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縣易地扶貧搬遷幫助農民挪窮窩

農村 農民 農村改革 三農 正北方網 2017-06-27
化德縣易地扶貧搬遷幫助農民挪窮窩

肖振鵬是化德縣白音特拉鄉長流水溝村村民,全家4口人,2016年搬入縣城易地扶貧移民小區,通過就業培訓,肖振鵬在化德縣天成公司做爐前工,月工資3500元;妻子袁美榮在蒙駝王服裝廠從事服裝加工,去年收入3.1萬元,全家年人均收入達到18250元,是2016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倍,實現了穩定脫貧。

化德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重頭戲”,通過產業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和小村整合有機結合,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過得好”的目標,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精準扶貧開發路子。

圍繞“搬得出”,精準規劃搬遷安置搬得出”

化德縣地處陰山北麓東端,內蒙古高原中部南緣風蝕沙化貧困帶。長期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墾荒,形成15.8萬公頃風蝕沙化區和荒漠化丘陵區,全縣95%的群眾居住在危舊房、土坯房,85%的村莊空心化、老齡化,70個自然村生存條件惡劣,2542戶、6356人面臨貧困走人的困境。著眼於精準解決“怎麼搬”的問題,從2012年開始,化德縣緊扣搬遷對象、安置地點、標準設計、資金管理、項目建設5個環節,堅持集中規劃安置和集中建設管理,讓安置點進縣城、入園區、靠產業。針對有意願進城從事二三產業的搬遷戶,化德縣累計投入7.2億元,建成產業移民樓153棟、9778套,23468名進城農民“有房住”。2016年,化德縣按照自治區《關於加快推進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指導意見》和烏蘭察布市《小村整合與易地扶貧搬遷指導意見》,精準確定易地扶貧搬遷3162戶、7962人。結合城鎮“去庫存”,整合小散村32個,安置易地移民搬遷戶779戶、226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75戶、2254人。針對有意願從事農牧業生產的搬遷戶,化德縣選擇“近水、近路、近產業”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安置點19處,轉移337戶、7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1戶、505人。針對農村留守、空巢、獨居老人多的實際,化德縣從2012年開始,累計投資1.5億元,在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建成“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助養老”模式的農村互助幸福院49處,集中供養有生活能力、無生產能力60歲以上老人5736戶、8213人,其中貧困人口4876戶、6981人,佔85%。經過五年多的實踐,取得明顯成效,有效緩解了農村老人精神寂寞、孤獨、就醫等問題,有效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指數。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化德縣始終以“保障基本”為原則,科學編制集中安置區和配套產業發展規劃。在戶型設計上,樓房建設面積嚴格執行不超過人均25平方米標準,2口人家庭建築面積控制在50平方米,3口人家庭建築面積控制在60平方米,3口人以上家庭建築面積控制在80平方米;磚木結構平房控制在42平方米,年老體弱及1口人家庭就近集中建設25平方米小型互助幸福院。

圍繞“穩得住”,精準配套服務體系穩得住”

為精準解決“搬出來以後能夠穩得住”的問題,化德縣著力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移民群眾的後顧之憂。制定出臺了“四個不變”政策,即移民子女進城上學享受“兩免一補”政策不變;移民享受農村合作醫療政策不變;移出後原承包的耕地、草地、林地經營權、受益權不變;移民的父母隨子女進城後原享受的農村低保待遇不變。對轉移搬遷農戶留下的土地,由政府以每畝100元集中流轉到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實施生態建設或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全縣流轉土地30萬畝,人均增收600元。土地經營權流轉,使群眾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解決了易地移民的關鍵制約因素,促進了易地移民搬遷工作的順利推進。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村的原有住房,全部拆除、恢復生態。目前,全縣拆除30戶以下小散自然村64個,恢復生態15560畝,實現了人退草還,生態恢復。在搬遷補貼方面,堅持補“人頭”不補“磚頭”,通過一卡通一次性補貼到位,確保貧困戶不因由搬遷背上新的債務。同時,化德縣把支部建在互助幸福院、產業鏈,設立了流動黨員服務站、外出務工農民服務管理局,為轉移搬遷群眾提供了全方位服務。特別是互助幸福院裡的老人,積極參加支部組織的紅色群眾文化活動,有效抵制了宗教迷信傳播,幸福院裡又唱響了“東方紅”。

圍繞“能致富”,著力壯大縣域特色產業能致富”

為精準解決“搬出來以後有事幹能增收”的問題,化德縣著力壯大縣域特色產業。一方面,化德縣依託服裝這一“小規模,大群體;小生產,大協作;小企業,大就業”富民產業,安置女性勞動力。到目前,全縣各類駝絨絮片防寒服裝生產廠家達352家,年產服裝2600萬件以上,加工駝絨8000噸,產值達2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萬多個,其中95%是轉移進城農民,50%是貧困人口,從業人員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僅2016年,服裝產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65人。另一方面,化德縣依託區位交通、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鐵合金產業,目前全縣引進19戶鐵合金企業,吸納男性勞動力,累計使8650人在鐵合金企業就業,人均收入達到3.8萬元,其中2016年吸納562名貧困人口就業。再一方面,化德縣創新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注重發揮金融扶貧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通過委託經營、帶資入股等形式,為蒙駝王服裝、大好河山現代農業園區等7家企業提供金融貸款4625萬元,帶動1263戶、3031人貧困人口進入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按8%的利潤分成標準計算,戶均年可增收2930元、人均年可增收1220元。

圍繞“過得好”,著力織密社會兜底保障網過得好”

為精準解決“搬出來以後過得好”的問題,化德縣通過抓好就業、就學、就醫、社區服務和強化銜接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三保”等工作,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問題。在就業方面,整合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積極開展勞動力轉移、農村實用技術、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583戶、1440名轉移進城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就業。在就醫方面,落實了大病兜底、慢病送藥、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免費體檢、貧困人口縣內看病“先診療、後報銷、再付費”制度,財政設立了300萬元大病救助基金、200萬元慢病救助基金,貧困人口大病、慢病實際支出報銷比例達到95%;對患有慢病的貧困人口,實行家庭簽約醫生按需送藥、按病巡診;同時,縣財政對每名貧困人口補貼105元,為11999名貧困人口投保了意外傷害、大病補充醫療和住院津貼三種保險。在教育方面,不折不扣地落實教育“十二項”資助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通過“減、免、補、助、獎、貸”六條渠道實行政策性資助。在社會保障兜底方面,通過農村低保、現金直補、燃煤補助、高齡津貼、殘疾人補貼、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8項社會兜底政策,將1217戶、2060名60歲以上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範圍,實現60週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社會保障全覆蓋。除此之外,該旗將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納入護林員,每人每年補償3200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