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

牛津大學是英語圈內最古老的大學,創辦於11世紀,現由38所院校構成。創辦至今,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6位圖靈獎得主(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些顯著的成績與其成功的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岡田昭人是日本首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在其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昭人以其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歷為基礎,介紹了牛津的“教學方法”,並強調“教育”本身是最好的學習,詳細闡述了牛津大學師生具備的6種共同能力,即統率力、創造力、戰鬥力、分解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在閱讀中我發現,牛津大學的教學並沒有特意強調這6種能力,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雙方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正向循環。在此基礎上,作者歸納總結出了書中的6節精進課。而書中最能體現牛津大學教學方法的是“小課堂”教學。

"

牛津大學是英語圈內最古老的大學,創辦於11世紀,現由38所院校構成。創辦至今,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6位圖靈獎得主(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些顯著的成績與其成功的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岡田昭人是日本首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在其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昭人以其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歷為基礎,介紹了牛津的“教學方法”,並強調“教育”本身是最好的學習,詳細闡述了牛津大學師生具備的6種共同能力,即統率力、創造力、戰鬥力、分解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在閱讀中我發現,牛津大學的教學並沒有特意強調這6種能力,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雙方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正向循環。在此基礎上,作者歸納總結出了書中的6節精進課。而書中最能體現牛津大學教學方法的是“小課堂”教學。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書籍封面

一、什麼是“小課堂”教學?

在牛津大學中,真正的教學是以“小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它是一種教師與少數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獲取知識並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全方位地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表達等能力。而教師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了其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互動互助、共同成長的教學方法。

"

牛津大學是英語圈內最古老的大學,創辦於11世紀,現由38所院校構成。創辦至今,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6位圖靈獎得主(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些顯著的成績與其成功的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岡田昭人是日本首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在其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昭人以其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歷為基礎,介紹了牛津的“教學方法”,並強調“教育”本身是最好的學習,詳細闡述了牛津大學師生具備的6種共同能力,即統率力、創造力、戰鬥力、分解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在閱讀中我發現,牛津大學的教學並沒有特意強調這6種能力,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雙方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正向循環。在此基礎上,作者歸納總結出了書中的6節精進課。而書中最能體現牛津大學教學方法的是“小課堂”教學。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書籍封面

一、什麼是“小課堂”教學?

在牛津大學中,真正的教學是以“小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它是一種教師與少數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獲取知識並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全方位地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表達等能力。而教師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了其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互動互助、共同成長的教學方法。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小課堂”培養的能力

牛津大學的“小課堂”,其核心觀念也適用於職場,學生對應於職場中的新人,教師對應於職場中的領導者。下面我就來闡述“小課堂”教學理念對學生與教師的影響,以其在職場中對應的作用。

二、“小課堂”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小課堂”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具備擅長懷疑現實以及從批判性觀點出發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隻會認真聽教師的話。要想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

1.學會分析因果關係。

想象下,當我們在獲得新信息時,如“因為A,所以B”,我們是一股腦兒地全盤接受還是有所保留?

在接受信息前,試著想想:

一定是因為A才導致B嗎?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原因?

A與B會不會是純屬巧合?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

舉個例子:

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

試想:

營業額的增長只是因為新的營銷方案嗎?

會不會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之前的廣告效果滯後了,現在才產生效益;或者因為附近新建了居民樓,所以客流量增加......

我想,草率地得出“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這一信息是錯誤的。

通過思考信息間的因果關係,能讓我們理性得面對每天數不清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判斷信息類型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提到信息的三種類型:記述性信息,指客觀地描述事物的情況和現象本身;評價性信息,指主觀地表達某一情況或現象的好壞;規範性信息,指要求事物應有的狀態以及人該採取的行動。

舉個例子:

“今天溫度是15℃,好冷啊,你應該穿件羽絨服。”

這句話中的今天溫度是15℃”是記述性信息好冷啊”是評價性信息你應該穿件羽絨服”是規範性信息

我們需要參考的是“溫度是15℃”,至於“好冷啊”是他人的主觀感受,所以要慎重決定是否要穿棉襖。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記述性信息,但往往容易陷入他人主觀的評價中。思考並區分信息的類型,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準確的信息,不受他人情感因素的干擾。

3.學會批判性思考

1)“信息陷阱”。

網絡雜誌《沙龍》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列奧納德指出:“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隨時能獲取所需信息的心態方便性。”

這種獲取信息的方便性,會減弱我們的思考能力。特別是現在的網絡媒體,它會智能地分析我們的喜好,並專門給我們傳遞相應的信息,即一些意見相似的聲音。這種先進的技術看似人性化,但實際上,在這種觀點單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會導致我們以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真相的全部,這種現象俗稱“迴音室效應”。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智能的信息挑選,簡化了我們思考的過程,阻礙了我們獲取多元化的信息,使我們容易跳進“特製”的“信息陷阱”中。

2)辯證性思維的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懷疑常識的4個步驟:

① 試著思考一下“常識”的“相反面”;

② 批判由“常識”主導的行動;

③ 批判“常識”的時候思考應對方案;

④ 構建新的“常識”並檢驗其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用辯證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證明某個結論是正確的,而是要去尋找和發現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通過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陷入“信息陷阱”。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寫道:“如果不加批判地看問題,我們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會去尋找,並找到自己正確性的證明……但如果批判性地看問題,大量支持我們理論的證據都會被駁倒。”

如果我們不懂得去分辨、證偽信息,那麼縱使我們擁有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也只能“坐井觀天”。

“小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發言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將來進入職場後,能充分發揮各項能力,獨立解決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有效完成工作,實現自我提升。

"

牛津大學是英語圈內最古老的大學,創辦於11世紀,現由38所院校構成。創辦至今,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6位圖靈獎得主(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些顯著的成績與其成功的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岡田昭人是日本首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在其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昭人以其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歷為基礎,介紹了牛津的“教學方法”,並強調“教育”本身是最好的學習,詳細闡述了牛津大學師生具備的6種共同能力,即統率力、創造力、戰鬥力、分解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在閱讀中我發現,牛津大學的教學並沒有特意強調這6種能力,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雙方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正向循環。在此基礎上,作者歸納總結出了書中的6節精進課。而書中最能體現牛津大學教學方法的是“小課堂”教學。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書籍封面

一、什麼是“小課堂”教學?

在牛津大學中,真正的教學是以“小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它是一種教師與少數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獲取知識並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全方位地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表達等能力。而教師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了其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互動互助、共同成長的教學方法。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小課堂”培養的能力

牛津大學的“小課堂”,其核心觀念也適用於職場,學生對應於職場中的新人,教師對應於職場中的領導者。下面我就來闡述“小課堂”教學理念對學生與教師的影響,以其在職場中對應的作用。

二、“小課堂”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小課堂”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具備擅長懷疑現實以及從批判性觀點出發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隻會認真聽教師的話。要想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

1.學會分析因果關係。

想象下,當我們在獲得新信息時,如“因為A,所以B”,我們是一股腦兒地全盤接受還是有所保留?

在接受信息前,試著想想:

一定是因為A才導致B嗎?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原因?

A與B會不會是純屬巧合?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

舉個例子:

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

試想:

營業額的增長只是因為新的營銷方案嗎?

會不會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之前的廣告效果滯後了,現在才產生效益;或者因為附近新建了居民樓,所以客流量增加......

我想,草率地得出“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這一信息是錯誤的。

通過思考信息間的因果關係,能讓我們理性得面對每天數不清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判斷信息類型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提到信息的三種類型:記述性信息,指客觀地描述事物的情況和現象本身;評價性信息,指主觀地表達某一情況或現象的好壞;規範性信息,指要求事物應有的狀態以及人該採取的行動。

舉個例子:

“今天溫度是15℃,好冷啊,你應該穿件羽絨服。”

這句話中的今天溫度是15℃”是記述性信息好冷啊”是評價性信息你應該穿件羽絨服”是規範性信息

我們需要參考的是“溫度是15℃”,至於“好冷啊”是他人的主觀感受,所以要慎重決定是否要穿棉襖。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記述性信息,但往往容易陷入他人主觀的評價中。思考並區分信息的類型,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準確的信息,不受他人情感因素的干擾。

3.學會批判性思考

1)“信息陷阱”。

網絡雜誌《沙龍》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列奧納德指出:“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隨時能獲取所需信息的心態方便性。”

這種獲取信息的方便性,會減弱我們的思考能力。特別是現在的網絡媒體,它會智能地分析我們的喜好,並專門給我們傳遞相應的信息,即一些意見相似的聲音。這種先進的技術看似人性化,但實際上,在這種觀點單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會導致我們以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真相的全部,這種現象俗稱“迴音室效應”。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智能的信息挑選,簡化了我們思考的過程,阻礙了我們獲取多元化的信息,使我們容易跳進“特製”的“信息陷阱”中。

2)辯證性思維的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懷疑常識的4個步驟:

① 試著思考一下“常識”的“相反面”;

② 批判由“常識”主導的行動;

③ 批判“常識”的時候思考應對方案;

④ 構建新的“常識”並檢驗其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用辯證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證明某個結論是正確的,而是要去尋找和發現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通過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陷入“信息陷阱”。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寫道:“如果不加批判地看問題,我們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會去尋找,並找到自己正確性的證明……但如果批判性地看問題,大量支持我們理論的證據都會被駁倒。”

如果我們不懂得去分辨、證偽信息,那麼縱使我們擁有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也只能“坐井觀天”。

“小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發言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將來進入職場後,能充分發揮各項能力,獨立解決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有效完成工作,實現自我提升。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三、“小課堂”對教師的影響

實際上,“小課堂”的授課模式也是師生雙方互動互助,互相成長的方式。在小團體式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鍛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積極表達的能力。同時,這也加強了教師的溝通能力和統率能力。

1.溝通能力:斥責與鼓勵相結合

教師教授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潛移默化的為人處世之道,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教師需要時刻規範自身言行,以此對學生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提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人具有按照別人所期望的樣子獲得對應成果的傾向。換句話說,教師鼓勵的話語可以激勵學生髮揮出色的表現。與之相反的是戈萊姆效應,這是一種消極期望效應。換句話說,教師的否定、斥責的話語也可以摧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斥責與鼓勵是一對組合。9成的時間嚴厲,在重要的時刻認真表揚。

當學生會犯錯時,教師的處理方式必須要恰當。

1)先認真傾聽學生的解釋,理解他們犯錯的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迴應;

2)批評學生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措辭及學生情緒的變化;

3)批評之後,教師可以對學生訴說期待,加之鼓勵使學生產生“我要好好幹”的心情,以達到在指導學生正確方向的同時也能建立起與學生的信賴關係。

教師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與學生建立信賴關係的關鍵,只有雙方互相信任,學生才會更願意理解教師的期許,也更有可能提升學業。相應的,學生學業的進步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2.統率能力:正確引領學生髮揮才能

“小課堂”這種小團體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養進行鍼對性指導,分配不同程度的任務,根據學生課業的完成情況指定不同的目標。在良好溝通建立起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課業的目標,激發學習的興趣,雙方形成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狀態。

通過《倫語》可以發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執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問仁”,孔子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對“仁”做出針對性的解釋,所謂殊途同歸。我想孔子之所以能有這麼多的追隨者,與他的這種教學能力是分不開的。

“小課堂”教學就如同職場中上司與下屬的“一對一談話”。領導者應該要有聆聽下屬說話的習慣,讓下屬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增加彼此的理解;確保雙方明確共同目標的前提下,根據下屬的潛力和能力分配工作;在評價下屬的方案、報告時,不能一味地斥責批評,也應當給予相應的鼓勵和關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感。只有領導與下屬互相明確目標,互相理解與信賴,才能讓工作更順利地進行。

"

牛津大學是英語圈內最古老的大學,創辦於11世紀,現由38所院校構成。創辦至今,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菲爾茲獎得主(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6位圖靈獎得主(被稱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這些顯著的成績與其成功的教學理念是分不開的。

日本學者岡田昭人是日本首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在其著作《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岡田昭人以其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歷為基礎,介紹了牛津的“教學方法”,並強調“教育”本身是最好的學習,詳細闡述了牛津大學師生具備的6種共同能力,即統率力、創造力、戰鬥力、分解力、冒險力和表現力

在閱讀中我發現,牛津大學的教學並沒有特意強調這6種能力,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和教師。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雙方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正向循環。在此基礎上,作者歸納總結出了書中的6節精進課。而書中最能體現牛津大學教學方法的是“小課堂”教學。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書籍封面

一、什麼是“小課堂”教學?

在牛津大學中,真正的教學是以“小課堂”教學為中心的,它是一種教師與少數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獲取知識並加深理解的教育方法。

這種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全方位地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表達等能力。而教師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了其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可以說這是一個雙方互動互助、共同成長的教學方法。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小課堂”培養的能力

牛津大學的“小課堂”,其核心觀念也適用於職場,學生對應於職場中的新人,教師對應於職場中的領導者。下面我就來闡述“小課堂”教學理念對學生與教師的影響,以其在職場中對應的作用。

二、“小課堂”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小課堂”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即具備擅長懷疑現實以及從批判性觀點出發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隻會認真聽教師的話。要想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

1.學會分析因果關係。

想象下,當我們在獲得新信息時,如“因為A,所以B”,我們是一股腦兒地全盤接受還是有所保留?

在接受信息前,試著想想:

一定是因為A才導致B嗎?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原因?

A與B會不會是純屬巧合?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關係”?

舉個例子:

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

試想:

營業額的增長只是因為新的營銷方案嗎?

會不會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之前的廣告效果滯後了,現在才產生效益;或者因為附近新建了居民樓,所以客流量增加......

我想,草率地得出“因為換了新的營銷方案,所以這次營業額才能增長”這一信息是錯誤的。

通過思考信息間的因果關係,能讓我們理性得面對每天數不清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判斷信息類型

《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提到信息的三種類型:記述性信息,指客觀地描述事物的情況和現象本身;評價性信息,指主觀地表達某一情況或現象的好壞;規範性信息,指要求事物應有的狀態以及人該採取的行動。

舉個例子:

“今天溫度是15℃,好冷啊,你應該穿件羽絨服。”

這句話中的今天溫度是15℃”是記述性信息好冷啊”是評價性信息你應該穿件羽絨服”是規範性信息

我們需要參考的是“溫度是15℃”,至於“好冷啊”是他人的主觀感受,所以要慎重決定是否要穿棉襖。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記述性信息,但往往容易陷入他人主觀的評價中。思考並區分信息的類型,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準確的信息,不受他人情感因素的干擾。

3.學會批判性思考

1)“信息陷阱”。

網絡雜誌《沙龍》的專欄作家安德魯·列奧納德指出:“讓我不安的,不是在互聯網上用谷歌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容易性,而是隨時能獲取所需信息的心態方便性。”

這種獲取信息的方便性,會減弱我們的思考能力。特別是現在的網絡媒體,它會智能地分析我們的喜好,並專門給我們傳遞相應的信息,即一些意見相似的聲音。這種先進的技術看似人性化,但實際上,在這種觀點單一、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會導致我們以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真相的全部,這種現象俗稱“迴音室效應”。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智能的信息挑選,簡化了我們思考的過程,阻礙了我們獲取多元化的信息,使我們容易跳進“特製”的“信息陷阱”中。

2)辯證性思維的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懷疑常識的4個步驟:

① 試著思考一下“常識”的“相反面”;

② 批判由“常識”主導的行動;

③ 批判“常識”的時候思考應對方案;

④ 構建新的“常識”並檢驗其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用辯證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我們不應該一味地證明某個結論是正確的,而是要去尋找和發現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通過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陷入“信息陷阱”。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寫道:“如果不加批判地看問題,我們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我們會去尋找,並找到自己正確性的證明……但如果批判性地看問題,大量支持我們理論的證據都會被駁倒。”

如果我們不懂得去分辨、證偽信息,那麼縱使我們擁有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也只能“坐井觀天”。

“小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發言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將來進入職場後,能充分發揮各項能力,獨立解決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有效完成工作,實現自我提升。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三、“小課堂”對教師的影響

實際上,“小課堂”的授課模式也是師生雙方互動互助,互相成長的方式。在小團體式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鍛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積極表達的能力。同時,這也加強了教師的溝通能力和統率能力。

1.溝通能力:斥責與鼓勵相結合

教師教授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潛移默化的為人處世之道,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教師需要時刻規範自身言行,以此對學生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提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即人具有按照別人所期望的樣子獲得對應成果的傾向。換句話說,教師鼓勵的話語可以激勵學生髮揮出色的表現。與之相反的是戈萊姆效應,這是一種消極期望效應。換句話說,教師的否定、斥責的話語也可以摧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斥責與鼓勵是一對組合。9成的時間嚴厲,在重要的時刻認真表揚。

當學生會犯錯時,教師的處理方式必須要恰當。

1)先認真傾聽學生的解釋,理解他們犯錯的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迴應;

2)批評學生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措辭及學生情緒的變化;

3)批評之後,教師可以對學生訴說期待,加之鼓勵使學生產生“我要好好幹”的心情,以達到在指導學生正確方向的同時也能建立起與學生的信賴關係。

教師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與學生建立信賴關係的關鍵,只有雙方互相信任,學生才會更願意理解教師的期許,也更有可能提升學業。相應的,學生學業的進步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2.統率能力:正確引領學生髮揮才能

“小課堂”這種小團體式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養進行鍼對性指導,分配不同程度的任務,根據學生課業的完成情況指定不同的目標。在良好溝通建立起信任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課業的目標,激發學習的興趣,雙方形成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狀態。

通過《倫語》可以發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執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問仁”,孔子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對“仁”做出針對性的解釋,所謂殊途同歸。我想孔子之所以能有這麼多的追隨者,與他的這種教學能力是分不開的。

“小課堂”教學就如同職場中上司與下屬的“一對一談話”。領導者應該要有聆聽下屬說話的習慣,讓下屬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增加彼此的理解;確保雙方明確共同目標的前提下,根據下屬的潛力和能力分配工作;在評價下屬的方案、報告時,不能一味地斥責批評,也應當給予相應的鼓勵和關心,增加彼此間的信任感。只有領導與下屬互相明確目標,互相理解與信賴,才能讓工作更順利地進行。

《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教學方法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

從《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中發現,教學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學業上的幫助更是生活、工作中都受益匪淺的思維方式。同樣的,教師也從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的能力,與學生共同進步。正如作者強調的“教育本身即為最好的‘學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