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敗還是新生?中國小鎮面臨巨大挑戰

來源:半月談網

導讀

中國小鎮,在城市化的行程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又一輪城市化正全面展開,大城市熱,城市群熱,都市圈熱,正呈現持續升溫的發展勢頭。一二線城市搶資源,搶地盤,搶人才,一浪高過一浪;省會城市為提升首位度紛紛在做大體量,合肥、成都、西安、濟南先後進行了擴容並託管的地方探索;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在競相趕超,萬億俱樂部在敞開門戶。

城市化另一端的中國小鎮,全然是另一番光景:有專家統計,在2000-2010年人口普查期間,39007個鎮一級行政單位中,19822個出現人口減少。人口流失嚴重,人居環境退化,發展動力不足,產業競爭力弱,基礎設施欠賬多,公共服務嚴重滯後……小鎮在急劇分化中漫漶出日漸濃重的落寞與蒼涼。

衰敗?還是新生?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拷問著無數的中國小鎮。

融入都市圈層,搭上發展快車道

斗轉星移,一個新興中的“圈層經濟”已赫然在目。都市圈、城市群,業已成為城市化發展新的主體和單元。

從集聚到擴散,從虹吸到輻射,一個難得的歷史性契機,終於向著中國小鎮敞開了它的大門。精準定位,努力融入,便是小鎮在這個圈層經濟中的智慧抉擇。

我們看到,基礎設施互連互通、共建共享,正重構著小鎮的投資環境。

要想富,先修路。回望中國大地上許許多多的古鎮,都能從水陸碼頭的變遷中依稀辨析其起落浮沉的印跡。今日中國,區域一體化的第一步,也是從基礎設施邁開。單看京津冀,短短5年間,最大的變化正是交通:國家高速公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北京段全部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北三縣交通一體化架構日益清晰,京津冀“1小時通勤圈”初露端倪……小鎮,也由此擁有了更多的存在感、參與感。

我們看到,大中小企業、產業鏈環節的貫通發展,正重塑著小鎮的產業生態。

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場壁壘,在一個更廣大的區域平臺上謀篇佈局,讓每一根產業鏈條、每一個企業集群、每一方經濟板塊自由伸展,這是圈層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由此,我們看到了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共享資源、融合發展的生動願景:以推動都市圈內各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一般製造業和零部件生產向周邊小城鎮垂直轉移,落地生根。

我們看到,區域合作一體化的格局指向,正引領著小鎮的功能重置。

澤潤於城市群都市圈的賦能,小鎮在新體系的構築中,鼓盪起雄心勃勃的發展自信,在區域性嵌入中,重識了自己的價值。帶著本土的特色,張揚稟賦的優勢,重置著自己的功能,從而更有力地承接大城市的產業分工和功能疏解,小鎮刷新著自己在生產、消費、流通等方面的市場形象和創業環境。

筆者不久前考察過上海楓涇。古鎮趁勢而上,推出長三角路演中心,努力打造出“一個突破行政與空間限制,跨地區、跨市場、跨要素的創業者嚮往、投資者便利、要素交易便捷、商品展示充分的功能性平臺”。其雄心,是要“把長三角裝進小鎮”。

中國小鎮,終於品嚐到了都市圈層的發展紅利。

接軌鄉村振興,共創共享一體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給無數為邊緣化、空心化、原子化所困擾的村莊,帶來了一束燦爛的希望。但它於小鎮發展,是不是另一重對衝?

顯然,這是一種誤讀。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正是城鄉融合發展,小鎮與鄉村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經濟相通,在促進未來城鄉新型發展格局構建中被寄予熱望。

公共服務城鄉聯通,小鎮是樞紐,是核心。小鎮多為當地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醫療、文化、教育的功能輻射,貿易、信息、金融的能量傳遞,政府對農民的各種扶持,城市與鄉村的共生髮展,都有賴於小鎮的作為。在楓涇訪談中,鎮黨委書記張斌於此有深切感受:“我們假設把公共服務裝在一條船上,沿著河送到農村。到了農村以後,突然會發現,這個船沒法靠岸,因為沒有碼頭。這個碼頭,就是小城鎮建設。小城鎮衰弱,鄉村振興就沒有落腳點。”

返鄉創業已見潮頭,小鎮是平臺,是基地。城市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鄉村,各路資本眾多創客上山下鄉,第一代農民工迴歸故里,都給小鎮注入了源源活水和勃勃生機。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小鎮是龍頭,是引擎。產業融合、興鎮帶鄉,小鎮憑藉產業結構、交通網絡、公共服務體系、資源要素聚集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充分釋放對鄉村的吸納力和輻射力。同時,就近城市化、就地城市化,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自然取向。當年江西宜春的新村鎮建設,就是中西部就近城鎮化的有益探索:以集鎮為中心、公共服務向鎮周邊鄉村延伸、在集鎮1公里範圍內形成“鎮村聯動”。它避免了農民“被上樓”,也方便了農民回鄉創業,享受城鎮公共服務。還有華西村、西辛莊那些“明星村”,正是在追趕城市、看齊城市和超越城市的進程中,鋪展出一條條富有鄉村特色的就地城市化道路。

深耕特色小鎮,培育成長新生態

浙江一馬當先,特色小鎮異軍突起。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各地政府高調跟進,千企千鎮攜手共進,路線圖時間表也日漸明晰。孰料欲速不達。在幾番敲鑼打鼓推波助瀾中,人們驀然警醒,多地特色小鎮崛起之路已經走偏。一擁而上,盲目跟風,爭相戴帽,拔苗助長,房地產化、政績工程化現象愈演愈烈,最終跌入了“小鎮發展陷阱”:空心化,同質化,泡沫化。特色小鎮往何處去?

其取向自應不拘一格。

浙江省特色小鎮有其獨特的塊狀經濟的產業基礎,其他地方很難複製。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非鎮非區創新創業平臺,也難以讓外人蔘透其中奧妙。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概念混淆,也有意無意中釀成誤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浙江的創新不可照搬照套,複製粘貼。建制城鎮,特色小鎮,鄉村集鎮,其特點,其路徑,其取向,各各不同,應有清醒的抉擇。

其成長還當行穩致遠。

產業化、特色化、生態化,當是小鎮發展的正途。產業要有根。浙江從“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到工業區、開發區、高新區,形成許多塊狀經濟體和區域產業群,其內核已顯特色小鎮之端倪。特色要有品。在差異定位、產業細分、錯位互補發展中凸顯獨特核心元素和獨特格調氣韻。生態要有群。群是產業集群,是區域網絡,是共生體系。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共建共享,產業與文化、旅遊、社區功能混合疊加,這是特色小鎮的新型空間,也是特色小鎮的獨有魅力。

其空間還須努力開拓。

回望沿海地區星羅棋佈的專業小鎮,書寫出一頁頁市場經濟先行者的發展傳奇,推湧出珠三角、長三角土地上圖畫般的創新場景。如今已到轉型升級時刻,它們正汲取特色小鎮的啟示,順應城鎮演化的規律,跟進民眾嚮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產城一體、城鄉統籌、創新驅動、文化引領和生態優先的理念踐行中,開創更為美妙的小鎮願景。

瞻望特色小鎮的實踐走向,資源主導型、交通樞紐型、專業市場型、旅遊休閒型、文化創意型、邊貿口岸型、異地養老型等特色紛呈,支點應轉向市場。從理念創新,到路徑創新,再到形態創新,特色小鎮可以走得更遠。

美國學者傑克·舒爾茨曾對美國三次人口遷移的潮流有精到的分析:第一次從小城鎮和農村到城市;第二次從城市到郊區;第三次從郊區到繁榮的農業小鎮(鄉村都市)。“小城鎮成功的土壤就和圍繞著美國中心地帶的土壤一樣肥沃。”從世界範圍看,特色小鎮依然有其光明的前途。

凝望當下的城市化中國,小鎮的新生舉目可見,小鎮的分化日趨激烈,小鎮的衰落也不容迴避。

我們不能輕忽小鎮的發展邏輯。資源是小鎮的基石,產業是小鎮的支撐,人口是小鎮的活力。小鎮的發展邏輯,就源於小鎮資源的整合、產業的成長、人口的流動。

我們不能株守既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如何突破壁壘森嚴的城市等級管理,跨越因資源配置權力與行政級別掛鉤導致的巨大發展鴻溝?這是小鎮可持續發展的改革課題。

我們也不能抱持單一的經濟增長視角。小鎮是一個社會。尤其在遠離中心城區的鄉村腹地,在缺乏特色優勢的貧困地區,大量的小鎮還要拓展政治、生態、文化和生活的各項功能,擔當起鄉村地域服務中心的角色,從而彰顯其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小鎮不死,它將生生不息,永續時代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