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董卿 讀書 詩歌 大學 文學 人生第一份工作 朗讀者 立樂青少兒編程 2019-07-07

“董卿說,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飢餓的。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董卿出身書香門第,家風嚴謹,父母雙雙畢業於復旦大學,父親是報社老總,母親則在中學教物理,董卿曾自述說他們是“上世紀60年代典型的知識分子”。

❖董卿出身書香門第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董爸爸出身貧苦農村,靠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復旦新聞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因此,他對董卿也寄予厚望,一直要求很嚴格,刻意培養她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狼爸”。

不許女兒照鏡子,並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要求董卿每天抄寫成語和古文,背誦詩詞,中學時開始讀名著,寒暑假定期給她開列書單。

中學以後,父親提前跟朋友打好招呼,讓董卿打零工“勤工儉學”,比如清潔工、售貨員、廣播員等。“我一見到他,哇地一下就哭了起來,說太累了,我不幹了……他還很難得地摸了摸我的頭,說堅持一下。”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如今的董卿,也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早已釋然,滿滿感激。每次聊起父母,她眼睛裡都會有淚光閃爍。

對於父親,她說:“父親是個嚴謹、堅忍,並且善良的人,很慶幸自己繼承了他的這些優點。”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在父母的影響下,董卿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習慣,工作後的她更加熱愛讀書,不僅接二連三去大學深造,而且堅持每天閱讀一個小時,雷打不動。

董卿酷愛讀書是出了名的,被人發現了多次,有路人坐飛機遇到她說她全程在讀書,2014年她去南加大做訪問學者,又有留學生說經常在圖書館看到董卿。

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

一直保持每天睡覺前一個小時的閱讀;

哪來那麼多目的啊,

不要抱著目的去讀一本書......


董卿在談到自己的閱讀體驗時,說自己一直保持著每天睡前讀一個小時書的習慣,能夠堅持下來的原因,就在於“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安靜靜地看會兒就可以睡覺了。”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看到這裡,就明白了為什麼董卿能把《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的節目主持好了?她對詩詞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是長年如一日的刻苦閱讀,厚積薄發。

據之前和她一起工作過的明星在自己回憶錄中寫到:“給董卿看一個稿子,她看一遍就能流暢地用自己的語言記誦並轉述出來。同時,她很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因為她已經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並且理解內化了。”

董卿在《詩詞大會》中面對一個有盲人父親的選手時,引用過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詩:

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

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

即便如此,

我依然暗暗設想,

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博爾赫斯本身就是盲人,董卿巧妙借用,既恰當貼切,又表達了對閱讀的熱忱,這樣的實力絕非一日之功。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東坡這句話放在董卿身上再合適不過。

沒有長年讀書的功底,就沒有文學積澱,不可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並融會貫通,化用到節目主持中。

因為讀書,董卿本就清純脫俗的氣質,更添了幾分穩重、大氣與睿智,處變不驚,反應敏捷,才會有被媒體廣泛報道的“金色三分鐘”救場神。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在《歡樂中國行》特別節目中,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鐘的空檔,導演馬上安排董卿救場發揮。

當董卿開始大方自如地自由發揮時,耳麥裡突然出來導播的誤判:“不是兩分半鐘,只有一分半鐘了。”

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結束語,而此時耳麥裡再度傳來更正:“不是一分半,還是兩分半!”

董卿臨危不亂,走到舞臺兩頭給觀眾深深鞠了兩躬,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等諸多排比句即興製造了一個又一個賞心悅耳的“感謝”。

董卿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更能給人快樂

“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


董卿的今天,也是由過去的一個一個點貫穿起來的,童年時期父母給自己灌輸的閱讀、堅韌、勤奮,以及自己的敢打敢拼,讓自己在40歲出頭有了這樣一個人生高度。

不要小看你做過的每件小事、讀過的每本書,以及你養成的每個好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