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沉下去 基層強起來 楊武鄉黨建激活扶貧一盤棋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種植業 西秀髮布 2017-06-03
力量沉下去 基層強起來 楊武鄉黨建激活扶貧一盤棋

楊武鄉黨建激活扶貧一盤棋

□記者 王瑜 王蓉 文/圖

楊武是西秀區面積最大的鄉鎮,屬省級二類貧困鄉鎮,脫貧攻堅任務艱鉅。楊武鄉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創新工作機制,實施“1168”工程,力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從源頭上拔掉窮根,各項工作綜合測評排位,從2013年全區倒數第二躍升到2014、2015、2016連續三年全區第一,成功實現“逆襲”。

力量沉下去 基層強起來 楊武鄉黨建激活扶貧一盤棋

↑大屯河園區萬畝金刺梨套種頭花蓼,長勢喜人。

幹部沉下基層 為民辦事底氣足

“先聽宣講後分紅”。5月9日一大早,西秀區楊武鄉長石村貧困戶王國書就和其他村民一道來到村委會辦公樓前,盼望知道新的富民政策,急於領到貨款入股分紅。

“省裡精神講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如果我們自己單獨搞,太難。能有大公司牽頭,我們跟著幹。”聽了鄉幹部宣傳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王國書心裡亮堂,與鄉黨委書記周東兵交流心得。

王國書去年種烤煙虧損,多年積蓄耗盡,還背上幾萬元債務。駐村工作組瞭解實情,把他家列為貧困戶。王國書今年4月獲得10萬元金額的“惠農貸”指標,他把貸款注入“振楊公司”,這天高興領取振楊公司專門為他們後入股者“補發”第一季度分紅2000元。

王國書40多歲,雖然返貧,但幹勁不減:“鄉里面為我們考慮周到,我家貸款入股有分紅,土地入股有分紅,今後我到公司參加田間管理有工資,慢慢把借款還了,再把老房子翻新。”

長石村經濟一直落後於其他村,原因除了交通閉塞,主要在於村兩委戰鬥力不強。今年初,鄉黨委派出5人工作組前去整改,鄉紀委書記簡聲潮直接包保長石村。如今,長石村幹部作風轉換,群眾幹勁倍增,發展了種養業。

經濟要發展,黨建來引領。楊武鄉還以區直部門負責人掛任“第一書記”為契機,紮實抓好“第一書記”掛村和同步小康工作,並明確鄉黨政班子成員分別掛任村“總支書記”,鄉部門負責人為聯絡員,上下聯動,信息通暢,幫促到位。

“村裡老黨員過世,村集體窮得沒錢買花圈,只好大家湊。”說起前些年村中窘況,猛邦村支書雷雲不禁搖頭:“班子渙散,村裡髒亂,村民怨聲載道。”

周東兵介紹,在2015年換屆選舉,駐村幹部深入調查,瞭解實情,鄉黨委進一步優化調整村兩委,猛邦村僅2年多時間就大變樣,從以前的一類貧困村發展成市級美麗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0元增到上萬元。

“現在,大家齊心協力發展產業,我們有布衣客棧、養雞場、荷花池,集體資產逐步積累。下一步,我們村還準備建兒童遊樂場,實現農旅結合。”雷雲很自豪。

“幹部沉下來,黨建抓上去,幹部辦事底氣足,百姓實惠獲得多。楊武鄉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07元,是2013年的3倍。” 周東兵說,“楊武群眾對黨委、政府的信任,這是用錢換不來的。”

2017年以來,楊武11個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已召開工作脫貧攻堅會議72次,走訪貧困群體3268人次,召開貧困戶座談會26次,幫助謀思路出點子354條,協調解決資金2000餘萬元。

水都澆到“窮根”上

幹群結成“利益共同體”

柏蘭珍由西秀區科協派駐猛邦村作駐村“第一書記”,儘管快滿五十,但精神煥發,積極投入“1168”扶貧工程,她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到自己負責的基地上走一圈。

“1168”工程是楊武鄉創新之舉,它探索構建“幹部+村社+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論是村幹部、鄉幹部,還是致富能手,只要自願1人負責100畝的種養業項目,帶動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家1年能有8000元的純收入,振楊公司就提供30萬元免息啟動資金。

“現在我與幫扶的6戶村民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了。”柏蘭珍非常爽朗,但對肩上擔子卻絲毫沒有掉以輕心。

柏蘭珍與另兩位村幹部合作,包下300畝的種植基地,現在已經種上了海棠和蘋果,以短養長套種辣椒。

“這些辣椒9月份就能採收,一畝地保守產量3000斤,西秀區綠野芳田公司按每斤1.25元訂單保底價收購,100畝基地毛收入超37萬元,支付各項成本,略有賺賬。”柏蘭珍對發展充滿信心,“一想到負責6戶貧困戶脫貧,心中弦就自然繃緊,收完辣椒接著就種折耳根,人地都不能閒。”

20多名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地栽種辣椒苗,打孔、插苗、澆水、蓋土,大家分工明確,各盡其能。正在挑水澆菜的陸小曼已經41歲,是柏蘭珍幫扶脫貧的對象之一。

陸小曼幾個孩子在上學,丈夫身體又不好,她成了全家頂樑柱。到基地務工後,過去成天緊鎖的眉頭舒展了。陸小曼粗略一算,到基地務工,種辣椒一小時10元錢,一月下來最低都有2000元。土地流轉進種植合作社,還把10萬元“特惠貸”貸款投入振楊公司,三年承貸期,按季度分紅2000元,一年保底分紅8000元。年終土地入股有分紅,一年下來,收入將近3萬元。

為推進扶貧產業,楊武鄉用好金融扶貧政策,2014年組織11個村居合作社抱團成立了“振楊公司”,把貧困戶“強農貸”、“惠農貸”4000萬元整合作為公司發展資金,扶持種養業大戶、能人發展種養業,再帶動貧困戶脫貧。“振楊公司不圖賺錢,而是讓利於民。振楊公司是我們身邊的公司,便於加強監管。”周東兵說。

雷雲也積極參與“1168”工程,包保了200畝基地發展種植,有12戶貧困戶在他的基地做工。他告訴記者,“五一”以來,每週給工人結一次工資,到5月19日,已經開出了3萬多元的工錢。

僅1個猛邦村,就有11個種養殖基地,有2300畝種植經果林,養雞2萬羽,金刺梨3000畝,頭花蓼2000多畝。

“實施‘1168’工程以來,村裡的產業多起來,大家生活好過,我很有成就感,群眾工作也好做。”雷雲激動地說。

楊武鄉“1168”工程,讓支部帶動合作社,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黨員帶動貧困戶,捆綁式發展,增進了幹群關係,讓群眾真正得實惠;大戶帶動產業發展,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促進產業發展。

授人以漁興產業

“5個萬畝”長效收益

登上大屯河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觀景臺,遠望青山翠屏,“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白色標語格外醒目。俯瞰錦繡大地,6300餘畝頭花蓼長出新葉集中連片呈現豔麗色彩。

立夏過後雨水增多,雜草與頭花蓼齊頭並進迅速生長。來自順河村61歲的羅井江正組織20多名工人在他基地裡抓緊除草。

60歲的王興英家住平田村,每天一早就步行來到大屯河農業示範區務工,一天90元,去年她在園區務工收入就近2萬元,她說,“拔除雜草還可以坐著幹,收入比種莊稼強多了。”

“園區發展金刺梨,以短養長套種頭花蓼,萬畝規模,有氣魄。頭花蓼種一年收兩年,第一年栽種投入大,第二三年採收見效益。種植頭花蓼,要隨時除雜草,除草只能人工拔,人工成本佔大頭,群眾前來務工受益大。”羅井江說,種頭花蓼第一年投入大,去年毛支出180萬元,其中勞力支付就有155萬元。一畝頭花蓼一年最低收入600元,看似不高,但種植規模大,整體效益並不差。羅井江心中有數。

“按目前的政策,‘惠農貸’‘特惠貸’執行期只有三年,三年內承貸的貧困戶每年可以享受振楊公司提供的8000元紅利,三年後這8000元的‘窟窿’怎麼補?”周東兵他們正在尋找辦法。

“產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周東兵說,按照“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發展成果惠民生”的思路,進一步發動黨員示範帶頭,深化“三權”促“三變”改革,提高扶貧產業組織化、專業化水平。

目前,楊武鄉已經培育“5個萬畝”。在繼續鞏固好萬畝金刺梨基地、萬畝中草藥基地的基礎上,從2017年起逐步新增萬畝精品水果基地、萬畝油茶基地、萬畝楠竹基地,打造楊武鄉百里精品水果長廊,移植的水果樹木,三年後可以進入盛產期,將成為貧困戶增收的一大來源。周東兵思考,村民以土地入股,15年後到期,隨後將進行第二輪承包,如果延續之前的發展方式,並淘汰更新樹種,能保證長效收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