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尋根即得故土

農村 民俗 建築 三農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5-27

尋根即得故土

——青島即墨市全面推進“鄉村記憶”工程

作者:本報記者 劉豔傑

定居新西蘭多年的山東省青島即墨人馬毅磊,每年春天都會回到這個有著1400年曆史的老城住上一段時間。與他形影不離的,是一個厚厚的日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幾行字:“懷揣一縷鄉愁,記載鄉村記憶,尋根即得故土。”翻開筆記本,裡面是密密麻麻的與即墨市“鄉村記憶”工程有關的事件:

“2015年5月,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名單公佈,即墨市田橫鎮雄崖所村、金口鎮鳳凰古村等4個村莊上榜,數量為青島市各區市第一名。”

“2016年8月,即墨市段泊嵐鎮天宮院社區正式開設青島市首個村級民俗博物館,供市民免費參觀。”

“即墨是全國經濟百強縣,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全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保護傳統建築、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等,實現了鄉土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即墨市委書記張軍對記者說,“鄉村記憶”工程傳承了歷史文化記憶,縮短了守望鄉愁的距離,增強了人們精神家園的歸屬感。

修舊如舊,古村落綿延歷史記憶

2017年,即墨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注重保留城市記憶,加強文化街區建設,打造一批文化地標和景觀,充分融入古城文化、海防文化、山海文化等元素,讓廣大市民記得住鄉愁。

即墨市田橫鎮雄崖所村,是山東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抗倭歷史遺存地,也是即墨市首批“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走進雄崖古城,具有海防特色的古城古韻撲面而來,南門、西門、玉皇廟等大量歷史古蹟保存完好。

作為青島市北部傳統古村落,金口鎮的鳳凰古村有56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北方特色建築,村中兩條南北向的“非”字形小巷將古村落分割為不同的四合院,整體佈局嚴謹而又疏密有致。

“民房鋪裝用的石頭都是從附近村莊收集採購而來。我們還專門聘請附近村莊經驗豐富的老石頭匠人進行古法修復,最大限度恢復歷史原貌。”田橫鎮城鄉建設中心主任朱珏玉介紹,根據規劃安排,田橫鎮先後投資2200萬元實施“鄉村記憶”保護提升工程。

“2014年,鳳凰古村開始保護性修繕工程。”村民房錫禮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村民們修房子或裝修必須到村裡及鎮上申請,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老房子。鳳凰古村將村莊獨有的文化符號、細縫花牆、鏤空雕窗等特色元素融入村莊建設,打造了一個生態美麗的古村落自然風景區。

殊途同歸,記憶館留存昨日鄉愁

“這小壺真稀奇,上邊盛酒,下邊還可以放炭加熱。”在即墨天宮院民俗記憶館,一把溫酒的小錫壺引起了小學生藍笑婷的濃厚興趣。不遠處,她的小夥伴們正站在布老虎、紡繩車前熱鬧地討論著。

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備,天宮院民俗記憶館於2016年正式啟用。“沽河河畔的鄉俗文化是我們老一代人的回憶,應該讓孩子們也認識瞭解,要代代傳承。”天宮院村支部書記張志洋說,聽說村裡要開民俗記憶館,村民們都很支持。記憶館裡收集的老物件兒,相當一部分是喜歡收藏的村民捐籌來的。

俗語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如何盤活一部村史,留住幾分鄉愁?記者在移風店鎮大歐村的鄉村記憶館裡找到了答案。

據《即墨縣誌》記載,大歐村的鳥籠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大歐村也是山東省傳統文化村落,即墨市移風店鎮政府以“鳥語竹韻”作為村莊文化品牌進行了重點打造。

在大歐村的記憶展館裡,風格多變、造型各異的鳥籠懸掛在樹枝上,牆壁上懸掛著多彩的圖片。“這門手藝養活了我們村兒好幾代人,不能丟啊!”老手藝人李福林笑著說。

古為今用,將文化歷史融入新興產業

2017年3月18日,具有500年曆史的中國田橫祭海節開幕,祭海盛況精彩呈現。“太震撼!堪比春節!”來自美國的攝影師傑克·道森說。

在祭海節的前幾天,傑克就在田橫鎮找了一家民宿住下,用自己的鏡頭記錄當地漁民們備三牲、蒸麵塑、寫文疏、列船等準備工作,近距離感受中國古老漁村濃濃的節日氛圍。

近幾年,“旅遊+”“互聯網+”等元素逐漸融入祭海節。祭海節期間,田橫鎮政府相關部門開設了微信商城,線上推廣旅遊線路和特色產品,線下還設立了快遞專區,現場發貨,打造海洋民俗節慶新模式。

在近兩年發佈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中,大歐村連續兩年榜上有名,成為中國人氣最旺的淘寶村之一。如今的大歐村,80%以上的村民從事鳥籠加工產業,鳥籠加工產業佔村民總收入的70%以上,年產鳥籠50萬套,全村電商年營業額超過千萬元。

依託新興產業,即墨“鄉村記憶”工程不僅傳承了美好的歷史記憶,更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本報記者 劉豔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