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鄉的脫貧攻堅路

農村 三農 農民 農業 中國青年網 2017-06-08
永春鄉的脫貧攻堅路

永春鄉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易地扶貧搬遷新村一角

永春鄉的脫貧攻堅路

村民正在整理重樓苗

本報記者 尤祥能 文/圖

盛夏時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顯得格外翠綠,徜徉在永春鄉山野鄉間,一條條蜿蜒的“水泥長龍”躍入眼簾,綠油油的中藥材基地和蔬菜大棚幾乎鋪滿了整個視野,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村寨,猶如城市裡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區……

永春鄉居住著傈僳、納西和普米等10個少數民族,全鄉1.5萬多人口中就有3000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個省級貧困鄉,短短兩年時間便讓山區群眾行路難、住房難和增收難等貧困痼疾成為歷史?記者前去找尋答案。

易地搬遷 找準扶貧攻堅路

新建了一批傈僳族特色民居,助力群眾發展鄉村民俗體驗旅遊

驅車順著蜿蜒的水泥路往山上行進,來到海拔2800多米的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只見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風格統一的傈僳族農家別墅、分類垃圾箱和村間公廁等格外惹眼,一派新房新村新景象。

走進正在房前焚燒垃圾的精準貧困戶浩成青家,客廳沙發前擺放著大彩電,衛生間熱水器、洗衣機一應俱全。談起村裡的變化,其妻餘寸菊情不自禁地說:“雖然村裡集中建房佔了我家將近一半的土地,但改變了我們全村人世世代代居住土木結構房或木楞房的歷史,我心裡感到特別高興。”

“今天我們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新房,要感謝各級黨委和政府。”65歲的老黨員李宗煜望著自家兩層樓的新房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因為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各級黨員幹部的熱情參與、智慧投入和汗水付出,我們住在這山樑子上,連路都不通,咋個敢奢望住樓房!”

“要讓百姓樂業,首先要讓百姓安居。”慶福村黨總支書記孫俊士說,“為徹底解決東山村民小組基礎設施薄弱和村民住房困難所導致的發展後勁不足,我們緊緊圍繞‘新房、新村、新景,新產業、新生活、新發展’的‘六新’目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嚴格按照‘就近就便,記得住鄉愁’的原則,採取‘農旅一體,產村融合’建設傈家新寨的思路,累計投資2300多萬元改善了基礎設施,新建了一批既能滿足群眾居住需求,又能發展鄉村民俗體驗旅遊的傈僳族特色民居。”

建設萬畝中藥材,萬頭土豬和萬羽蛋雞等8大產業基地

抱團發展 蹚出脫貧致富路

永春鄉貧困山區,過去沒有路,群眾想發展生產難上加難;現在路通了,群眾不但視野拓寬了,而且早脫貧、快致富的心也十分迫切。但如何蹚出一條讓貧困山區群眾儘快脫貧致富的路子,成了鄉黨委、政府及村幹部們最心焦的事。

“要徹底挖掉我們鄉的窮根,實現‘脫貧摘帽,同步小康’目標,大家首先就要剷除扶貧散光症和窮帽子留戀症‘病灶’。”永春鄉黨委書記李忠民跟鄉村幹部們說,“我們一定要痛下決心,創新扶貧攻堅理念,緊緊‘咬’住群眾脫貧致富這個核心不放鬆,堅持問題導向,找準貧困群眾致貧‘病根’,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發展模式,走多元化抱團發展之路,才能讓全鄉貧困群眾早日脫貧奔小康。”

為讓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該鄉抓住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的契機,引進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抱團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健康事業、以中華蜂養殖為主的甜蜜事業和以冰葡萄產業為主的幸福事業,建設萬畝中藥材、萬頭土豬和萬羽蛋雞等8大產業基地,確保增收產業覆蓋到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快貧困群眾脫貧摘帽步伐。

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在加大村民種養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依託龍頭企業擴大產業發展規模,成立了以黨支部為核心、農戶為主體、龍頭企業為紐帶的巖東種養殖農業合作社,將支農資金、農戶土地和生產資料、勞動力、自有資金等納入合作社,進行資產化股權式量化,實行統一經營管理。去年,該村民小組以訂單農業的方式發展中藥材種植,戶均增收6000多元,入股蛋雞養殖場年分紅13萬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

美光村在馬邊海村民小組積極探索“總支+公司+基地+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讓貧困群眾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增收致富。該村民小組組長蜂繼榮說:“村黨總支與維西縣供銷土產公司合作,並跟我們村民小組抱團發展後,村民每年都能得到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賣肥料和山基土、年底分紅4份收入。去年,全小組22戶村民戶均收入超過1.5萬元。”

美光村黨總支書記李樹雄說:“抱團發展集體經濟,不但使馬邊海70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去年前的14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6000元,而且還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為按時實現精準脫貧,形成增收長效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鄉長蜂雲林說:“我們在積極佈局產業抱團發展的同時,還與雲南省郵政總公司和蜜多瑞公司合作,探索電商扶貧,在‘優幫幫’電商平臺上線‘慶福黑山羊’,第一次預售就完成了100只貧困戶山羊。”

環境改善 提升群眾幸福感

打造“一村一景觀、一村一特色”的傈僳、納西、彝、白和普米族村寨

抱團發展,不僅讓田間地頭“活”了起來,而且還使村間民居也“靚”了起來。

走進綠樹環繞的慶福村河西村民小組,一派新農村新氣象迎面撲來,村務公開欄、財務公開欄等一應俱全,一條潺潺的河流和幾條小溪從村間蜿蜒穿過,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進村達戶,粉刷一新的民居和清潔衛生的庭院內花草點綴其間……

為打造鄉村宜居宜遊宜業環境,該鄉把精準扶貧與特色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幫扶單位、扶貧工作隊和企業等外部力量,激發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積極性,凝心聚力打好道路交通、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易地搬遷、基本公共服務、“四改一統一”等扶貧攻堅戰,切實改善發展條件,提升人居環境。

在推進特色鄉村建設中,鄉里整合各方資金,以轉變貧困群眾生活方式為目標,在啟動1950戶“改廚、改衛、改院、改廄,統一風格”的“四改一統一”項目後,又深入挖掘濃郁的鄉土文化,在慶福、拖枝和三家村等下轄的自然村,打造“一村一景觀、一村一特色”的傈僳、納西、彝、白和普米民族村寨,留住各民族的美麗鄉愁,促進農業與旅遊業等相結合,推動觀光旅遊等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從昔日的吃糧靠救濟,住著木楞房或土木結構屋,到今天吃穿不用愁,住上“小洋樓”。不管是過去的家徒四壁,還是如今的幸福美好,都在永春鄉老一輩人的心靈深處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河西村民小組70歲村民鄧連春坐在自家樓房裡,喝著清香四溢的茶水,悠閒地品咂著幸福生活帶來的甜蜜滋味。他喜笑顏開地說:“以前天一黑,整個村子靜悄悄的。現在路燈、廣場等全都有了,我們吃完晚飯後,就跟城裡人一樣又唱又跳,小日子過得很舒坦。” 拖枝村營盤村民小組87歲的農村接待示範戶和學文,看著自家寬敞整潔的四合院說:“以前村裡到處都是泥巴路,家裡人畜混居,居住環境‘髒亂差’十分突出。現在不但家裡村裡處處都是乾乾淨淨的,而且我家還搞起了旅客接待服務。”

談到全鄉脫貧攻堅經驗,永春鄉黨委書記李忠民毫不掩飾地說,自精準扶貧攻堅戰“集結號”吹響以來,永春鄉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個中心築牢戰鬥堡壘,堅持問題導向,激活內外兩股扶貧力量,打好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增收產業、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素質提升“六大戰役”,力爭做到蓋好安居房、修好致富路、造好穩產田、抓好增收業、育好文化人、護好環境美、選好帶頭人“七個好”,全力推動貧困群眾思想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三大轉變”,努力實現如期脫貧、和諧穩定、家園秀美、群眾滿意“四個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