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于靖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振興’與‘衰落’是一對反義詞。人類文明史上,鄉村的‘興’和‘衰’是一對矛盾,有興則有衰,‘衰’與‘興’有時又互為轉化。”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範建華表示,中國鄉土社會的興盛應為“唐宋時期”。而中國鄉土社會的“衰落”則是在元明清時期。元朝統治者用遊牧軍事統治方式來治理被征服的農耕社會的極不協調,導致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明朝的專制集權,窒息了中國鄉土社會復甦的生命活力;清朝末期的黑暗統治,徹底使中國鄉土社會走向衰落。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入侵,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進一步加劇了中國鄉土社會衰落的步伐。誠如魯迅在《故鄉》裡所描寫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正是中國近代鄉村衰落景象的真實寫照。

"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于靖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振興’與‘衰落’是一對反義詞。人類文明史上,鄉村的‘興’和‘衰’是一對矛盾,有興則有衰,‘衰’與‘興’有時又互為轉化。”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範建華表示,中國鄉土社會的興盛應為“唐宋時期”。而中國鄉土社會的“衰落”則是在元明清時期。元朝統治者用遊牧軍事統治方式來治理被征服的農耕社會的極不協調,導致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明朝的專制集權,窒息了中國鄉土社會復甦的生命活力;清朝末期的黑暗統治,徹底使中國鄉土社會走向衰落。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入侵,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進一步加劇了中國鄉土社會衰落的步伐。誠如魯迅在《故鄉》裡所描寫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正是中國近代鄉村衰落景象的真實寫照。

「小康故事」鄉村振興承載的中國夢

世界性難題 從人類文明史上來看,鄉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驅動的必然結果

“從人類文明史上來看,鄉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驅動的必然結果。” 範建華分析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尤其是西部地區,鄉村衰落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了人間奇蹟,但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自然風貌。2.6億農民工進城,給城鄉人口流動帶來了許多變化,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建設市場的轉移,改變著中國社會結構,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和貧困村等已成為當下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廣大農村最大的問題,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實實在在的“鄉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部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周躍輝從三個方面總結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強調,又有“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係變化特徵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中國將來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指引。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但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鄉村仍然面臨著發展滯後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就這一問題提出來的。

七種模式展示的成功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鄉村發展的新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于靖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振興’與‘衰落’是一對反義詞。人類文明史上,鄉村的‘興’和‘衰’是一對矛盾,有興則有衰,‘衰’與‘興’有時又互為轉化。”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範建華表示,中國鄉土社會的興盛應為“唐宋時期”。而中國鄉土社會的“衰落”則是在元明清時期。元朝統治者用遊牧軍事統治方式來治理被征服的農耕社會的極不協調,導致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明朝的專制集權,窒息了中國鄉土社會復甦的生命活力;清朝末期的黑暗統治,徹底使中國鄉土社會走向衰落。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入侵,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壓迫下,進一步加劇了中國鄉土社會衰落的步伐。誠如魯迅在《故鄉》裡所描寫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正是中國近代鄉村衰落景象的真實寫照。

「小康故事」鄉村振興承載的中國夢

世界性難題 從人類文明史上來看,鄉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驅動的必然結果

“從人類文明史上來看,鄉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驅動的必然結果。” 範建華分析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變化,尤其是西部地區,鄉村衰落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使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創造了人間奇蹟,但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自然風貌。2.6億農民工進城,給城鄉人口流動帶來了許多變化,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建設市場的轉移,改變著中國社會結構,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兒童村和貧困村等已成為當下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廣大農村最大的問題,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實實在在的“鄉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部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教授周躍輝從三個方面總結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地位的總判斷,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強調,又有“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新定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係變化特徵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中國將來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指引。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但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鄉村仍然面臨著發展滯後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就這一問題提出來的。

七種模式展示的成功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鄉村發展的新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小康故事」鄉村振興承載的中國夢

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全國各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以實幹促振興,農業農村經濟活力明顯增強。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紮實推進?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有了多個優異先進的模板。這些成功案例依託各自的自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特點及民俗文化傳承等條件,對未來我們國家的美麗鄉村建設有著巨大的積極影響。

第一種,高質量發展模式。位於北京順義區趙全營鎮的北郎中村憑藉高顏值的村莊環境,吸引百餘家企業入駐,在近年來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助推鄉村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趙全營鎮北郎中村位於順義區西北部,是鎮域規劃中心村。近年來,全村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升級版”這個發展目標,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蹚出產業致富路的北郎中村通過騰退養殖業,大力發展以花卉、蔬菜為主的籽種產業,形成了以農業文化為核心、與現有產業相融合的觀光休閒農業,2017年北郎中村村民人均收入已達4.5萬元。每年都有無數村莊團體慕名而來,學習其產業轉型經驗。

第二種,產業發展型模式。江蘇省南豐鎮永聯村近年來一直堅持市場化發展,不斷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步伐,將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美食、特色小鎮等要素融合發展,開發鄉村旅遊主題產品和線路,建成了以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永聯垂釣中心、永聯水上樂園、江鮮美食街、永聯展示館為核心景點,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美食購物、會議商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江南田園生活體驗地。永聯村將農業、加工業、休閒觀光業三者有機結合,建立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旅聯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了以綠色、生態為核心,涵蓋 “基地—加工—餐飲美食—銷售—觀光” 的農業全產業鏈。

第三種,鄉村建築設計改造模式。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在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戰略推動下,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網紅村。東梓關村村域面積2.77平方公里,共638戶1877人。整個村沿富春江水岸線呈帶狀分佈,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氣息濃厚,是典型的江南濱水古村落。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與生活條件,當地政府決定外遷居民,並在老村落的南側進行回遷安置。這種房屋改造設計試圖從類型學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點,還原空間原型,嘗試以較少的基本單元通過組織規則實現多樣性的聚落形態,形成帶有公共院落的規模組團,與傳統行列式佈局相比,在土地節約性、庭院空間的層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顯著提升。

第四種,社會綜治型模式。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是社會綜治型模式的樣板,十幾年前,王村90%的村民住著低矮潮溼的危陋平房,單調、簡陋、陳舊、窘迫、擁塞。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徹底解決村民的住房問題,村領導制定了5年村莊建設規劃,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別墅,讓全體村民住上了新樓房。此外,王村在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商業街,開發建設峰山菜市場、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同時,還先後建成了健身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村民文體活動中心,全部按照最高標準建設,設施完善,而且所有場館都不對外營業,全部作為百姓的福利,讓村民無償使用。

第五種,文化傳承型模式。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就是這個模式裡的典型。平樂村位於孟津縣平樂鎮南部,南鄰白馬寺,距洛陽市1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它憑藉著洛陽牡丹的名氣和影響力,找準了方向,培訓農民畫師,發展以牡丹畫為主題的農民畫產業,建設牡丹文化產業園,發展文化旅遊業,形成了集牡丹畫創作、交流、裝裱、銷售、旅遊於一體的鄉村產業體系,以此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並帶動村民致富,帶動鄉村人居環境建設。

第六種,漁業開發型模式。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近幾年,旅遊市場火熱,武山縣緊抓機遇,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休閒漁業。武山縣有河谷灘塗地、滲水地、薄田等宜漁土地5000餘畝,適宜於集中連片發展常規魚養殖,“臺田養魚”“塑料薄膜防滲”等漁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範為常規魚養殖奠定了技術支撐。武山縣各村依託周邊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人脈資源,發揮自身環境優美、產品綠色環保的優點,為人們提供休閒娛樂,觀光垂釣、農家餐飲等服務,延長了漁業產業鏈,經濟效益翻倍提高,成為漁業經營方式創新的典型。

第七種,活化空心村模式。浙江省遂昌縣龍洋鄉茶園自然村是被活化的空心村。曾幾何時,這個生態優美、清幽古樸的村落因偏僻落後,乏人問津,成了被“遺忘”的“空心村”。而如今,因為一個“鄉村活化”項目,茶園村奇蹟般地“活”了過來。經過兩年多的規劃建設,小山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步入其間,黃泥房、石板路、茶園等傳統村落元素舉目皆是,酒吧、無人超市等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既能感受到村莊傳統風貌和生活特色,又能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舒適,不失為一個休憩身體、治癒心靈的世外桃源。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野菜,住的是黃泥房,如此這般返璞歸真的生活讓城裡人蜂擁而至,也讓茶園村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以上七個鄉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徑,進行了質的突破,並且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七種模式,以點代面,未來的農村將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屆時, 城鄉一體, 融合發展,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承載的中國夢會因此越來越美麗。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道)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8月下旬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