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通江縣返鄉創業人士趙志剛

農村 趙志剛 畜牧業 漁業 巴中新聞網 2017-03-31

3月13日,一場春雨過後,記者來到通江縣興隆鄉漁池村。

45歲的趙志剛拿著餌料灑向波光粼粼的池塘,一尾尾活蹦亂跳的魚兒紛紛躍出水面。“一般情況下,天冷的時候,魚喜歡在水下活動。然而,我家的魚兒即使天氣再冷,也蹦得歡。”提起養魚,趙志剛很自豪。“方圓幾裡,養魚還真沒有誰比我更在行。因為我有法寶——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流水養魚技術。”

初衷:推介家鄉

趙志剛是土生土長的漁池村人,田間地頭都曾留下他和小夥伴的腳印。1998年,他租下村裡的養魚場,採用流水養魚法,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並榮獲“國家星火科技帶頭人”稱號。隨後,他外出發展投身房地產行業,獲得了不少財富。

在財富日益增長的同時,趙志剛始終存有一份遺憾。“隨著網絡技術日益發達,信息流通更加快捷,但是每次我向他人介紹我的家鄉時,大家都表示沒有聽說過。我想做些事情推介家鄉,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家鄉。”這是趙志剛回鄉的初衷。

2015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後,趙志剛再也忍不住心中的那股衝勁,從山東回到巴中。同年7月,他成立了四川蜀望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興隆鄉距離通江縣城28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風景秀美。按照通江縣規劃的旅遊環線建設方案,興隆鄉處於光霧山至諾水河、空山至王坪旅遊環線帶上。於是,趙志剛將目光轉向時下熱門的鄉村旅遊。

法寶:向科技借力

“鄉村旅遊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必須做出有特色,才有市場。”趙志剛想起了帶給他人生第一桶金的那片池塘,他邀請國家農業部的專家前來查勘,得出該地水質富含多種礦物質,乾淨清澈、適合養魚的結論。

2016年7月,他成立通江縣雙創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川東北第一家現代漁業示範基地,開始打造現代養魚基地。“傳統的養魚法,畝產在1000斤左右,見效慢,資金流轉慢。”趙志剛說,在通江縣水產漁政局的幫助下,他採用了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流水養魚技術,將上游三溪口純淨的山泉水引入池塘,在封閉的池塘裡採用全智能系統控制方法和機械的推動,在增加水體氧含量的同時,魚兒的固體排洩物也可隨時排出池塘,並經過無害化處理,成為有機肥,隨時保持水質優良,最終實現漁業生產高密度養殖。採用這種技術,生產成本降低35%,畝產至少可以提高200%。

據趙志剛介紹,他的現代漁業示範基地規劃總面積280畝,總投資2500萬元,目前投入使用的是一期工程,佔地35畝,主要養殖的品種有南方大口鯰、美國加州鱸魚、武昌魚、裸鯉等。站在池塘邊望過去,一尾尾魚兒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發展現代農業,要依靠科技,不走尋常路。”趙志剛說,2016年他收穫了50噸魚,除部分分給合作社社員和該村貧困戶外,其餘均作為觀賞魚。

夢想:全村共同致富

依託漁業基地,採用“專合組織+基地+農戶”方式,農民既通過流轉土地入股,也可帶資入股。目前,3個合作社29戶貧困戶97人均加入他的公司,參與分紅。“一人有錢不是富,要讓全村百姓腰包鼓。”趙志剛說,下一步,他將加快二期項目建設,帶動鄉親們向小康社會快速前進。

除了休閒漁業以外,趙志剛的藍圖還包括髮展鄉村文化旅遊。

興隆鄉是通江“三李”(李番、李鐘壁、李鍾峨)的故鄉。父親李番曾任山東黃縣(今龍口市)知縣,清廉仁政,被《廉政瞭望》選入巴中市唯一的古代清官;長子李鐘壁曾任廣西平南縣令,在任期間興辦義學,讓貧困學子免費入學,卸任回家後,救濟貧窮,至今還有保存完好“濟田壩”;次子李鍾峨官至翰林,曾任乾隆皇帝的老師,清正廉潔。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中稱通江“三李”:“人蓋有古良吏之風,文堪與‘三蘇’媲美。”。

“‘三李’故居、‘三李’墓葬、梅園、茶園、竹園、梔園等地保存完好,對它們進行深入挖掘,不僅可以宣傳興隆鄉,還可以帶動更多老百姓致富。”趙志剛說,他計劃在未來3年,依託“三李”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打造覆蓋13個自然村及南教城森林公園的九浴溪大觀園。

“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就是宣傳家鄉,建設家鄉,與老鄉共同致富,讓家鄉更美好!”趙志剛說。(巴中日報)

原標題:科技養魚拓寬致富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