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昌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引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農村 合作社 三農 農村改革 濰坊齊魯網 2017-05-22

齊魯網濰坊5月16日訊(記者 李楊)辛城村位於濰坊昌邑圍子街道東南部、膠萊河西岸,全村共有65戶183人,貧困人口21戶66人,人均耕地2.3畝,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及小部分露天蔬菜為主。該村因地理因素限制,交通設施薄弱等原因導致村集體經濟落後。

濰坊昌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 引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為了改變落後現狀,自2015年以來,辛城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把扶貧政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把合作社與貧困戶緊密聯結在一起,讓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鏈,確定“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帶動全村脫貧致富。

記者瞭解到,所謂“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即以“信誠原野”合作農場為基礎,發展大棚育種,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實現貧困戶、村集體、合作社三方受益。在這項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中,辛城村以“信誠原野”合作農場為基礎,發展大棚育種,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昌邑市原野蔬菜種子繁育合作社出資1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入股“信誠原野”合作農場,上級扶貧資金30萬元作為村集體股入股合作農場。昌邑市原野蔬菜種子繁育合作社擁有“信誠原野”合作農場的經營權,全程進行技術指導,並且以保護價對種子進行收購,保障育種收益。

據介紹,濰坊昌邑原野蔬菜種子繁育專業合作社是一家註冊資金1000萬元的種子繁育專業合作社。在“立足農業,服務百姓”的宗旨指導下,充分利用當地雜交制種技術優勢,先後為幾十家國內外種企提供優質蔬菜雜交種。合作社深知種子質量關係到農戶的全年收益,從成立以來一直嚴把質量關,經營當中嚴格把控苗前到田間的各個環節,確保雜交率等檢驗指標都在各制種單位的要求之上,保證產出每一批種子的質量都符合種子生產要求。為種子使用者提供質量保障,為農民的增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主要繁育品種包括番茄、辣椒、南瓜、黃瓜、西瓜等,自有繁育基地500畝,常年合作基地面積可達2000畝。

此外,該村通過流轉土地增收,推動村民脫貧。辛城村現有貧困戶21戶66人,大都年老體弱,土地產出效益較低。為解決這一難題,該村黨支部牽頭協調,對貧困戶的土地進行高標準整理,然後通過轉包、出租、置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給合作農場,以獲得部分收益。在土地流轉增收的基礎上,村民還獲得了股權分紅。村集體收益通過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的形式進行股權分紅,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基礎上,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據統計,2016年底辛城村已經建成合作農場育種大棚28個、溫室大棚1個。有勞動能力的五戶貧困戶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通過租賃大棚制種獲得收益,種子收穫後,這五戶貧困戶中楊明恩戶收入18096元,楊明宗戶收入17490元,楊明義戶收入10948元,楊起明戶收入16442元,楊明倫戶收入11732元。此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通過村集體收益補差的方式脫貧。有兩戶貧困戶可通過再就業增加務工收入3600元。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大部分貧困戶可戶均增加年收入2000元,並可通過參與農產品儲存、運輸等環節繼續增加收入,從根本上解決收入不穩定問題。據介紹,2017年預計實現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實現整村脫貧。

目前,辛城村已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奠定了基礎。2016年,辛城村籌措資金65萬元修建該村至東環路長1400米、寬5米的硬化道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帶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增長。“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為貧困戶強底子、找路子、掙票子,真正解決了貧困戶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帶領貧困戶走出了一條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