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震寧:閱讀力,讓中國更有力量

聶震寧 三聯書店 大學 白鹿原 全民閱讀媒體聯盟 2017-06-10

聶震寧:閱讀力,讓中國更有力量

聶震寧:閱讀力,讓中國更有力量

【嘉賓語錄】

閱讀力就是一個人的學習力、思想力和創新力。同樣的,一個社會閱讀力,就是這個社會的學習力、思想力和創新力,更是這個社會的凝聚力、幸福力、競爭力。 ——聶震寧

作為全民閱讀倡導者,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做客“紅沙發”訪談,對“為什麼閱讀”“如何閱讀”“讀什麼”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是對其新著《閱讀力》中提出的“閱讀力”概念進行完整闡述。

專注“閱讀力”研究

“閱讀力”的提出最先來自於觸動聶震寧思考的兩個閱讀事例,一個是中美大學生的閱讀比較,另一個是來自於一所“211”大學的大學生提問。自此,聶震寧開始將他對社會閱讀問題的研究重點轉移到閱讀力研究上,即如何提高閱讀力。閱讀力與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潛在影響有關,與教育有關,與社會氛圍有關,與閱讀興趣有關……在諸多專家看來,“閱讀力”概念的提出成為解決閱讀實際問題的凝練總結。在《閱讀力》一書中,聶震寧將讀書的目的與緣由歸納為四種,即讀以致知、讀以致用、讀以修為和讀以致樂。

在國際上,包括中小學生的國際學生評論項目(PISA)測驗等指標性評價中,閱讀能力一直是最為重要的項目之一。可以說,閱讀力與“智商”“情商”“財商”等概念一樣,也是現代人特別需要提升的能力。“從更大層次上看,閱讀力不僅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也是社會整體的閱讀水平,因而關係到國家民族的競爭力。”

閱讀力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更是一個社會的閱讀力量。聶震寧認為,閱讀力就是一個人的學習力、思想力和創新力。同樣的,一個社會閱讀力,就是這個社會的學習力、思想力和創新力,更是這個社會的凝聚力、幸福力、競爭力。“總而言之,閱讀是我們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基礎之一。”聶震寧說。

忙時讀屏,閒時讀書

近10年來,聶震寧一直在呼籲、推廣全民閱讀。近日,聶震寧更是在其新著《閱讀力》中,首次將“閱讀力”這一概念提出並進行完整闡述。

全民閱讀不是搞形式,不能在世界讀書日當天,大家熱鬧一下就完了。在聶震寧看來,全民閱讀不能流於形式。聶震寧探討的“讀書”並不只是上學讀書,“而主要是指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終身閱讀,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甚至靜水深流的過程。”

鑑於全民閱讀的當代生活性特徵,聶震寧提出,在閱讀上也不妨做一點融合,即:忙時讀屏,閒時讀書。

聶震寧坦言,開卷有益,散散碎碎讀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就是忙時讀屏。“忙的時候,比如在公交車上、公園裡等待約會的時候,都可以拿手機出來,讀些微信公眾號的美文,或是朋友推薦的書籍,這都是在讀書。”

閒下來時,可以讀幾本深刻的書。讀一本完整的書勝讀幾十篇小文章,更勝讀幾十篇零零碎碎的東西。“一本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會給讀者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甚至會在一定意義上帶來精神領域的充分享受。”在聶震寧看來,也許一本名著會給讀者一次靈魂的震撼,我們會一輩子記住讀過的《白鹿原》《靜靜的頓河》《子夜》《吶喊》《阿Q正傳》這些經典名著,它們甚至會對一個人的精神、心智、人生作為都有所改變。

之所以提出“忙時讀屏,閒時讀書”,是因為讀一本書和看手機二者並行不悖。“碎片化的時間讀一些碎片的東西沒有問題,但是隻要有整塊的時間,就可以想辦法多讀些深刻的書。”聶震寧說。

選“喜歡讀的”和“讀得懂的”

解決了“何時讀”的問題之後,我們進而面臨“讀什麼”的問題。4月11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舉辦了聶震寧的新書《閱讀力》出版座談會,聶震寧在《閱讀力》一書中把為讀者推薦的書目做了精細的列舉。“紅沙發”訪談現場,聶震寧也針對“讀什麼”這一問題與在場觀眾進行了分享。

讀喜歡的書、找讀得懂的書,這很重要。“讀以致知,讀以致用,讀以修為,讀以致樂,一個人閱讀最高境界就是讀以致樂。讀書讓你感到快樂,這才是最高境界。讀得不快樂的時候也彆著急,可以找一些容易讀的書。”聶震寧講述,一名大學生曾向他提出自己的疑問:很喜歡哲學,卻讀不懂,翻了幾頁之後讀不下去了怎麼辦?聶震寧建議這名學生先去讀那些與生活比較接近的哲學書。“就拿哲學來舉例,對於初學者來講,蘇格拉底、康德等這些古希臘哲學讀起來會很費勁。反而可以先讀一些與生活接近的哲學書,也許就會從中有所發現,將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激發出來,比如朱光潛的《談美》,這也是哲學。”

在聶震寧看來,先要對哲學有一個基本的印象,由此才可以循序漸進地去閱讀。 在聶震寧看來,閱讀伊始,最重要的是讀你喜歡的、讀得懂的,或者經過努力才能讀得懂的那些書。此外,還要有空間去等待新書。“我們書架上要永遠留出一些空間隨時放入新書,放入讓你激動人心的新書,不管是新的優秀作品,還是新的暢銷書,不妨讀一讀。”聶震寧說。

“獨讀書”同時“眾讀書”

春風吹百草,全民開卷時。隨著對閱讀話題的進一步深入,聶震寧借孟子之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進而提出“獨讀書不如眾讀書”。既然閱讀得以致樂,那麼我們何不許多人聚集起來快樂地讀呢?陶淵明就曾詩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聶震寧認為,閱讀力,其實就是教育力、文化力、思想力的一部分,一個人是如此,一個社會更是如此。“友人共讀而忘情,家庭閱讀、社區閱讀更是充滿著融融的溫情。”聶震寧說。

聶震寧解釋道,“眾讀書”給我們帶來的收穫或許比“獨讀書”帶來的收穫更大。“‘眾讀書’的過程,就是把一部作品通過更多人的智慧加以梳理和提升。同時,也能夠把更多的知識傳播出去。”

人是社會化動物,一個人向隅而泣、向隅而讀,就是面壁十年,所表達的也是一種精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從來是被批評的。“我們讀書一定要跟社會緊密聯繫。”聶震寧說。

古有文人雅集《蘭亭集序》,今有風起雲湧的讀書會,都是“眾讀書”的方式。

“‘眾讀書’最基礎的就是家庭,一個家庭如果能建立一定的閱讀時間、閱讀氣氛,就能給孩子帶來一個良好的閱讀家風,這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好的幫助。”在聶震寧看來,對於下一代讀書習慣的養成,“眾讀書”顯得尤為重要。

不把校園閱讀當應試教育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聶震寧連續11年提案設立“國家讀書日”“全民閱讀日”,在今年的兩會上,聶震寧依然關心閱讀問題,提出關於在我國中小學開設閱讀課的建議。

“怎麼改善我們的國民閱讀狀況?我覺得必須從小孩子抓起。”在聶震寧看來,中小學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底子”。

如今,學校圖書室、圖書館正在建立和豐富,但是中小學生的讀書閱讀力仍然沒有顯著提升。由此,聶震寧建議,中小學應該設有閱讀課,以教授閱讀方法為主,同時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實踐,指導中小學生閱讀這一年齡段應該讀的書。同時,還要告訴學生“為什麼閱讀”“閱讀意味著什麼”。“閱讀意味著我們一生當中,一種能力的形成。”聶震寧認為,通過中小學開設的閱讀課,要讓孩子們在15歲前形成閱讀能力,這樣我們國民閱讀狀況才能得到根本性改變。

“如果這一目標有一天實現了,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它變成又是一門應試教育。”對於中小學生開設閱讀課,聶震寧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讀書如果沒有幸福感是不行的,我們可以通過考試來檢測學生們的閱讀素質,但絕不能變成一門應試教育。“考試的題目不要有標準答案,只要有一個基本答案,我覺得就可以了。”聶震寧說。(郝天韻)

聶震寧:閱讀力,讓中國更有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