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市五馬鎮:奏響“旅遊+扶貧”動人樂章

農村 三農 農業 創業 新華網 2017-06-13

80年前,紅軍長征為仁懷市五馬鎮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是省級中華詩詞之鄉;在這裡,山與水和諧相伴,田園風光優美,鄉風文明,素有“懷南掌上明珠”的美譽。而她,正以“擼袖加油”“誓拔窮根”的激情,譜寫著農村黨建的新氣象,編奏著“旅遊+扶貧”的動人樂章。

五馬鎮森林覆蓋率達55%,是仁懷市“最綠”的鄉鎮之一,鎮內水資源豐富,五馬河蜿蜒流淌,坐擁生態之源。近年來,五馬鎮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積極繪生態之圖、謀生態之興。突出綠色發展,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好山好水出好菜,茅臺流域東昇農場的綠色有機蔬菜俏銷香港。

不止於此,五馬鎮努力開拓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國家生態鄉鎮,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該鎮充分利用交通區位優勢,把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發揮土地資源和氣候環境優勢,合理佈局生態農業產業,以五馬河十里生態長廊為主線,建設集旅遊觀光、休閒養生、生態文明、現代農業為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慢生活”休閒小鎮。

2015年9月,仁懷市第二屆鄉村旅發會在五馬鎮召開,自此揭開了五馬鄉村旅遊的序幕。去年,省旅發大會在茅臺召開,掀起全域旅遊井噴式增長新熱潮,五馬鄉村旅遊也迎來了新機遇。在規劃上,五馬鎮實行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園區建設“三規合一”,堅持高標準規劃、全景域覆蓋、4A標準建設旅遊精品示範鎮,打造仁懷最美南大門。

築巢引得鳳來棲。港資企業東昇農場入駐發展現代高效綠色農業,農旅一體化模式帶動旅遊、餐飲、運輸等行業應運而生,鎮村開辦農家樂、餐飲等企業30餘家,為當地近千人提供就業。2016年,五馬鎮實現旅遊收入3億多元,累計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旅遊正為古鎮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貧困群眾帶來新希望。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五馬鎮開啟“旅遊+扶貧”助農模式,將旅遊與扶貧有效“聯姻”,促進貧困村、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切實解決“繁榮掩蓋下的貧困”。按照農旅一體化模式,屯山村金銀花產業園、紅軍村果蔬產業園、魚孔二期花卉和精品水果園等項目有序推進。今年,五馬鎮共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旅遊配套項目150個,投入資金2900萬元,預計可帶動貧困群眾3900人脫貧。

今年,五馬鎮黨員領導幹部緊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主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鑄就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打造幹事創業中堅力量,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隨著脫貧攻堅的縱深推進,黨員幹部們把觸角伸到扶貧工作第一線、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兌現決戰脫貧的鏗鏘誓言。按照“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思路,堅持“黨帶群、強帶弱、富帶貧”理念。魚孔村13名黨員和青年返鄉農民工共同建設的桂花苑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在鎮黨委、村支部的主導下,通過土地入股和流轉,解決了創業企業用地難問題,同時,魚孔村黨支部以25%的股份入股,破解了“空殼村”脫殼難題。

基層黨建結碩果,一花引來萬花開。以“黨建強鎮”為統攬、全面推進“六區”建設、奮力打造“詩畫水鄉•浪漫古城•濱河小鎮”,五馬,正譜寫大扶貧、大生態、大旅遊的新篇章。(袁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