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城市簡介----內江

已建成的成渝鐵路、內六鐵路、隆瀘鐵路與歸連鐵路構築起內江鐵路運輸的大動脈。

建設中的成渝高鐵在內江境內設立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3個站點。連燕鐵路是成昆鐵路和成渝鐵路間的重要聯絡線。

規劃中的內自宜城際鐵路將在內江北站接軌,內江鐵路樞紐地位將更加鞏固。

歷史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於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後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於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痴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於峨眉山,流傳於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於隋唐,興於宋,清乾隆後轉入民間,在威遠祕傳。其釀酒祕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製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剋關係,將十六味中藥配伍製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製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恆溫浸泡醇化,製成八卦鴛鴦酒)。

風景名勝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城市簡介----內江

已建成的成渝鐵路、內六鐵路、隆瀘鐵路與歸連鐵路構築起內江鐵路運輸的大動脈。

建設中的成渝高鐵在內江境內設立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3個站點。連燕鐵路是成昆鐵路和成渝鐵路間的重要聯絡線。

規劃中的內自宜城際鐵路將在內江北站接軌,內江鐵路樞紐地位將更加鞏固。

歷史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於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後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於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痴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於峨眉山,流傳於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於隋唐,興於宋,清乾隆後轉入民間,在威遠祕傳。其釀酒祕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製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剋關係,將十六味中藥配伍製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製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恆溫浸泡醇化,製成八卦鴛鴦酒)。

風景名勝

城市簡介----內江

大千園

大千園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大千園佔地面積20973㎡,建築面積1060㎡,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張大千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靜寧寺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屬罕見。

聖水寺

聖水寺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年間(860年──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於明代,明清之際燒燬。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讚賞,留有“古寺凌霄野濛濛,半山粟葉舞秋風”的詩句。

船石湖

船石湖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城市簡介----內江

已建成的成渝鐵路、內六鐵路、隆瀘鐵路與歸連鐵路構築起內江鐵路運輸的大動脈。

建設中的成渝高鐵在內江境內設立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3個站點。連燕鐵路是成昆鐵路和成渝鐵路間的重要聯絡線。

規劃中的內自宜城際鐵路將在內江北站接軌,內江鐵路樞紐地位將更加鞏固。

歷史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於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後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於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痴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於峨眉山,流傳於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於隋唐,興於宋,清乾隆後轉入民間,在威遠祕傳。其釀酒祕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製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剋關係,將十六味中藥配伍製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製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恆溫浸泡醇化,製成八卦鴛鴦酒)。

風景名勝

城市簡介----內江

大千園

大千園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大千園佔地面積20973㎡,建築面積1060㎡,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張大千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靜寧寺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屬罕見。

聖水寺

聖水寺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年間(860年──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於明代,明清之際燒燬。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讚賞,留有“古寺凌霄野濛濛,半山粟葉舞秋風”的詩句。

船石湖

船石湖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城市簡介----內江

重龍山

重龍山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山上名勝古蹟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巖君子泉連在一起,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宇湖

古宇湖是隆昌著名的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1k㎡。古宇湖水面5k㎡,環湖周長32km。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m高懸巖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3]

資中文廟

資中文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829年。資中文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鐘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資中武廟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城市簡介----內江

已建成的成渝鐵路、內六鐵路、隆瀘鐵路與歸連鐵路構築起內江鐵路運輸的大動脈。

建設中的成渝高鐵在內江境內設立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3個站點。連燕鐵路是成昆鐵路和成渝鐵路間的重要聯絡線。

規劃中的內自宜城際鐵路將在內江北站接軌,內江鐵路樞紐地位將更加鞏固。

歷史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於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後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於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痴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於峨眉山,流傳於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於隋唐,興於宋,清乾隆後轉入民間,在威遠祕傳。其釀酒祕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製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剋關係,將十六味中藥配伍製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製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恆溫浸泡醇化,製成八卦鴛鴦酒)。

風景名勝

城市簡介----內江

大千園

大千園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大千園佔地面積20973㎡,建築面積1060㎡,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張大千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靜寧寺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屬罕見。

聖水寺

聖水寺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年間(860年──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於明代,明清之際燒燬。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讚賞,留有“古寺凌霄野濛濛,半山粟葉舞秋風”的詩句。

船石湖

船石湖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城市簡介----內江

重龍山

重龍山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山上名勝古蹟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巖君子泉連在一起,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宇湖

古宇湖是隆昌著名的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1k㎡。古宇湖水面5k㎡,環湖周長32km。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m高懸巖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3]

資中文廟

資中文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829年。資中文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鐘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資中武廟

城市簡介----內江

資中武廟是古代供祀三國時關羽的廟宇,佔地面積3731㎡,建築面積1608.8㎡,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門、朝貢殿、關聖殿、啟聖宮、三義祠和左右廂房、鐘鼓樓、廊道、院壩組成。

地方特產

美食大千雞塊內江牛肉麵內江熗鍋面王記牛肉乾大千乾燒魚乾燒鱘鰉翅闆闆橋油炸粑極品溢香雞連界羊肉湯特產

周蘿蔔威遠七星椒威遠大頭菜隆昌羊肉湯羅泉豆腐甜城蜜餞黃老五花生酥

景點概況

內江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鄰重慶,南界瀘州,西接自貢,西北連眉山市,北與資陽市相鄰。是重要棉、蔗產區和蔗糖工業中心,素有“甜城”之稱。內江市是著名國畫家張大千的故鄉,現在市內有為紀念張大千而建的大千園。此外,市內還有白雲山,聖水寺,靜安寺,資中古街,白牛寨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在內江還可以品嚐到大千雞塊、內江牛肉麵、王記牛肉乾、甜城蜜餞等特色美食。

最佳旅行時間

"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和內江經濟開發區,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總人口430萬。由於曾經盛產甘蔗、蜜餞,鼎盛時期糖產量佔到全川68%、全國的26%,故被譽為"甜城"。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的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樞紐和西南陸路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全市基本形成了南北貫通、東西相連、縱橫交錯、水陸空立體發展的交通網絡。隨著成渝鐵路客運專線全面貫通,內江將同時融入成渝"半小時經濟圈"。

內江資源豐富,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和水產產業化試點市。塔羅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蘿蔔、檸檬等17個品種榮獲無公害產品稱號,"隆昌素"蘭花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資中"塔羅科血橙"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資中鯰魚"、"永安白烏魚"獲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

內江既是四川的老工業基地,又是重慶、成都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應基地,初步形成了釩鈦鋼鐵、食品飲料、機械汽配等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建設西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範基地、中國"城市礦產"示範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等五大新興產業基地。

建制沿革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

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曆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併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城市簡介----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麼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盪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城市簡介----內江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城市簡介----內江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城市簡介----內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盪。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城市簡介----內江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

行政區劃

內江市現轄管理2個區(市中區、東興區)、3個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幅員面積5385.46k㎡。內江經濟開發區為功能區。108個鄉鎮,1673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281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江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靠自貢、宜賓、瀘州,北通資陽、遂寧。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東西長121.5公里,南北寬94.7公里。

地形地貌

內江西靠龍泉山脈,東靠華鎣山脈,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與南充、德陽、自貢的丘陵區構成川中丘陵。內江東西最大跨度121.5km,南北最大跨度94.7km,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平均海拔300m──500m,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倆母山海拔834m,是內江海拔最高點,也是流向沱江水系的清溪河和流向岷江水系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絕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m,相對高差達430m。

氣候特徵

城市簡介----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溫度15°C—28°C,一月均溫6°C—8°C,七月均溫26°C—28°C,最高氣溫可達41°C,最低氣溫-5.4°C,活動積溫5598°C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洪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2018年主要氣候較往年略有差異。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4~28.1℃,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高0.1~0.3℃。年內日最高、最低氣溫均出現在東興區,分別為40.0℃和0.8℃。4月中旬氣溫偏高明顯,較歷年同期偏高4.0~4.6℃,資中縣、威遠縣位居歷史同期第二高位。降水 年降水量為927.8~1188.5mm,大部分地方較歷年同期偏多2%~18%,時空分佈不均,其中:1月降水僅0.7~3.6mm,較歷年同期偏少75%~92%;主汛期6~8月降水量412.7~596.9mm,較歷年同期偏少21~25%;2—4月、9—11月偏多,以9月偏多尤為明顯,較常年偏多48~153%。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871.1~1102.1小時,其中:資中縣、隆昌縣偏多1%和12%,威遠縣、東興區偏少15%和21%。6月和9月陰雨寡照明顯,偏少50~60%。

水文特徵

沱江是市區內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佔可開發量的21.7%。

清流河分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在石子匯合後合稱清流河,全長121.74km(內江河段94km),流域面積1538.3k㎡(內江河段523k㎡)。小青龍河經大治、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km,流域面積532k㎡。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城市簡介----內江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和油頁岩,非金屬和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和陶瓷粘土,金屬礦產和稀散元素主要有鐵、鉀、金、鋁、鎵、銣和鋰,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礦和粘土礦。內江地殼相對穩定,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

植物資源

內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海拔高度相差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

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蹟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

動物資源

主要有各種家畜、家禽及部分野生動物。家養動物包括獸類、鳥類、昆蟲類、魚類及家養野生動物。獸類中有豬、牛、羊、兔以及少量的馬、騾、驢等;禽鳥類主要有雞、鵝、鴨、鵪鶉和鴿,其中以雞、鵝、鴨飼養最多;昆蟲類有蜜蜂、蠶;魚類有本地種的鯉、鯽和先後引進的草、青、鰱、鱅等30餘個品種;家養野生動物有水獺、鸕鶿、梅花鹿、黑熊等。野生動物,由於內江荒山林較少,難於棲息繁殖,現僅有野生動物240多種,主要有麻雀、斑鳩、烏梢蛇、青蛙、黃鱔、泥鰍以及野貓、野兔等。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內江市戶籍總人口425.96萬人,比2017年減少8802人,人口出生率為9.11‰,人口死亡率為6.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7‰。內江市計劃生育率為80.9%。

區域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7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2.87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58.35億元,增長9.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24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5:61.8:21.7調整為16.0:61.6:22.4。

2018年,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7.77億元,增長21.2%。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595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22億元,增長13.9%;第二產業投資215.41億元,增長0.9%,其中工業投資213.76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465.14億元,增長34.0%,第三產業佔內江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6.7%。年完成國有投資318.73億元,增長24.0%;非國有投資379.04億元,增長18.8%。非國有投資佔內江市投資總額54.3%。

2018年,內江市到位域外資金415.02億元,同口徑增長17.9%,其中國內省際間到位資金376.72億元,增長24.8%;製造業到位資金282.89億元,佔到位域外資金比重為68.2%。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8.82億元,增長3.9%;增加值185.56億元,增長3.8%。全年糧食總產量151.23萬噸,比上年增加151噸,連續8年增產。油料產量10.69萬噸,增長5.4%。年出欄生豬321.69萬頭,增長1.9%;家禽2675.04萬隻,增長1.9%;生豬存欄235.02萬頭,增長0.3%;肉類總產量29.51萬噸,增長2.2%。年水產養殖面積0.99萬公頃,增長0.9%;水產品產量9.90萬噸,增長8.4%。年完成工程造林面積400公頃,內江市森林面積17.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2.6%。

第二產業

2018年,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460戶。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760.95億元,增長7.2%,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4%。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585.98億元,增長6.0%,佔規模工業的90.1%。

2018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5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40種增長,增長面為74.1%。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4.3點,比上年下降18.7個點。總資產貢獻率為19.9%,比上年下降3.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0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3.1%;產品銷售收入1729.91億元,增長4.7%;利潤總額81.38億元,下降14.9%;利稅總額160.90億元,下降12.3%。

內江市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101個,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83.98億元,增長27.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1.61萬平方米,增長24.2%;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30.33萬平方米,增長0.3%。

第三產業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2億元,增長12.7%。分地域看,城鄉市場分別實現零售額230.47億元和125.7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0.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4.12億元,增長12.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10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單位規模來分,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49億元,增長12.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8.73億元,增長10.8%。全年接待遊客2230.61萬人次,增長24.7%;實現旅遊總收入136.97億元,增長24.1%。

2018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15億美元,下降13.2%,其中,出2.78億美元,進口0.37億美元。內江市獲權企業272戶,其中:新批獲權企業20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115萬美元。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08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稅收收入32.41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60億元,增長11.1%。

2018年客運量0.99億人次,旅客週轉量31.23億人公里,貨運量0.25億噸,貨物週轉量32.35億噸公里。

2018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9.70億元,增長11.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9.75萬戶,增長4.8%;移動電話用戶245.73萬戶,增長4.0%;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57.7部,比上年增加2.3部。

2018年,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1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35.60億元,增長11.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10.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各種保險機構保費收入30.69億元,增長17.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1億元,增長16.7%;壽險保費收入21.97億元,增長17.7%。全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2.98億元,增長58.7%。

教育事業

2018年,內江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172所,其中高校4所。在校學生57.61萬人,教職工3.57萬人。大力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改擴建了13所城鄉公辦幼兒園。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作業本費、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寄宿生髮放生活補助,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三免一補”,惠及學生33.5萬餘人。資助普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萬人,資助高校貧困生0.25萬人;免除2.3萬名中職學生學費,為0.65萬名中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助學金;資助普惠性幼兒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8萬人;為4.0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開工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217套,建設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食堂1.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義務教育教學用房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文化

2018年,內江市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文化館6個,文物保護管理所6個,鄉鎮文化站11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560千冊(件)。新建社區書屋86家,市本級組織大型演出7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71場次、文化下鄉活動19場次,新創劇本11個、歌曲4首、舞臺節目15個。組織開展文化和出版物市場專項行動7次,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3次。推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採集登錄可移動文物信息1895件(套)。

2018年,內江市有市級廣播電臺1座,市級電視臺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3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6.19%。電視覆蓋率為97.72%。免費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1019場次。

醫療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20.97萬人,參合率達99.83%。孕產婦死亡率0.28‰,嬰兒死亡率3.83‰。建成功能基本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達80萬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內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1037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1783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9%。

內江市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10.50萬人;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58.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3.9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7.62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2.40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覆蓋11.4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為320元/月·人和1920元/年·人;城鄉困難群眾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60%和59%;內江市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232張,新增民辦機構養老床位1684張,維修改造公辦養老機構床位1847張,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52%;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9個;為5.33萬名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週歲以上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內江市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205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1175套。其中,廉租房開工636套,公租房5053套,限價房780套,城市棚戶區14047套。

科技

城市簡介----內江

2018年內江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2項,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22項。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專利申請969件,專利授權538件。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發揮外援科技智力隊伍的作用,全年企業與外智人才成功對接項目新增30個。

交通運輸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是我國179個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公路

2018年,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完成53.39億元。建成通鄉、通村公路共計1536.7公里。完成15個農村客運碼頭的建設,完成農村渡改橋14座,完成公路安保工程國省道59.2公里,整治公路危病橋635延米/13座。2014年末內江市公路管養里程達9904公里(不含242公里高速公路),其中等級公路6362公里。

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隆納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內遂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內威榮高速公路、內江繞城高速公路(在建)、內南高速公路(規劃)構成了內江高速交通大網絡。

國道G321(廣成公路)(廣州——成都)、G247(景昭公路)(景泰——昭通)、G348(武大公路)(武漢——大理)縱貫內江。

鐵路

城市簡介----內江

已建成的成渝鐵路、內六鐵路、隆瀘鐵路與歸連鐵路構築起內江鐵路運輸的大動脈。

建設中的成渝高鐵在內江境內設立資中北站、內江北站、隆昌北站3個站點。連燕鐵路是成昆鐵路和成渝鐵路間的重要聯絡線。

規劃中的內自宜城際鐵路將在內江北站接軌,內江鐵路樞紐地位將更加鞏固。

歷史文化

越溪牛燈舞

牛燈舞盛行於越溪。一人扮牧童,二人頂戴牛型道具扮牛。牧童在鑼鼓聲中先面向觀眾說順口溜,表示節日祝賀,然後牽牛出場舞蹈。主要是摹擬日常喂牛、用牛、與牛嬉戲等舞姿。最受歡迎的是,“牛”發“吼”,不聽使喚,狂奔亂跳,急得牧童抓腦搔腮、窘態萬狀。逗得觀眾大樂。由於牛可耕田、馱運,與民眾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此舞蹈使人感到親切可愛。

盤破門武術

峨眉盤破門源出羅泉,清朝乾隆年間,羅泉人劉贛,此人性情剛烈,幼年開始習武,痴迷武術,家中富有,年青時就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學習眾家之長,天資聰慧加上刻苦操練,將本土武術和發源於峨眉山,流傳於巴蜀大地的峨眉派武術融會貫通,獨創“齊步雲腳高樁盤破”打法,成為峨眉盤破門的開山祖師爺。

八卦鴛鴦酒

八卦鴛鴦酒是道家養生文化的“活文物”,始於隋唐,興於宋,清乾隆後轉入民間,在威遠祕傳。其釀酒祕術由平真教掌門單傳,該酒釀製技藝主要包括:五行配方術(按照道家五行生剋關係,將十六味中藥配伍製成藥丸)、地元煉丹術(用道家地元煉丹術,在丹爐中將藥丸去除毒性,活化有效成分,煉製成“八卦陰陽丹”)、丹酒醇化術(將“八卦陰陽丹”置入優質基酒,恆溫浸泡醇化,製成八卦鴛鴦酒)。

風景名勝

城市簡介----內江

大千園

大千園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世界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大千園佔地面積20973㎡,建築面積1060㎡,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張大千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靜寧寺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西南屬罕見。

聖水寺

聖水寺有“川中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年間(860年──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

高峰寺

高峰寺始建於明代,明清之際燒燬。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讚賞,留有“古寺凌霄野濛濛,半山粟葉舞秋風”的詩句。

船石湖

船石湖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船石湖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km。船石湖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城市簡介----內江

重龍山

重龍山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山上名勝古蹟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巖君子泉連在一起,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宇湖

古宇湖是隆昌著名的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1k㎡。古宇湖水面5k㎡,環湖周長32km。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m高懸巖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3]

資中文廟

資中文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829年。資中文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鐘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資中武廟

城市簡介----內江

資中武廟是古代供祀三國時關羽的廟宇,佔地面積3731㎡,建築面積1608.8㎡,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門、朝貢殿、關聖殿、啟聖宮、三義祠和左右廂房、鐘鼓樓、廊道、院壩組成。

地方特產

美食大千雞塊內江牛肉麵內江熗鍋面王記牛肉乾大千乾燒魚乾燒鱘鰉翅闆闆橋油炸粑極品溢香雞連界羊肉湯特產

周蘿蔔威遠七星椒威遠大頭菜隆昌羊肉湯羅泉豆腐甜城蜜餞黃老五花生酥

景點概況

內江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鄰重慶,南界瀘州,西接自貢,西北連眉山市,北與資陽市相鄰。是重要棉、蔗產區和蔗糖工業中心,素有“甜城”之稱。內江市是著名國畫家張大千的故鄉,現在市內有為紀念張大千而建的大千園。此外,市內還有白雲山,聖水寺,靜安寺,資中古街,白牛寨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在內江還可以品嚐到大千雞塊、內江牛肉麵、王記牛肉乾、甜城蜜餞等特色美食。

最佳旅行時間

城市簡介----內江

春秋最佳

當地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語言

西南官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