'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

提到農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70後及80後這2代人了,那時候80後還小,可能現在來說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是70後就不一樣了。作為家庭當中的新生力量,70後在家裡的老人的影響下,最初對農業生產充滿了熱情,為了達到家庭糧食富足,足夠維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糧食收穫,70後延續了老輩農民身上的不懈奮鬥的精神,村裡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來耕種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農民種上了農作物。雖然大體上來說農村每年農忙的時間節點都比較固定,但由於農作物耕種種類多,所以農民整體上的休息時間還是比較有限,這邊種完了糧食,除完了草,那邊就又要緊接著種芝麻、紅薯、大豆等農副產品,所以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於早早步入到農業生產的70後相比,農村的80後還是比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為種地這事兒基本上都是家裡的60後和70後在幹,所以80後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長大的。

"

提到農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70後及80後這2代人了,那時候80後還小,可能現在來說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是70後就不一樣了。作為家庭當中的新生力量,70後在家裡的老人的影響下,最初對農業生產充滿了熱情,為了達到家庭糧食富足,足夠維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糧食收穫,70後延續了老輩農民身上的不懈奮鬥的精神,村裡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來耕種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農民種上了農作物。雖然大體上來說農村每年農忙的時間節點都比較固定,但由於農作物耕種種類多,所以農民整體上的休息時間還是比較有限,這邊種完了糧食,除完了草,那邊就又要緊接著種芝麻、紅薯、大豆等農副產品,所以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於早早步入到農業生產的70後相比,農村的80後還是比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為種地這事兒基本上都是家裡的60後和70後在幹,所以80後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長大的。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農村雖說沒有城市的遊樂場,也沒有各式各樣的玩具,但是80後的記憶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尤其是農村比較普及也比較經典的玩法,像是踢毽子,抓石子,玩泥巴,玻璃彈珠,有時候還會把課本的封皮給撕下來,摺疊成紙面包,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要一頓胖揍。當然,80後對農村80年代的記憶也不全是美好的,其中有一件事讓不少80後現在心裡都還有“陰影”,那就是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尤其是80後,基本上都經歷了。到了現在,同樣是在農村,得“蛔蟲病”的人卻基本上不見了蹤跡,為啥這種讓80後覺得害怕的“蛔蟲病”說沒就沒了呢?

"

提到農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70後及80後這2代人了,那時候80後還小,可能現在來說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是70後就不一樣了。作為家庭當中的新生力量,70後在家裡的老人的影響下,最初對農業生產充滿了熱情,為了達到家庭糧食富足,足夠維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糧食收穫,70後延續了老輩農民身上的不懈奮鬥的精神,村裡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來耕種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農民種上了農作物。雖然大體上來說農村每年農忙的時間節點都比較固定,但由於農作物耕種種類多,所以農民整體上的休息時間還是比較有限,這邊種完了糧食,除完了草,那邊就又要緊接著種芝麻、紅薯、大豆等農副產品,所以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於早早步入到農業生產的70後相比,農村的80後還是比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為種地這事兒基本上都是家裡的60後和70後在幹,所以80後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長大的。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農村雖說沒有城市的遊樂場,也沒有各式各樣的玩具,但是80後的記憶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尤其是農村比較普及也比較經典的玩法,像是踢毽子,抓石子,玩泥巴,玻璃彈珠,有時候還會把課本的封皮給撕下來,摺疊成紙面包,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要一頓胖揍。當然,80後對農村80年代的記憶也不全是美好的,其中有一件事讓不少80後現在心裡都還有“陰影”,那就是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尤其是80後,基本上都經歷了。到了現在,同樣是在農村,得“蛔蟲病”的人卻基本上不見了蹤跡,為啥這種讓80後覺得害怕的“蛔蟲病”說沒就沒了呢?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一、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蟲卵攝入途徑少了

80年代的農村,生活狀況雖說比60後那時候已經好太多了,但是跟現在還是沒得比,由於條件有限,農民有時候渴了就直接喝生水,看似透徹無汙染的生水本身就可能包含有蛔蟲的蟲卵,喝進去的話肚子裡就會長蛔蟲。其實除了喝生水外,蛔蟲蟲卵進入人體的途徑還很多,尤其是農村的孩子,那時候大人都在忙著農事,不能像現在一樣什麼也不幹,專職在家帶孩子。小孩子在村裡來回的跑著玩,有時候捉迷藏躲進草垛裡,有時候在地上打滾玩泥巴,這些東西里邊其實都可能有蛔蟲的蟲卵,這些也都可能是蟲卵攝入人體的一種途徑。現在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土路消失了,家禽家畜也不養了,所以得“蛔蟲病”的人也就少了。

"

提到農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70後及80後這2代人了,那時候80後還小,可能現在來說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是70後就不一樣了。作為家庭當中的新生力量,70後在家裡的老人的影響下,最初對農業生產充滿了熱情,為了達到家庭糧食富足,足夠維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糧食收穫,70後延續了老輩農民身上的不懈奮鬥的精神,村裡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來耕種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農民種上了農作物。雖然大體上來說農村每年農忙的時間節點都比較固定,但由於農作物耕種種類多,所以農民整體上的休息時間還是比較有限,這邊種完了糧食,除完了草,那邊就又要緊接著種芝麻、紅薯、大豆等農副產品,所以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於早早步入到農業生產的70後相比,農村的80後還是比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為種地這事兒基本上都是家裡的60後和70後在幹,所以80後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長大的。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農村雖說沒有城市的遊樂場,也沒有各式各樣的玩具,但是80後的記憶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尤其是農村比較普及也比較經典的玩法,像是踢毽子,抓石子,玩泥巴,玻璃彈珠,有時候還會把課本的封皮給撕下來,摺疊成紙面包,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要一頓胖揍。當然,80後對農村80年代的記憶也不全是美好的,其中有一件事讓不少80後現在心裡都還有“陰影”,那就是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尤其是80後,基本上都經歷了。到了現在,同樣是在農村,得“蛔蟲病”的人卻基本上不見了蹤跡,為啥這種讓80後覺得害怕的“蛔蟲病”說沒就沒了呢?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一、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蟲卵攝入途徑少了

80年代的農村,生活狀況雖說比60後那時候已經好太多了,但是跟現在還是沒得比,由於條件有限,農民有時候渴了就直接喝生水,看似透徹無汙染的生水本身就可能包含有蛔蟲的蟲卵,喝進去的話肚子裡就會長蛔蟲。其實除了喝生水外,蛔蟲蟲卵進入人體的途徑還很多,尤其是農村的孩子,那時候大人都在忙著農事,不能像現在一樣什麼也不幹,專職在家帶孩子。小孩子在村裡來回的跑著玩,有時候捉迷藏躲進草垛裡,有時候在地上打滾玩泥巴,這些東西里邊其實都可能有蛔蟲的蟲卵,這些也都可能是蟲卵攝入人體的一種途徑。現在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土路消失了,家禽家畜也不養了,所以得“蛔蟲病”的人也就少了。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二、農村人飲食習慣變了,農民健康意識提高了

農村一直都有很多種“土法”來治療各種常見的疾病,比方說上火了,嗓子疼,頭疼之類的,村裡的老人就會說把生雞蛋磕破,喝下去,一天喝那麼幾個就好了。拋開這些土辦法靠不靠譜不說,這樣的做法一定是不太健康的,因為像諸如雞蛋這樣的食物,如果是生吃的話,裡邊可能會有蛔蟲的蟲卵或者其他腸道寄生蟲,所以那時候的人很容易得“蛔蟲病”。除了喝生雞蛋外,農村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吃一些食物有一些其他功效的說法,而且那時候農村醫療條件不好,農民也都比較依賴這些土辦法。到了現在,農村已經城鎮化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健康意識也都提高了,有個頭疼發熱的一般都去村裡的醫務室了,所以得“蛔蟲病”的人已經很少了。

"

提到農村80年代的生活,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70後及80後這2代人了,那時候80後還小,可能現在來說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是70後就不一樣了。作為家庭當中的新生力量,70後在家裡的老人的影響下,最初對農業生產充滿了熱情,為了達到家庭糧食富足,足夠維持一家人吃喝到下一季度糧食收穫,70後延續了老輩農民身上的不懈奮鬥的精神,村裡的犄角旮旯只要是能用來耕種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農民種上了農作物。雖然大體上來說農村每年農忙的時間節點都比較固定,但由於農作物耕種種類多,所以農民整體上的休息時間還是比較有限,這邊種完了糧食,除完了草,那邊就又要緊接著種芝麻、紅薯、大豆等農副產品,所以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土地上。相比於早早步入到農業生產的70後相比,農村的80後還是比較享福的一代人了,因為種地這事兒基本上都是家裡的60後和70後在幹,所以80後基本上是在玩耍中長大的。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農村雖說沒有城市的遊樂場,也沒有各式各樣的玩具,但是80後的記憶中仍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尤其是農村比較普及也比較經典的玩法,像是踢毽子,抓石子,玩泥巴,玻璃彈珠,有時候還會把課本的封皮給撕下來,摺疊成紙面包,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要一頓胖揍。當然,80後對農村80年代的記憶也不全是美好的,其中有一件事讓不少80後現在心裡都還有“陰影”,那就是那時候不管大人小孩,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尤其是80後,基本上都經歷了。到了現在,同樣是在農村,得“蛔蟲病”的人卻基本上不見了蹤跡,為啥這種讓80後覺得害怕的“蛔蟲病”說沒就沒了呢?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一、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蟲卵攝入途徑少了

80年代的農村,生活狀況雖說比60後那時候已經好太多了,但是跟現在還是沒得比,由於條件有限,農民有時候渴了就直接喝生水,看似透徹無汙染的生水本身就可能包含有蛔蟲的蟲卵,喝進去的話肚子裡就會長蛔蟲。其實除了喝生水外,蛔蟲蟲卵進入人體的途徑還很多,尤其是農村的孩子,那時候大人都在忙著農事,不能像現在一樣什麼也不幹,專職在家帶孩子。小孩子在村裡來回的跑著玩,有時候捉迷藏躲進草垛裡,有時候在地上打滾玩泥巴,這些東西里邊其實都可能有蛔蟲的蟲卵,這些也都可能是蟲卵攝入人體的一種途徑。現在農村生活條件變好了,土路消失了,家禽家畜也不養了,所以得“蛔蟲病”的人也就少了。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二、農村人飲食習慣變了,農民健康意識提高了

農村一直都有很多種“土法”來治療各種常見的疾病,比方說上火了,嗓子疼,頭疼之類的,村裡的老人就會說把生雞蛋磕破,喝下去,一天喝那麼幾個就好了。拋開這些土辦法靠不靠譜不說,這樣的做法一定是不太健康的,因為像諸如雞蛋這樣的食物,如果是生吃的話,裡邊可能會有蛔蟲的蟲卵或者其他腸道寄生蟲,所以那時候的人很容易得“蛔蟲病”。除了喝生雞蛋外,農村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吃一些食物有一些其他功效的說法,而且那時候農村醫療條件不好,農民也都比較依賴這些土辦法。到了現在,農村已經城鎮化了,農民的生活習慣,健康意識也都提高了,有個頭疼發熱的一般都去村裡的醫務室了,所以得“蛔蟲病”的人已經很少了。

80年代的農村,幾乎人人都有“蛔蟲病”,現在說沒就沒了,為啥?

第三、農村小孩從放養變成了精養

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心裡其實都有數,一年當中掙到的工資大多數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從各種輔助資料,再到週末,暑假的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提升班,可以說現在農民在培養孩子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80後那代人的好多倍。在很多村子裡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什麼活兒都不幹,專門的伺候孫子孫女,接送上下學,一天三頓飯。農民照顧小孩的模式從放養變成了精養,這也就最大程度的杜絕了小孩得“蛔蟲病”,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農民生活條件已經徹底變好了。

當然,有人說農民容易得“蛔蟲病”是因為不注重個人衛生所致,其實不然,因為在那個時期農民的主要精力是讓全家人吃飽飯,而不是去追求生活的質量,到了現在,農民關注的焦點已經從讓家人吃飽飯變成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側重點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以上3點就是農村“蛔蟲病”說沒就沒了的原因。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