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禾甸鎮:產業旅遊雙推進'

""大理禾甸鎮:產業旅遊雙推進

禾甸鎮大營村。

漫步村間小道,翠竹掩映下的青瓦紅牆,在明媚的陽光中顯得詩意盎然。隨手敲開一戶農家小院,整潔的庭院花香怡人,古樸的建築引人駐足……這便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的美麗景象。

禾甸四面環山、土地廣闊、氣候宜人,是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民族風情濃厚、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白族佔總人口八成有餘,屬祥雲縣境內唯一白族鄉里。

“結合禾甸實際,乘脫貧攻堅之風,鎮黨委、政府率先提出‘產業旅遊雙推進’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做實特色產業發展和民族文化旅遊推廣,為鎮村帶來了跨越式新發展。”禾甸鎮黨委書記段青雲介紹道,近年來,禾甸鎮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放在工作首位,圍繞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佈局,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整合投入,做實“產業+”;同時,大力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努力挖掘文化旅遊新契機,做活“旅遊+”,為禾甸鎮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產業+” 走出致富路

“走產業發展之路是禾甸鎮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只有產業穩定增收,村民才能穩固脫貧。”鎮長李實權介紹,依託“四山包一壩,中間一條河”的自然優勢,禾甸鎮以發展農業產業為主線,特色產業為重點,打破以往單一的農耕方式,走出一條高質量產業扶貧致富路。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傾力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奮力推進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效益明顯提升;堅持走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互利共贏;有序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服務,截至目前,全鎮範圍內完成改造低產桑園500畝、玉米29000畝、中藥材2500畝、特色水果黃金李400畝、軟籽石榴433畝、青花椒1450畝……

“以前的農忙日,一人一鋤頭,一干一整天,但最終也只能勉強自給自足,效率低又很累;可現在不一樣了,政府不僅幫忙選種,還提供技術指導和配套服務,讓我們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發展,一年可以收成三、四季,同樣的土地,收益相較過去翻了好幾倍,但人卻更輕鬆了。”新澤村村民楊慧滿臉幸福地說道。

“旅遊+” 探索新出路

“2009年,大營傳統彝族‘啞神’節被雲南省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土陶製作技術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名目,每年幕名而來的遊客數以萬計。”大營社區支書王發先向記者介紹,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特色旅遊為抓手,不斷夯實基礎設施,路網水網一起修,住房景區齊建設,大力推行清潔家園,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讓鄉村文化“旅遊+”探索脫貧攻堅新出路,助推禾甸經濟社會生活大步向前邁。

"大理禾甸鎮:產業旅遊雙推進

禾甸鎮大營村。

漫步村間小道,翠竹掩映下的青瓦紅牆,在明媚的陽光中顯得詩意盎然。隨手敲開一戶農家小院,整潔的庭院花香怡人,古樸的建築引人駐足……這便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的美麗景象。

禾甸四面環山、土地廣闊、氣候宜人,是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民族風情濃厚、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白族佔總人口八成有餘,屬祥雲縣境內唯一白族鄉里。

“結合禾甸實際,乘脫貧攻堅之風,鎮黨委、政府率先提出‘產業旅遊雙推進’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做實特色產業發展和民族文化旅遊推廣,為鎮村帶來了跨越式新發展。”禾甸鎮黨委書記段青雲介紹道,近年來,禾甸鎮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放在工作首位,圍繞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佈局,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整合投入,做實“產業+”;同時,大力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努力挖掘文化旅遊新契機,做活“旅遊+”,為禾甸鎮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產業+” 走出致富路

“走產業發展之路是禾甸鎮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只有產業穩定增收,村民才能穩固脫貧。”鎮長李實權介紹,依託“四山包一壩,中間一條河”的自然優勢,禾甸鎮以發展農業產業為主線,特色產業為重點,打破以往單一的農耕方式,走出一條高質量產業扶貧致富路。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傾力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奮力推進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效益明顯提升;堅持走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互利共贏;有序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服務,截至目前,全鎮範圍內完成改造低產桑園500畝、玉米29000畝、中藥材2500畝、特色水果黃金李400畝、軟籽石榴433畝、青花椒1450畝……

“以前的農忙日,一人一鋤頭,一干一整天,但最終也只能勉強自給自足,效率低又很累;可現在不一樣了,政府不僅幫忙選種,還提供技術指導和配套服務,讓我們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發展,一年可以收成三、四季,同樣的土地,收益相較過去翻了好幾倍,但人卻更輕鬆了。”新澤村村民楊慧滿臉幸福地說道。

“旅遊+” 探索新出路

“2009年,大營傳統彝族‘啞神’節被雲南省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土陶製作技術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名目,每年幕名而來的遊客數以萬計。”大營社區支書王發先向記者介紹,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特色旅遊為抓手,不斷夯實基礎設施,路網水網一起修,住房景區齊建設,大力推行清潔家園,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讓鄉村文化“旅遊+”探索脫貧攻堅新出路,助推禾甸經濟社會生活大步向前邁。

大理禾甸鎮:產業旅遊雙推進

啞巴節盛況。

正月初八,古老的彝族神奇民風—“啞巴節”在七宣以獨特形式傳承,發展至今已有上百年曆史;每年立夏,河西自然村的“開秧門”農耕文化節如期舉行,村民盛裝出席,熱鬧非凡;溫水村大大小小的溫泉出水口有十餘處,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村裡建起游泳池,青山環抱下可以舒舒服服地泡個澡;老街白族花燈歌舞—韃子舞,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帶動了當地村民的經濟增收。“禾甸鎮不斷打造民族特色旅遊文化,配合廣泛宣傳報道,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發展了旅遊。現如今,禾甸旅遊收入每年可破三百萬元,這是筆非常可觀的數目,為我鎮全面小康的實現增添了很大信心。”禾甸鎮原統計站站長董明琴說。

“黨委政府給了我很大幫助,以前村子偏僻,路也不好走,全家人只知道靠天吃飯,靠地生活,完全沒有方向;現在好了,政府帶領發展特色產業,還搞旅遊增加收入,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房子寬敞明亮,村落建設越來越美,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大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羅紅映開心地說。2014年脫貧的羅紅映,趁著旅遊熱潮,還在七宣村開起了農家樂,配合自己種植的綠色無公害蔬菜,2018年收入已達4萬餘元。

禾甸鎮做實“產業+”、做活“旅遊+”。經過全鎮凝心聚力、攻堅克難,鎮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止2018年底,全鎮895戶336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實現830戶3165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6.73%降至目前的0.54%。

雲南網記者 博達 通訊員 楊思偉 攝影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