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文化 不完美媽媽 紅薯 空杯隔夜留香 2019-04-24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在從古至今不斷的發展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俗語流傳至今。當中有一些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讓後人可以借鑑其中;有一些是一些人生哲理,對後人有啟人心智作用;還有一些是勸世良言,對後人有警示作用。無論是那種俗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都是朗朗上口簡單明瞭,給後人以莫大的幫助。但其實並不是每一句俗語都是很好理解的,有的俗語含義很深,大家理解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俗語》中有一句“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此句或許聽過的人很少,而且在一眼看去後更是嗤之以鼻,覺得父不進子房就是謬論,但實際來看這其間道理卻讓人深以為然。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第一句“父不進子房”,直觀翻譯來看是告誡做父親之人不要隨意到兒女房中。在中國文化中,父(夫)為天,所以很多人疑惑大丈夫即便有地方去不得,但自家兒女的屋子難道還去不得?其實老祖宗告誡不要進去是有深意的,在兒女尚且年幼之時,因要教育管束進去並未大礙,而當兒女成人後,他(她)是需要隱私的,或許父親不會輕易到女兒屋中,但其實不知,青年男子也需要隱私。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而且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思想會漸漸成熟也更有自己的個性,為人父母的總是要關心孩子的成長,但是有時候不應該對孩子的隱私追的太緊,多留給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間,給他們一些獨立思考的機會。還有,當兒子結婚之後,這子房父親就更進不得了,倘若進了被人看見少不了閒言碎語。話語雖簡單,卻蘊含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老話就算放到今天相當有參考的價值。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這句俗語其實還有後半句“官不入民宅”,也有說法是“君不進臣房”,其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古今語言的一種稱呼上的變化。都知道官員的主要職責是為百姓謀福利,老話說的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官員一心為民為大家的衣食住行操心,每個人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些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謝意難免會請官員來家中吃飯,這樣一來難免會惹出流言蜚語,一頓飯就會演變成各種負面事件。所以說當官的還是不要隨意去老百姓家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