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歷史 文化 古今讀史人 2019-04-05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中國在歷史在上有很高的國際地位,無論科技還是文化都是一個老大哥的形象。這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民族。哪怕經歷了歷史的沉浮,我們從頭再來,傳統歷史文化中精華的借鑑,加上吃苦耐勞的中國精神,我們一樣可以絕處逢生,照樣找回以前的輝煌。歷史中慘痛的教訓要謹記,我們來看這句精闢的俗語,所告訴我們的道理,不但有世俗的生活,更有很深的寓意。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其實,下一句瞭解後,更是神傷。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我們現在所借鑑學習的歷史知識,多數是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總結的經典。那時的人們,醉心於知識文化的修為。但是那個時期的人們也會有很多的弊端。我們所瞭解的封建社會在中國的歷史中影響很是深遠,對人們思想的毒害也是很大的。男性社會地位很高,而且盲目提倡父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不科學的。也許,正是這樣自以為是的社會風氣,阻礙了眼界,讓中國的歷史跌入深淵,讓老百姓經歷了無比慘淡的人生。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任何時候謙虛學習都是對人有很大幫助的心態,“三人行必有我師”,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這種謙遜的態度不能改變。我們來看這句俗語“父不進子房”,要是放在古代,很多人會覺得是挑戰父權,父親是家裡的老大,權力最大,什麼都管得了,更別說進孩子的房間了。可是無論是社會現象還是家庭感情而言,“父不進子房”說的都很有道理。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中國人都很注重家庭溫暖,希望父慈子孝,家和萬事興。但是孩子畢竟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更不是寵物,他們是有思想的個體。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大概在三歲左右就開始有了羞恥感,會有很強的自尊心,會不好意思,甚至有了自己的小隱私。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瞭解,不懂得尊重孩子,會讓他們心理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哪怕是父母要進孩子的房間,也要敲門示意,以表示尊重。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青春期叛逆期的時候,他們會變得特別的敏感,甚至會有自己很多的祕密。無論是崇拜人,還是有了自己喜歡的對象,都是慌亂害怕的。他們的房間會有自己很多的小祕密,害怕被人發現,哪怕是自己最親的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相處的對象,有了男女朋友,甚至是結婚了,就更不喜歡有人進入自己的房間,特別是父親。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已經結婚的孩子,房間裡有兒媳婦,那是他們獨立的私密空間。母親還好,有的時候不會太尷尬,但是父親就不一樣了,和容易產生誤會,而且父親在大家的心目中,一般都是負責大事的,不會去關注房間這樣的私人空間,一旦有進入,會讓人感覺特別的尷尬,特別是對兒媳婦而言。所以說,父不進子房”不是挑戰父權,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尊重,是為了在生活中避免尷尬的一種表現。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說了“父不進子房”,我們來看為什麼說下一句更是讓人神傷呢?“父不進子房”的下一句是”官不入民宅“。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對做官的都是心存畏懼的。哪怕到了現代,如果誰家有大官光臨,很多的人都會猜測,是不是他家有人犯罪了?甚至很多的老百姓一看到警察就害怕,看到當官的就腿軟。這樣的現象真的讓人感到淒涼。在古時候,人們稱呼當官的是”父母官“,可見對他們的尊敬和愛戴。只是歷史上的清官真的不是很多,老百姓過怕了。這樣的社會現象還真的是讓人神傷。

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下一句更是神傷

到了現在雖然還有很多的社會問題,但社會在發展,很多的問題都在改善,特別是我們現在去辦理一些手續時,都能受到禮遇了。無論是老百姓和社會機構之間,還是家庭中人與人的相處,都需要一個彼此的尊重。人與人是平等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善待周圍的一切人群,才是良好生活的開端。我們今天的話題從一句俗語:“父不進子房”是挑戰父權,還是避免尷尬?開始討論,更是引出了下一句讓人神傷的原因。你對這樣的話題有什麼建議,歡迎大家討論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