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農村 農民 文化 鄉村小單 2019-04-05

導讀:在農村民間廣泛流傳著一些膾炙人口的俗語老話,對於農村俗語的道理,有些咋一聽甚是讓人覺得無趣,但細細品味其道理又讓人由心暗自佩服。在農村常聽到這麼一句俗語“爹不進子房”,後句卻一直很少聽人提起。“父不進子房”不解其深意的往往嗤之以鼻,也有人因此鬧出許多笑話及家庭不和。

【文/鄉村小單/圖片源自網絡】

在農村長大的朋友都有一些這樣的感受,我們農村人雖說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著,簡單粗糙的農田耕種生活。但人類文明數千年中的文化醞釀,即使是農家人的吃穿住行也都是有著大學問。而農村俗語可謂是農村民間文化的教科書,農村俗語是先輩人的濃縮的智慧精華,在農村廣為流傳,其涉及面廣覆蓋農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具有深意。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農村俗語,人們又稱老人言,其沒有詩詞般言辭的華麗及典雅,但俗語卻以寥寥幾字道出的理勝過哲理。在農村人的生活中有這麼一句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前句廣為人知,後句卻很少被人提及。很多人對於前句多為嗤之以鼻,覺得是謬論,殊不知懂得其間的深意,也稱這話為先輩人的勸世良言。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文字意麵來看,是老輩人告誡做父親的人不要隨意到兒女房中。做官的人不要隨意去百姓家。

高中時,總想有一間屬於自己的臥室,因為經常發現父親翻看我的日記本。後來為此與父親大鬧了一番,結果被父親的一句“我是你爹,你的命都是我給的,你的日記老子為何看不得?”鬧的我至今難以忘記當時景。事實上,在中國的百姓家庭文化中,父(夫)為天,所以很多人疑惑父親是一家之主,家中啥地方去不得!即便有,但自家兒女的屋子難道還去不得?其實這說明您還不懂老輩人勸誡的深層之意。兒女尚且年幼之時,無論是出於教育管束或是關心均無大礙;而當兒女成人後,他(她)是需要隱私的及有隱私物件的,比如小單的日記本等,也就是說青年男子也需要隱私空間。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農村孩子的青年時,大多自己沒有主動權,由於家庭等條件的侷限。也使得很多農民家庭家長,缺乏一種認識保護孩子的私人領域。農村孩子的青年時一間小屋子就是他的天地,他在其中就是王,有掌管權,所以對於自己的私密之地並不願別人窺探,尤其是輩分更重之人。常聽很多農村家長抱怨孩子叛逆,而卻不懂這點。

農村老人常說“無論大人孩子皆需要臉”其實說的就是,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如在叛逆期,能感覺到父母的相應尊重,他也會投桃報李聽話些。觸及一些私密的東西,我們農村父母如真想關心,不妨取得孩子同意在為之,如孩子不同意你應該懂得放下與尊重,孩子也會感恩。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父不進子房”多年前,鄰居家媳婦為公公進她們房間找東西的事情,大吵大鬧。當時,很多人表示不解,畢竟農村人家房屋等條件的限制,一些使用物件放臥室也是正常之時。可是當鄰居家媳婦說了她們家日常生活習慣及使用物件從不放臥室的時候,人們都紛紛對她公公的行為表示憎惡。

而就“父不進子房”而論,兒女成婚後,這屋子更加私密,此時屋中住著的不僅是兒女,還有其伴侶,屋中物品也就不止兒女的,而是對方的私人物品。尤其是父親此時在隨意進入兒子的房間,以上的故事也許又開始了。在外人看或許會說不知羞恥,為老不尊,這是有悖倫常之事。即使外人不說,自己兒媳婦也會不舒服,很多人因為不注意就鬧出大笑話。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對於“官不入民宅”,自古農村老人常說“百姓不管官家事”所以大家很少提及。但這話之意無非是闡述了百姓與官的區別,特別是古時候的官僚,封建社會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大家社會地位不相同,農民百姓家來了當官的人彼此都難安,農民百姓多半為誠惶誠恐。如不是至親關係,當官的上門,往往多半會尋思自己做錯什麼等等思緒。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農村,自古關於當官人與百姓的關係也是話題十分多的,不過即使當今是人人平等的。但我們農民人與當官人是任然是存在鴻溝的,畢竟大家各自的工作及環境不相同,大家在一起也是難以融恰的。有人說後句是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比上一句還要十人九不知。我想這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老祖宗的智慧真不可小覷,這農村俗語“爹不進兒房,官不入民宅”,我個人覺得今天依然是真理!大家覺得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