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小村的農田灌溉“發展史”

農村 種植業 三農 農業 新華網 2017-05-12

5月7日,滑縣留固鎮程新莊村民程貢海吃完早餐,一個人騎著電動車去田裡給麥苗澆水。只見他拿出卡片一刷,清澈的井水從農田的管口快速湧出,汩汩地流向農田。

“現在機井通了電,每家一張電卡。我一個人一天都能澆10畝田,別提多方便了。”望著自家地裡長得齊整的麥穗,程貢海心裡美滋滋的。

然而3年前的夏天,程貢海卻高興不起來。那年麥收之後連續大旱,田地乾枯,秋作物播不進去,都在等著排隊澆水。“別家的玉米苗都長出來了,我家的地才澆上水,全家人都埋怨我。”

像程貢海一樣,程新莊村民對田地灌溉的期盼由來已久。滑縣副縣長趙繼芳告訴記者,當地常年降雨偏少,土壤屬於沙土性質,蒸發和下滲的速度快,“農作物對地下水源灌溉的依賴程度很高,如果不澆水,基本就是‘靠天吃飯’了!”

不想“靠天收”,程新莊村開始“自救”。上世紀60年代,村民們在麥田裡開挖第一口水井。“四五個人推著水車抗旱,一天不停也澆不了兩畝地。”該村黨支部書記程新文說,1968年,大隊購買了一臺柴油機,配備一臺水泵,開始用上了柴油機澆地。“五六個人拉著架子車、擺著水管子,忙活一天也就能澆兩三畝地,費時又費力。”

80年代程新莊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分田到戶後,村民集資購買了一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帶5眼機井,嘗試用上了電灌。“每次澆地都要抓鬮,晝夜不停排隊,一輪還得七八天。”村民程向民回憶說。

“變壓器當時是個稀罕物,澆地時還得專門有人看著,但也只用了兩年。”程新文說,變壓器被盜後,村民不得不繼續用柴油機抽水。“乾旱的時候,地下水位下降,機井裡根本抽不上水來。”

2002年,程新莊村開始農網改造,新增1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但還不夠“解渴”。小麥灌漿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得澆地,而由於超負荷工作,變壓器更是經常跳閘。有時候出故障,一修就得三四天。

而今,村子周圍的52眼機井覆蓋了該村2200多畝耕地,全部實現了刷卡澆地。該村供電所電工程世威打了個比方,“一刷卡,可以直接澆院子裡的菜,現在村民種啥作物都不怕乾旱了!”

程貢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澆一遍水,大概需要5升柴油,30塊錢;現在用電也就是10度電,只需要5塊錢,一年澆七八次的話,一畝地都省了100多塊錢……

灌溉的便利,也讓農作物告別“靠天吃飯”,實現了穩產高產。“以前種小麥,畝產也就是800多斤,現在農田能及時灌溉,去年我一畝地打了1200斤小麥呢。”程新文告訴記者,機井通電後更多村民外出打工,他流轉了240多畝耕地,準備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程新莊一個村,見證了農田灌溉條件的不斷改善。”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蔣小亮說,隨著機井通電工程的實施,今年底,全省的平原地區都會像程新莊村一樣,“耕地枕著水渠睡覺,旱澇保收。”記者李俊宋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