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農村 吉林 延邊 經濟 人力資源 浙江省 延吉 上海 康養產業研習社 2019-06-12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家庭,一直都是農村老年人患病或者生活需要照顧時的第一選擇。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導致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農村出現大量留守老人,除了經濟保障之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必要的精神慰藉、醫療護理等方面的需求成為直接的現實需求。於是,一種新興的農村養老模式——“互助型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提高農村養老水平、解決農村養老特別是農村空巢老人、困難老人養老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

什麼是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該模式真的適合中國農村嗎?目前有沒有靠譜的運作方式?互助型居家養老在農村的發展趨勢如何?接下來,本文以儘量通俗的表達方式為您詳解這一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是什麼及必要性

關於農村互助養老,學界對其理解多種多樣,我們認為,農村互助養老是指在黨和政府領導和扶持之下,紮根於農村傳統的非正式互助網絡,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市場等多元組織力量,將以居住在自己家中的(準)老年人為主的各類農村人力資源有序組織動員起來作為主要行動力量,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資金互助、服務互助、文化互助的新型社會養老模式。

簡言之,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與他人進行資金、服務、精神文化的互助。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作為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為什麼農村互助養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遠高於西方國家?

首先,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未富先老,政府難以承擔全部照護保障任務,農村老年人的儲蓄為備大病等不時之需,亦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購買市場化的專業服務。

再次,除一些技術型的康復護理服務之外,其他的做飯、家務勞動以及對個人的日常照料等勞力型的服務,是一般勞動力可以完成的工作。

最後,追溯過往,家族、鄰里等非正式的互助網絡和互助保障一直是國家保障缺位的傳統鄉土社會的重要保障形式,同樣是家庭保障的補充,而現階段村級自治組織、老年協會等本土社會組織、外來社會組織亦為非正式互助的正式化、組織化、規範化提供重要的組織基礎。

因此,面對家庭結構小型化、子女流動化帶來的家庭照料減少/缺位,組織發動非正式互助資源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持續、多樣化的互助服務,來補充家庭照料的不足,是中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發展的現實和可行選擇。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類型與運行機制

1.幾種類型

由於農村黨政領導下的鄉政村治屬性以及對市場資本相對較弱的吸引能力,目前農村社區居家養老主要包括純公益型和福利+公益型兩類,見下表-1。

純公益型和部分福利+公益型源起於內生動力,政府介入後增加福利屬性;

另一部分福利+公益型是由政府主導建設的,這部分之所以運轉良好,也是因為具有內生基礎,如北京市延慶縣王仲營村、浙江省金華市下宅村等。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表-1:農村互助型社區居家養老的幾類模式

2.運行機制

(1)資金來源

純公益型社區居家養老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村集體、村民眾籌或社會組織,是基於老年人實際需求產生的養老模式。這類模式由於資金來源於民間,故在不依託政府支持建設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居家養老中更為常見。

福利+公益型社區居家養老的資金來源於政府補貼、村集體補貼、個人繳納、社會捐助和經營性收入(通過經營茶室、小賣部、耕種老人田、出租房屋等方式獲得經營性收入)等多種渠道。

與公益型相比,福利+公益型的資金來源更加多元,主要組織者包括了村兩委、老年協會等具有行政色彩的農村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根據資金來源的種類,本研究除將調研案例劃分為純公益型和福利+公益型以外,又將福利+公益型細分為政府+村集體、政府+村集體+個人+社會捐助、政府+村集體+個人+社會捐助+經營收入等3類。

總體來看,由老年協會、外來社會組織負責運行的互助養老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除政府補貼、服務購買之外,還有經營性收入、老年人交納會費和餐費、老年人子女的捐助、社會組織項目和捐贈等。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2)組織形式

由於目前農村互助養老還在起步階段,除部分公益型靠個人/社會組織來組織發動以外,其他的組織系統主要依託村莊治理、老年協會的組織機制。

首先,村兩委和村民小組是農村互助養老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作為政府與農村的橋樑,村兩委決定著村莊公共服務經費的投放方向,在很多鄉村中有著較強的組織動員作用,如北京市延慶縣王仲營村村兩委組織建立唱歌隊、舞蹈隊、戲劇隊、志願服務隊等,上海市奉賢區李窯村進一步細分到村民小組,由村民小組組長以及其他骨幹成員負責本組的睦鄰四間堂(“睦鄰四間堂”即吃飯的飯堂、聊天的客堂、學習的學堂、議事的廳堂)的運維工作。

其次,老年協會作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本土老年人互助組織,對老年人的組織力很強。老年協會發達的農村地區,如浙江安吉、吉林延吉等地,一般依託其開展互助養老。

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縣為例。一方面,自治州建立了州、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4級老年協會。各級老年協會與村兩委一起協同管理農村老年協會,撥付農村老年協會運行經費,幫助處理農村老年協會面臨的各項問題,建立協會章程、會長、副會長、理事會,提高老年協會標準化建設水平。另一方面,龍井縣通過建立市老年總會的形式實現了老年協會、老年體育協會、老年科技協會“三會合一”,村(居)一級老年協會據此也實現了老年協會、老年體育協會等“多會合一”,內部下設各類興趣活動小組和志願服務小組。從縱向管理、橫向聯合兩個方面強化了老年協會的組織動員能力。

再次,外來社會組織具有社區營造、組織動員、互助開展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他們對於所介入的農村互助養老組織一般都會依託當地的村兩委、老年人組織或者個人。

如四川省社工機構———益多公益參與成都和蘆山多個村莊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就採取活化老年協會的方式,幫助老年協會建立組織章程、組織結構、明確職能分工。同時,根據不同老年協會的特點,大板村建立九大碗服務生計項目、橫溪村老年茶坊建立生計項目,獲得經營性收入。設立失能老人關懷“基金”,成立居家養老服務隊,從經營項目的收益中固定拿出30%作為“基金”,用來資助失能老人或為相關護理員提供補貼。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3)互助內容

從服務角度來看,不同地區、組織主體的服務內容存在一定差別。欠發達地區農村一般沒有開展投入較大的長期的老年餐桌服務,外來社會組織組織開展的互助服務專業性、技術性更強,如可以提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護服務等。

總體來看,主要互助服務內容包括開展歌舞、樂器、體育、教育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過節包餃子慰問,生病老年人送禮物探望,針對高齡以及獨居老年人的一對一結對幫扶等。僅有少數農村地區初步形成了機制化的居家照料服務,實現了從娛樂到照料的轉變,非常具有探討、複製和推廣意義。

如社工機構——益多公益依據成都慈善總會購買的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項目,在四川省蘆山縣設立鄉村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項目:

招募當地60歲以下婦女或低齡老人志願者進行居家養老護理培訓,考核評估培訓質量,並制定一套鄉村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制度,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管。護理員考核合格後由益多工作人員帶領為蘆山縣失能、高齡老人制定照護計劃,開展上門服務。目前蘆山鎮內的護理員提供服務的安排是,一個護理員根據住所就近對應一個村,全鎮共700多個符合條件的老人,配備20餘名護理員,每月至少上門1次,最多不超過4次,每次30~60分鐘不等,每人每次費用10~40元不等。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4)評估方式

凡是運營良好的模式,尤其是個人、村兩委或老年協會負責的,都有公開透明的賬目,純公益型以自我評估為主,福利+公益型除自我評估以外,政府也會對其進行財務審計、安全檢查等監督管理,或委託第三方組織對其進行評估(見表-1)。

3.問題分析

總結來看,目前中國農村互助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主要包括草根形式的“公益型”和政府扶持的“福利+公益型”兩類。

從資金互助(資金來源)方面來看,主要由政府、村兩委、社會組織出資或募得,個體層面的資金互助仍然缺乏。政府、村兩委的資金支持很大一部分用於前期設施建設,補貼到項目運行上的資金相對很少。

從組織形式來看,雖然村兩委、村民小組、老年協會等本土社會組織都有一些開展的較好的案例,但從整體來看,本土社會組織的條件與能力仍存在較大侷限,而一刀切式的交給外來社會組織也沒有取得好的效果。

如浙江省安吉縣自2014年發放失能老年人補貼,開始農村地區通過購買村老年協會服務的形式發放,後來不少村利用效果不好,2017年又全部交由外來社會組織做,每月上門服務4小時。

從互助內容來看,受資金和組織(專業能力)限制,一是雖然一些農村有針對困難、高齡、獨居老年人的結對幫扶、過節慰問,但由於沒有資金支持,以志願服務為主,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只有極少地區實現機制化運行。二是文化互助和老年餐桌的參加人群覆蓋面有限,一方面,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要分佈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好、村級組織能力較強、老年人口較多且居住較為集中的規模較大的行政村或社區,對於那些交通不便、老年人居住分散的自然村以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行政村,養老服務的覆蓋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在較大的行政村中,服務對象仍以身體狀況較好且距離村養老照料中心較近的老年人為主,絕大多數以村為單位開辦的老年餐桌都處於虧損(政府和村集體補貼)狀態,但運營方想到的不是如何開源,如提高價格、廣泛宣傳、增加配送功能、向社會開放等,而是節流,即讓儘量少的老年人來就餐。

從評估方式來看,雖然不少地區通過村莊、社會組織內部評估和政府、第三方組織外部評估的方式進行內外部評估,但是,受互助養老的開展形式多樣,農村地區居住分散,且依靠情誼、志願慈善、公益精神的影響,目前的評估還是多流於形式,故有效評估是互助養老未來規範化發展的難點和重點。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未來的發展走向

1.立足互助傳統,從“民間互助”向“規範互助”轉變

互助養老源自民間,是民眾在應對養老危機過程中形成的自發性策略,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根基。

對此,一方面應注重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互助文化傳統的再挖掘,力促互助養老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加強對民間互助養老形式的管理、引導與支持,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對領導者與服務者進行培訓、提供配套資金和人力等方式,促進互助養老逐步從“民間互助”向“規範互助”轉變。

2.整合社區資源,從“一元互助”向“多元互助”轉變

面對當前互助養老僅停留在簡單生活照料層面的現實情況,還應加強對農村社區內部資源的挖掘與開發,促進互助養老功能從“一元”向“多元”轉變。

養老設施也可以結合新農村的配套設施就地取材,配置適合老年人需要的文體活動器材。有條件的地方還應設法整合村圖書閱覽室、文化站、衛生院等設施和資源,開展醫療保健服務和文化娛樂活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農村互助型居家養老:最適合中國農村的社會化養老模式(深度)

3.拓展互助範圍,從“老老互助”向“代際互助”轉變

可借鑑目前西方國家老少合租、老少共學、老少同樂等代際互助模式,拓展互助的範圍,實現從“老老互助”向“代際互助”的轉變。

例如,鼓勵和動員農村留守婦女與老人結對,老人可以幫助照看孩子,而婦女可以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關懷。同時,村內還可經常組織開展積極向上的代際文娛活動,以促進代際間的溝通與交流,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4.創新互助形式,從“志願互助”向“儲蓄互助”轉變

從幫扶方式上看主要有以下2種:一種是“單向的救助式”互助,顧名思義就是一些老人通過某些互助組織,志願為高齡、空巢、病殘等老人提供幫助,如生活照料上幫助對方代購、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精神慰藉上主動陪對方聊天、仔細傾聽、幫扶老人外出散步以及參加各類活動等,甚至有些老人還幫其他老人調解鄰里關係、家庭糾紛等,維護幫扶老人的合法權益,當起了名副其實的“調解員”。

另一種是“雙向的抱團取暖式”互助,就是將居住相鄰、愛好相當、性格相近或者職業相同的老人聚居起來,讓他們無償的照顧彼此。考慮到老年人在不同生命週期中的體力與健康情況,促進互助效果最大化的形式應該是不同年齡段老人間的互助,較好的實現方式就是促進“志願互助”向“儲蓄互助”轉變。

“儲蓄互助”與城市社區裡的“時間銀行”相似,讓老人提供的服務經歷一個“付出-積累-支取”的愛心儲蓄過程,使老人的服務成果得到認可並獲得激勵,最終實現良性互助循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