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直待凌雲始道高

農村 農民 美文 學習時報 2018-12-10

作者:姚慧玲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2408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詩《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領袖人物的成長,絕不是輕輕鬆鬆的,而是像一棵參天大樹,需要深深紮根於大地,需要面向陽光執著向上的信念,需要堅忍擔當的意志,更要有枝繁葉茂的宏大格局。

頭頂天空要堅定信仰

志存高遠的人,再遙遠的地方也能達到,再堅固的東西也能突破。從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看,時代給予了青年習近平一條逆流,但他不管條件多麼艱苦,卻始終迎難而上,矢志不渝,從容淡定,用頑強的力量鑄就對黨忠誠的信仰,鑄就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緊密相連的家國情懷。即便是樑家河插隊的二十幾個知青陸續離開,習近平都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信任和忠誠,他先後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從未改變初心。

樑家河村民在接受採訪時說,“近平這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志存高遠。但他的遠大理想,恰恰不是當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為老百姓辦實事’”。在黃土地的七年,青年習近平一直將自己視作普通農民,在面朝黃土的同時一直仰望星空,同樑家河老鄉甘苦與共,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習近平總書記的高遠之志就是後來他反覆強調的“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的堅實步履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腳下土地要深接地氣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從北京到樑家河,1000多公里路程;從離開到歸來,2000多個日夜,從6個工分到10個工分,從一個下鄉知青到村支書,七年的知青歲月告訴青年習近平一個道理:一切想法最終都要用行動幹出來。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決然闖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等“五關”,他七年的知青歲月,始終紮根農村紮根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一點一滴地去改變樑家河的舊面貌,他搞社教、當隊長,以身作則被人民擁戴,被選為村支書後,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縫紉社、代銷店,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很多困難。不管是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還是被推薦到趙家河村搞社教工作,他都乾得很出色。

仰望星空是為了走得更遠,而腳踏實地則是為了走得更穩。七年的農村生活,七年的甘苦與共,不僅使他和陝北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從小就對農村、農民和腳下的熱土有了更切身的瞭解和感悟,使他真正貼近人民,瞭解國情,並對改變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增添毅 然決然的抱負和擔當。

陝北七年的人生苦旅,只是青年習近平施展政治才華、展現歷史擔當的最初“試驗田”,之後的人生旅程更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遠見與擔當。他大學畢業後進入高層領導機關工作後,還是又沉到縣裡當縣委書記當“一線總指揮”,一直在省、市、縣重要領導崗位做實際工作。從農村大隊支書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黨和國家各個層級都幹過,正因為他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實事求是,最終讀懂了“實際”這部大書,深深地接到了地氣,才使他汲取積累了足夠的養分,並深深紮根於人民。

前行道路要踐行大道

人的努力應與天道相通,以大道為根,依道生法,依法而治,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順時順勢而為,則如魚在水。青年習近平正是注重掌握和運用規律、法則,依規律辦事,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才做出了宏圖大業。小事中見大本事,小天地中見大作為。青年習近平在每件事情的處理上都體現了他的智慧,作為一個新上任的村支書,建成沼氣池、辦成鐵業社,這是他遠赴四川學習、挽留技術專家、突破條件侷限不斷努力與實踐的結果。有人說: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注意力和穿透力。什麼是穿透力,就是可以排除周圍所有的紛紛擾擾,眼睛盯著你前行的路,那就是穿透力。正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眼睛盯著前行的路,順應大勢,踐行大道,實事求是,才最終取得了成功。

最有效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行大道的人總是講究方法,善於把握尺度,理性處理問題,做人做事也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既是本分,也是學問。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給大家分糧食時,講完話就站起來,帶領大家到各家各戶去看,看每家有多少糧食,當眾記錄在冊。從夜裡10點多,一直看到凌晨5點,這種公正無私、接地氣的處理方式,大家心服口服又佩服。正是這種“啟洞察之智,取悟本之道”的精神,贏得了人民的認可,打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扛起了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解決了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是因為,始終踐行大道,順應了大勢、順應了民心、順應了規律。

個人完善要修大格局

格局是什麼?格就是人格,局就是人的眼光和能力。一個人只有把格做高,把局做強,格局自然就大了。青年習近平的夢想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始,他讀書如飢似渴,勞動任勞任怨,修出自己非凡的學識、見識、膽識和能力,為治國理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難事看擔當”。陝北七年,錘鍊了青年習近平堅韌不拔、堅強剛毅的性格,鑄造了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一系列講話和回信中可以看出,黃土地的七年,不僅磨鍊了吃大苦、耐大勞的意志,還鍛造了不避艱險、不怕困難的品質。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們讀懂了人民領袖的青春勵志,更感受到一種偉大力量帶來的震撼和洗禮。正如書中所說:“不要只是分享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責任為這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你的努力和你的貢獻。”在偉大力量所開創的波瀾壯闊新時代,我們要緊緊抓住難得機遇,扛起我們自己的擔當與使命,接續光榮與夢想,奏響壯麗的青春華章。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廳局班學員,江西省稅務局黨委委員、紀檢組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