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生態文化融合展新姿

農村 三農 農民 農業 光明網 2017-06-15

鄉村面貌展新姿

10日,記者站在望江縣涼泉鄉李畈村的田頭,感觸明顯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一片又一片田園風光,不斷地印入眼簾,美麗鄉村建設使得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採訪時,李畈村負責人興奮地說,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望江縣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做為重要的項目予以落實,各鄉村從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容村貌入手,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為目標,不斷拓展美麗鄉村建設內涵,使全縣鄉村整治環境工作亮點紛呈,讓每個角落都還原了鄉村本色。李畈村村民李少華說::“我們村的很多路,以前都是土路,一些邊遠區域連路都不通,給生產、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自從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後,道路的檔次大幅提高,生活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真是生逢盛世喲!”

在該縣漳湖鎮回民村採訪時,該村突出的特色民居,獨有的民族文化,讓記者印象深刻。該村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因為回民村將環境整治工作,列入“不大拆、不大建”的主導模式,體現出了“農味”和“鄉風”,展現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和示範作用,因此,榮獲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最美鄉村”稱號。

據瞭解,望江縣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還突出產業支撐作用,以促進村民增收;發揮“梯次”推進作用,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有序發展;彰顯部門協作作用,以促進資金整合,更好地為美麗鄉村建設服務。

部門協作顯神威

由於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望江縣展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取得了一定成效。據望江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望江縣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技術指導和以獎代補的辦法,鼓勵各鄉村積極開展以大屋場為中心的村莊整治點建設,去年,各鄉鎮啟動村莊建設整治點85個,使美麗鄉村建設形成梯度推進模式,實現了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到面”的戰略轉換。

望江縣“美麗辦”負責人接受採訪時稱,該縣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時,不僅僅停留在環境、物質的層面上,也將農村鄉土文化列入其中。去年,該縣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特別注重鄉土文化元素的融入,緊緊圍繞“雷池故地、三孝故里、黃梅戲鄉、挑花之源、廉政之邦”五大品牌著力,打造中心村的文化氛圍,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歷史文化的相融發展。如今,高士鎮武昌村的孝義文化、長嶺鎮黃家堰中心村的遺址文化、太慈鎮桃嶺中心村的理學文化、雷池鄉雷港東風中心村倪模藏書、華陽鎮陶寓中心村的禪隱文化、鴉灘鎮望馬樓中心村的挑花文化、麥元村的戲曲文化等,逐步形成了一道又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10日,記者在望江縣“美麗辦”獲悉,該縣自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來,共完成22個省級中心村、218個村莊整治點的建設任務,啟動了6個省級中心村、3個市級中心村、7個縣級中心村、68個自然村整治點的建設,塑造了一批有特色、創品牌、樹形象的村莊。

據望江縣“美麗辦”負責人介紹,該縣在今後的工作中,將立足望江實際,打好特色牌、念好致富經,繼續發掘民俗特色文化資源,發揮漳湖鎮回民村、鴉灘鎮望馬樓村等示範帶頭作用,結合古雷池水利風景、沿江油菜花景觀帶建設,發展特色文化旅遊,使美麗鄉村建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提高市民的旅遊興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