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中)在教同事使用GPS設備(200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他為人正直、清廉為官,辦公室堆滿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臉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學林、務林、忠於林,守林、愛林、殉於林,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讓我帶隊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時07分。

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林場突然發現雷電火煙點。片區分管幹部恰好不在。十萬火急之時,於海俊換上工作服到防火辦請命,“讓我帶隊上吧!”

隨即,他帶著60多名隊員奔赴火線。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這場面,於海俊並不陌生。因為經常上火場,積累了豐富的撲火經驗,他和戰友們曾共同挺過了很多次險情。

經過幾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40分左右,火場全線合圍。

外圍明火雖已撲滅,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殘留的星火還在閃爍,隨時可能復燃。於海俊沒有休息,繼續帶隊員清理火場,親自拿著GPS測量火場面積。

“快來人!砸到人了!” 21時左右,正在清理餘火的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辦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餘米長、30多釐米粗的過火站杆,重重地將於海俊砸倒在地。已處於休克狀態的他手中還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挪開壓在身上的站杆後,鄭曉強發現於海俊的左腿已經被砸碎,根本“拿不成個”。大夥兒趕緊用木頭做了個擔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加上天黑和濃煙,走起來特別艱難。二十幾個人戴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

下山後因救護車開不進來,還要再步行走一段簡易公路。

就在這最後一段路上,於海俊永遠地“睡著了”。

汗水,澆溼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有近5萬名幹部職工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那場大火,也是於海俊率隊支援。隊伍休整時,隊員們想在火場外圍就近宿營,性格溫和的於海俊一反常態,堅決不許,要求全員撤到河邊宿營。河邊宿營地冷風習習,往返火場距離又遠,又累又困的隊員都不理解。但到後半夜,風向突變,火過林木,原宿營地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驚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撲火任務中,於海俊為不影響隊伍士氣,拖著因被水桶砸傷腫得無法脫鞋的腳,硬生生連續在山上奮戰了6天6夜。

“作為指揮員,他不一定要在一線衝鋒陷陣,但多年來他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必須沿火場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鄭曉強至今無法相信,那個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怎麼就沒了呢?

與於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燻、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實屬幸事……”。最終,在經歷了十數次火海考驗後,人和本不幸永別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綠”

於海俊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中)在教同事使用GPS設備(200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他為人正直、清廉為官,辦公室堆滿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臉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學林、務林、忠於林,守林、愛林、殉於林,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讓我帶隊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時07分。

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林場突然發現雷電火煙點。片區分管幹部恰好不在。十萬火急之時,於海俊換上工作服到防火辦請命,“讓我帶隊上吧!”

隨即,他帶著60多名隊員奔赴火線。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這場面,於海俊並不陌生。因為經常上火場,積累了豐富的撲火經驗,他和戰友們曾共同挺過了很多次險情。

經過幾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40分左右,火場全線合圍。

外圍明火雖已撲滅,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殘留的星火還在閃爍,隨時可能復燃。於海俊沒有休息,繼續帶隊員清理火場,親自拿著GPS測量火場面積。

“快來人!砸到人了!” 21時左右,正在清理餘火的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辦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餘米長、30多釐米粗的過火站杆,重重地將於海俊砸倒在地。已處於休克狀態的他手中還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挪開壓在身上的站杆後,鄭曉強發現於海俊的左腿已經被砸碎,根本“拿不成個”。大夥兒趕緊用木頭做了個擔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加上天黑和濃煙,走起來特別艱難。二十幾個人戴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

下山後因救護車開不進來,還要再步行走一段簡易公路。

就在這最後一段路上,於海俊永遠地“睡著了”。

汗水,澆溼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有近5萬名幹部職工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那場大火,也是於海俊率隊支援。隊伍休整時,隊員們想在火場外圍就近宿營,性格溫和的於海俊一反常態,堅決不許,要求全員撤到河邊宿營。河邊宿營地冷風習習,往返火場距離又遠,又累又困的隊員都不理解。但到後半夜,風向突變,火過林木,原宿營地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驚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撲火任務中,於海俊為不影響隊伍士氣,拖著因被水桶砸傷腫得無法脫鞋的腳,硬生生連續在山上奮戰了6天6夜。

“作為指揮員,他不一定要在一線衝鋒陷陣,但多年來他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必須沿火場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鄭曉強至今無法相信,那個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怎麼就沒了呢?

與於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燻、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實屬幸事……”。最終,在經歷了十數次火海考驗後,人和本不幸永別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綠”

於海俊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管護站為職工下廚做菜(2009年5月27日攝)。新華社發

他在林海深處埋頭一干就是32年,為了青山常綠的夢想,他不怕吃苦、甘於寂寞,爭當林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鋪路人。他負責並參與完成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100餘項,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他還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參與編制了4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於海俊和同事們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揹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不辭辛苦地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裡,他還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老同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副院長策日格回憶說,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於海俊帶領隊伍在原始林區喝刨冰水,吃凍白菜和土豆,堅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調研報告。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中)在教同事使用GPS設備(200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他為人正直、清廉為官,辦公室堆滿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臉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學林、務林、忠於林,守林、愛林、殉於林,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讓我帶隊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時07分。

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林場突然發現雷電火煙點。片區分管幹部恰好不在。十萬火急之時,於海俊換上工作服到防火辦請命,“讓我帶隊上吧!”

隨即,他帶著60多名隊員奔赴火線。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這場面,於海俊並不陌生。因為經常上火場,積累了豐富的撲火經驗,他和戰友們曾共同挺過了很多次險情。

經過幾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40分左右,火場全線合圍。

外圍明火雖已撲滅,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殘留的星火還在閃爍,隨時可能復燃。於海俊沒有休息,繼續帶隊員清理火場,親自拿著GPS測量火場面積。

“快來人!砸到人了!” 21時左右,正在清理餘火的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辦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餘米長、30多釐米粗的過火站杆,重重地將於海俊砸倒在地。已處於休克狀態的他手中還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挪開壓在身上的站杆後,鄭曉強發現於海俊的左腿已經被砸碎,根本“拿不成個”。大夥兒趕緊用木頭做了個擔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加上天黑和濃煙,走起來特別艱難。二十幾個人戴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

下山後因救護車開不進來,還要再步行走一段簡易公路。

就在這最後一段路上,於海俊永遠地“睡著了”。

汗水,澆溼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有近5萬名幹部職工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那場大火,也是於海俊率隊支援。隊伍休整時,隊員們想在火場外圍就近宿營,性格溫和的於海俊一反常態,堅決不許,要求全員撤到河邊宿營。河邊宿營地冷風習習,往返火場距離又遠,又累又困的隊員都不理解。但到後半夜,風向突變,火過林木,原宿營地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驚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撲火任務中,於海俊為不影響隊伍士氣,拖著因被水桶砸傷腫得無法脫鞋的腳,硬生生連續在山上奮戰了6天6夜。

“作為指揮員,他不一定要在一線衝鋒陷陣,但多年來他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必須沿火場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鄭曉強至今無法相信,那個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怎麼就沒了呢?

與於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燻、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實屬幸事……”。最終,在經歷了十數次火海考驗後,人和本不幸永別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綠”

於海俊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管護站為職工下廚做菜(2009年5月27日攝)。新華社發

他在林海深處埋頭一干就是32年,為了青山常綠的夢想,他不怕吃苦、甘於寂寞,爭當林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鋪路人。他負責並參與完成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100餘項,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他還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參與編制了4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於海俊和同事們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揹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不辭辛苦地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裡,他還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老同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副院長策日格回憶說,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於海俊帶領隊伍在原始林區喝刨冰水,吃凍白菜和土豆,堅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調研報告。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前中)與苗木專家現場實地調研(2016年6月23日)。新華社發

為心愛的事業玩命幹,妻子劉文慶最清楚。“我家與規劃院就二三百米的距離,他總是為了工作廢寢忘食。在承擔編制國家一期‘天保’工程實施方案時,他連續加班一週沒回家,我只能把換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給他送到辦公室。”

2011年,組織提出讓他調到林區一線工作。彼時,他已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任職4年的副處級幹部。對於組織提出的平調,他欣然接受了安排。根河林業局組織部部長劉順起還提醒他:“你不是黨委常委,但考慮你的專業,你可能會是責任最重的一名副局長。”

“擔子重不要緊,我更看重自己到底能做點什麼,眼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安排都得在林區落地,那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啊!”於海俊誠懇地望著劉順起。來到根河,他們成了鄰居,於海俊的鑰匙經常放在劉順起家裡。回想起一起走過的歲月,劉順起為失去親密戰友幾度哽咽流淚。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中)在教同事使用GPS設備(200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他為人正直、清廉為官,辦公室堆滿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臉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學林、務林、忠於林,守林、愛林、殉於林,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讓我帶隊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時07分。

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林場突然發現雷電火煙點。片區分管幹部恰好不在。十萬火急之時,於海俊換上工作服到防火辦請命,“讓我帶隊上吧!”

隨即,他帶著60多名隊員奔赴火線。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這場面,於海俊並不陌生。因為經常上火場,積累了豐富的撲火經驗,他和戰友們曾共同挺過了很多次險情。

經過幾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40分左右,火場全線合圍。

外圍明火雖已撲滅,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殘留的星火還在閃爍,隨時可能復燃。於海俊沒有休息,繼續帶隊員清理火場,親自拿著GPS測量火場面積。

“快來人!砸到人了!” 21時左右,正在清理餘火的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辦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餘米長、30多釐米粗的過火站杆,重重地將於海俊砸倒在地。已處於休克狀態的他手中還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挪開壓在身上的站杆後,鄭曉強發現於海俊的左腿已經被砸碎,根本“拿不成個”。大夥兒趕緊用木頭做了個擔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加上天黑和濃煙,走起來特別艱難。二十幾個人戴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

下山後因救護車開不進來,還要再步行走一段簡易公路。

就在這最後一段路上,於海俊永遠地“睡著了”。

汗水,澆溼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有近5萬名幹部職工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那場大火,也是於海俊率隊支援。隊伍休整時,隊員們想在火場外圍就近宿營,性格溫和的於海俊一反常態,堅決不許,要求全員撤到河邊宿營。河邊宿營地冷風習習,往返火場距離又遠,又累又困的隊員都不理解。但到後半夜,風向突變,火過林木,原宿營地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驚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撲火任務中,於海俊為不影響隊伍士氣,拖著因被水桶砸傷腫得無法脫鞋的腳,硬生生連續在山上奮戰了6天6夜。

“作為指揮員,他不一定要在一線衝鋒陷陣,但多年來他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必須沿火場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鄭曉強至今無法相信,那個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怎麼就沒了呢?

與於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燻、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實屬幸事……”。最終,在經歷了十數次火海考驗後,人和本不幸永別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綠”

於海俊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管護站為職工下廚做菜(2009年5月27日攝)。新華社發

他在林海深處埋頭一干就是32年,為了青山常綠的夢想,他不怕吃苦、甘於寂寞,爭當林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鋪路人。他負責並參與完成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100餘項,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他還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參與編制了4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於海俊和同事們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揹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不辭辛苦地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裡,他還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老同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副院長策日格回憶說,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於海俊帶領隊伍在原始林區喝刨冰水,吃凍白菜和土豆,堅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調研報告。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前中)與苗木專家現場實地調研(2016年6月23日)。新華社發

為心愛的事業玩命幹,妻子劉文慶最清楚。“我家與規劃院就二三百米的距離,他總是為了工作廢寢忘食。在承擔編制國家一期‘天保’工程實施方案時,他連續加班一週沒回家,我只能把換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給他送到辦公室。”

2011年,組織提出讓他調到林區一線工作。彼時,他已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任職4年的副處級幹部。對於組織提出的平調,他欣然接受了安排。根河林業局組織部部長劉順起還提醒他:“你不是黨委常委,但考慮你的專業,你可能會是責任最重的一名副局長。”

“擔子重不要緊,我更看重自己到底能做點什麼,眼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安排都得在林區落地,那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啊!”於海俊誠懇地望著劉順起。來到根河,他們成了鄰居,於海俊的鑰匙經常放在劉順起家裡。回想起一起走過的歲月,劉順起為失去親密戰友幾度哽咽流淚。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單位查看滅火器具(2017年4月16日)。新華社發

在根河林業局森林經營處主任陳學東眼裡,於海俊是鑽研業務、實事求是的“業務尖子”。有一次,他們一起上山補植補造時,於海俊發現不少巖裸地帶不適合種樹,即使按照調查設計規劃的面積種上也成活不了,便決定把種苗換到容易成活的地帶栽種,這樣既保證了種植數量,也確保了成活率。

於海俊的辦公桌上擺著厚厚的各類文件材料,《全國溼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等法律法規,他都像寶貝一樣收藏著。而新的森林法、生態管理辦法等內容,他不僅在筆記上做記錄,還認真做剪報。

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後,於海俊推動根河市建立了以林業局、林場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為責任主體,生態保護建設監測中心和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為兩翼的森林資源監管新格局,溼地保護率、森林撫育面積都顯著提高和增加。

“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讓青山常綠。”這段記錄在筆記本上的話,詮釋了於海俊的初心。根河市年平均氣溫-5.3℃,歷史最低溫度達-58℃,被譽為“中國冷極”,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於海俊硬是胸懷著滾燙的赤誠,用心、用情、用執著堅守和不懈努力換來了一個個具體舉措落實,一項項突出成果問世。

“沒個官樣的副局長”

很多幹部說,看過於海俊著急,卻沒見過他急眼。他從來不吆五喝六、為難大家。令資源林政管理科科長吳建國敬佩的是,這個副局長原則性很強。林業局的輔助生產設施管護站以及防火瞭望臺,建設手續沒批下來,他頂住壓力不搞未批先建,儘管因為開工進度慢被點名批評,但他還是一面想辦法推進審批速度,一面做科長們的工作,讓大家遵紀守法。

"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年輕時的照片。新華社發

他紮根邊疆、恪盡職守,1987年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參與完成上百項生態科研項目。殉職的前一天,他還遞交了一份學習報告:以“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的緊迫意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擔,帶隊撲救林火12次,最後一次倒在了摯愛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歲。400多名幹部群眾自發地為他送行,百萬網友在線惜別這名素不相識的林區幹部。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中)在教同事使用GPS設備(200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發

他為人正直、清廉為官,辦公室堆滿了書籍、文件和獎狀,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臉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林業局副局長——於海俊,學林、務林、忠於林,守林、愛林、殉於林,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讓我帶隊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時07分。

大興安嶺林區根河林業局上央格氣林場突然發現雷電火煙點。片區分管幹部恰好不在。十萬火急之時,於海俊換上工作服到防火辦請命,“讓我帶隊上吧!”

隨即,他帶著60多名隊員奔赴火線。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發展成樹冠火,加速蔓延。這場面,於海俊並不陌生。因為經常上火場,積累了豐富的撲火經驗,他和戰友們曾共同挺過了很多次險情。

經過幾小時的奮力撲救,20時40分左右,火場全線合圍。

外圍明火雖已撲滅,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殘留的星火還在閃爍,隨時可能復燃。於海俊沒有休息,繼續帶隊員清理火場,親自拿著GPS測量火場面積。

“快來人!砸到人了!” 21時左右,正在清理餘火的根河林業局護林防火管理辦副主任鄭曉強突然聽到對講機內傳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餘米長、30多釐米粗的過火站杆,重重地將於海俊砸倒在地。已處於休克狀態的他手中還緊緊地攥著GPS定位儀。

挪開壓在身上的站杆後,鄭曉強發現於海俊的左腿已經被砸碎,根本“拿不成個”。大夥兒趕緊用木頭做了個擔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叢,加上天黑和濃煙,走起來特別艱難。二十幾個人戴著頭燈在前面用油鋸、砍刀開路,15個人輪番替換抬運擔架。

下山後因救護車開不進來,還要再步行走一段簡易公路。

就在這最後一段路上,於海俊永遠地“睡著了”。

汗水,澆溼了來路;鮮血,染紅了歸途。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興安大地上,有近5萬名幹部職工共同守護著這片綠色。

2017年5月2日畢拉河那場大火,也是於海俊率隊支援。隊伍休整時,隊員們想在火場外圍就近宿營,性格溫和的於海俊一反常態,堅決不許,要求全員撤到河邊宿營。河邊宿營地冷風習習,往返火場距離又遠,又累又困的隊員都不理解。但到後半夜,風向突變,火過林木,原宿營地瞬間便被大火“吞噬”,隊員們驚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撲火任務中,於海俊為不影響隊伍士氣,拖著因被水桶砸傷腫得無法脫鞋的腳,硬生生連續在山上奮戰了6天6夜。

“作為指揮員,他不一定要在一線衝鋒陷陣,但多年來他已習慣這種工作方式,必須沿火場親自檢查一遍才放心。”鄭曉強至今無法相信,那個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隊友怎麼就沒了呢?

與於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撲救記事》,他在扉頁上寫著“本記錄本,經過煙燻、火燎、油漬、塵埋、汗浸、水淹、雨澆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實屬幸事……”。最終,在經歷了十數次火海考驗後,人和本不幸永別了。

“我的追求是青山常綠”

於海俊是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1987年7月在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工作。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管護站為職工下廚做菜(2009年5月27日攝)。新華社發

他在林海深處埋頭一干就是32年,為了青山常綠的夢想,他不怕吃苦、甘於寂寞,爭當林業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鋪路人。他負責並參與完成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生態環境工程設計和測繪項目100餘項,8個項目獲評全國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成果獎。他還被聘為全國森林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參與編制了4項國家林業行業標準。

在規劃院工作期間,每到春夏兩季,於海俊和同事們深入各個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揹著帳篷、給養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趟河道、走沼澤,不辭辛苦地測繪、設計。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節裡,他還帶領森林外業調查大隊深入北部原始林區進行林區防火工程基礎設施的勘察、設計。老同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副院長策日格回憶說,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份,於海俊帶領隊伍在原始林區喝刨冰水,吃凍白菜和土豆,堅持工作了40天,交出了一份高質量調研報告。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前中)與苗木專家現場實地調研(2016年6月23日)。新華社發

為心愛的事業玩命幹,妻子劉文慶最清楚。“我家與規劃院就二三百米的距離,他總是為了工作廢寢忘食。在承擔編制國家一期‘天保’工程實施方案時,他連續加班一週沒回家,我只能把換洗衣物和洗漱用品給他送到辦公室。”

2011年,組織提出讓他調到林區一線工作。彼時,他已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任職4年的副處級幹部。對於組織提出的平調,他欣然接受了安排。根河林業局組織部部長劉順起還提醒他:“你不是黨委常委,但考慮你的專業,你可能會是責任最重的一名副局長。”

“擔子重不要緊,我更看重自己到底能做點什麼,眼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安排都得在林區落地,那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啊!”於海俊誠懇地望著劉順起。來到根河,他們成了鄰居,於海俊的鑰匙經常放在劉順起家裡。回想起一起走過的歲月,劉順起為失去親密戰友幾度哽咽流淚。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在單位查看滅火器具(2017年4月16日)。新華社發

在根河林業局森林經營處主任陳學東眼裡,於海俊是鑽研業務、實事求是的“業務尖子”。有一次,他們一起上山補植補造時,於海俊發現不少巖裸地帶不適合種樹,即使按照調查設計規劃的面積種上也成活不了,便決定把種苗換到容易成活的地帶栽種,這樣既保證了種植數量,也確保了成活率。

於海俊的辦公桌上擺著厚厚的各類文件材料,《全國溼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等法律法規,他都像寶貝一樣收藏著。而新的森林法、生態管理辦法等內容,他不僅在筆記上做記錄,還認真做剪報。

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後,於海俊推動根河市建立了以林業局、林場森林資源管理部門為責任主體,生態保護建設監測中心和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為兩翼的森林資源監管新格局,溼地保護率、森林撫育面積都顯著提高和增加。

“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有所追求,我的追求是讓青山常綠。”這段記錄在筆記本上的話,詮釋了於海俊的初心。根河市年平均氣溫-5.3℃,歷史最低溫度達-58℃,被譽為“中國冷極”,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於海俊硬是胸懷著滾燙的赤誠,用心、用情、用執著堅守和不懈努力換來了一個個具體舉措落實,一項項突出成果問世。

“沒個官樣的副局長”

很多幹部說,看過於海俊著急,卻沒見過他急眼。他從來不吆五喝六、為難大家。令資源林政管理科科長吳建國敬佩的是,這個副局長原則性很強。林業局的輔助生產設施管護站以及防火瞭望臺,建設手續沒批下來,他頂住壓力不搞未批先建,儘管因為開工進度慢被點名批評,但他還是一面想辦法推進審批速度,一面做科長們的工作,讓大家遵紀守法。

用生命守護那片綠色——追記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幹部於海俊

於海俊(右一)走訪慰問困難職工(2018年2月1日攝)。新華社發

沒有“官架子”但有奮鬥情懷,是很多幹部職工對於海俊的一致評價。

在他犧牲後,各級組織在調查中發現,他雖多次承擔國家林業局和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重大項目,但沒有一例違反黨風廉政規定的舉報和負面反映,從沒有在項目建設中為親朋好友打招呼,更沒有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

走進於海俊的辦公室,一個扶手已磨出大洞的辦公椅格外顯眼,牆角的洗臉盆也已多處掉漆……機關事務科行政管理員王穎昌說:“我提出要給他換個座椅,他非要我找個修鞋的師傅來修。老師傅來了一瞅,說根本就修不上,換個得了。於局長卻說,這不還能坐嘛。”

他每次回牙克石開會,便住在家裡,財務人員提醒他說在家住宿不能領取出差補助。他卻說:“為了一點補助就住在賓館裡,或者找地方開個票,那不是禍害林業局嗎?”

於海俊殉職後,從農村來的弟弟於海瑞,第一次走進哥哥的宿舍,發現衣櫃裡的幾件汗衫,衣領都磨得起毛了;冰箱裡除了方便麵就是饅頭;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裝修擺設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風格,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看到了哥哥“還不如農村”的生活,於海瑞心疼地放聲大哭:“我們都以為他當了局長,生活肯定很好,沒想到是這樣啊!”

於海瑞說,哥哥從來不做違背原則的事兒,他和晚輩們在一起說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幹,靠自己走出來的路最踏實。”

“知夫莫若妻”。妻子劉文慶從來沒有覺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這個家裡裝著他們3口人最簡單平靜的日子,裝滿了夫妻倆相濡以沫的所有記憶。

於海俊是家中的老大,是一大家子的頂樑柱。母親生病期間,他們兩口子每兩個月湊5000元錢給家裡匯回去。後來老父親病重,有一天老父親給他打電話說不治了,等百年後,好好辦個後事吧。“然後他哭啊,海俊很少在我的面前表現這種狀態,那種無力和無奈,現在我想起來都揪心。”

她的眼裡,深藏著對丈夫的愛戀。她拿出了兩人往來牙克石和根河的51張火車票。“這倆地方只有一趟綠皮火車,一坐就得6個多小時。偶爾他擠出個週末回來看我,多數時候是我趕著節假日去看他。只要他有時間,他都會在出站口下邊的電線杆子那兒等著我。”

今年的端午節,劉文慶又興致勃勃地坐上了綠皮車。“那天,他騎著自行車馱著我,到火車站去給我買票,我開玩笑說咱倆是馬路上的風景線啊。”

“他說忙,我從來不多問,我知道他有正事做。我不指望他賺大錢過奢侈日子,倆人在一起就是最快樂的。”滑雪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可是最近這些年他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消遣。“老於答應我,等退休了一定要補償我。”劉文慶說。

“我們約好退休後出去走一走,就從我還沒去過的呼和浩特、包頭走起。他還讓我在網上搜索全國各地的名小吃,答應帶我去嚐嚐。攻略我都做好了,老於卻失約了!”說到這,劉文慶泣不成聲。

“親愛的姑娘,向我招手笑,喝一杯奶茶,情意深。”他唱得慷慨激昂,她聽得如痴如醉。

這首《駿馬奔馳保邊疆》,是於海俊1991年在家唱歌時,劉文慶用磁帶給錄下來的。過去,他一出長差,劉文慶便把老磁帶放在枕邊聽。現在,每個難眠的夜晚,她就循環播放著這首“情歌”。當旋律響起來時,她彷彿看到了心中的駿馬,依然在林間奔馳。

來源:騰格里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