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哪吒 不完美媽媽 自閉症 大學 讀書 幼兒園 雲淡風輕的晴天 2019-08-08
"
"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霸屏全網。不到12天票房破25億,豆瓣評分8.7。可為什麼本是一部舊片,卻引起無數人共鳴?

看完電影,發現撲面而來的都是溫情。難怪完勝舊版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劇情。正和人意。

也就是說,那些一出生就有“問題”的孩子,不是無可救藥,而是完全能塑造好。但關鍵是父母怎麼做。

1.

哪吒本是元始天尊的一顆“魔丸”轉世。一出生便釋放魔性,火光四射。太乙真人怕“魔丸”長大禍害四方,便想殺了他。可是,母親卻用身體緊緊護住,聲嘶力竭:“不要傷害我的孩子。

自此,陳塘關的百姓給哪吒貼上了“妖怪”的標籤。不但鄙視他,還教唆孩子們排擠他。

人性的惡,莫過於不是自家的孩子,想怎麼踩就怎麼踩。殊不知,這種偏見,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巨大的傷害。

孤獨、誤解,使本是劣根的哪吒戾氣越來越重。他走在鎮上,常常手插褲兜,裝出一副壞小孩的模樣,嘴裡唱著:我是小妖精,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他本想做善事,像父母那樣斬妖除魔。可同齡孩子們奚落他,還拿髒東西砸他。哪吒徹底被激怒,到處搞破壞,作弄他們。

就如他自己所言:“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看看!”

其實,孩子的特點就這麼單純:“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他不像成年人擁有足夠的自控力。

母親怕哪吒再惹事生非,就把他關在家裡,也難得陪哪吒踢一次毽子,哪吒便開心地露出笑臉。可見,孩子是多麼需要父母的陪伴啊!

可在父母看來,多降妖除魔積功德,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太乙真人說,哪吒只有三年的宿命,便遭雷擊天劫。父親李靜也求元始天尊給哪吒改命,寧願用自己的命換哪吒的短命符。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哪怕孩子天生“有問題”,也要護孩子周全。但愛護這一環卻往往是千差萬別,結果也隨之改變。大格局的父母會引導孩子心向高遠。

就如父親李靜教導哪吒:“你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由你自己決定。”父親的格局影響著哪吒。 他不再理會別人說的話,而是選擇相信父親。自己是魔是仙,自己說了算。

父母的良苦用心,指引著迷失的哪吒,重新走回正途:拯救了陳塘關的百姓。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中間無人阻斷,他就會朝著這個標籤所指的方向而去。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給孩子“貼標籤”,但給孩子正確“導航”,卻是父母的第一要責。

"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霸屏全網。不到12天票房破25億,豆瓣評分8.7。可為什麼本是一部舊片,卻引起無數人共鳴?

看完電影,發現撲面而來的都是溫情。難怪完勝舊版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劇情。正和人意。

也就是說,那些一出生就有“問題”的孩子,不是無可救藥,而是完全能塑造好。但關鍵是父母怎麼做。

1.

哪吒本是元始天尊的一顆“魔丸”轉世。一出生便釋放魔性,火光四射。太乙真人怕“魔丸”長大禍害四方,便想殺了他。可是,母親卻用身體緊緊護住,聲嘶力竭:“不要傷害我的孩子。

自此,陳塘關的百姓給哪吒貼上了“妖怪”的標籤。不但鄙視他,還教唆孩子們排擠他。

人性的惡,莫過於不是自家的孩子,想怎麼踩就怎麼踩。殊不知,這種偏見,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巨大的傷害。

孤獨、誤解,使本是劣根的哪吒戾氣越來越重。他走在鎮上,常常手插褲兜,裝出一副壞小孩的模樣,嘴裡唱著:我是小妖精,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他本想做善事,像父母那樣斬妖除魔。可同齡孩子們奚落他,還拿髒東西砸他。哪吒徹底被激怒,到處搞破壞,作弄他們。

就如他自己所言:“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看看!”

其實,孩子的特點就這麼單純:“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他不像成年人擁有足夠的自控力。

母親怕哪吒再惹事生非,就把他關在家裡,也難得陪哪吒踢一次毽子,哪吒便開心地露出笑臉。可見,孩子是多麼需要父母的陪伴啊!

可在父母看來,多降妖除魔積功德,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太乙真人說,哪吒只有三年的宿命,便遭雷擊天劫。父親李靜也求元始天尊給哪吒改命,寧願用自己的命換哪吒的短命符。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哪怕孩子天生“有問題”,也要護孩子周全。但愛護這一環卻往往是千差萬別,結果也隨之改變。大格局的父母會引導孩子心向高遠。

就如父親李靜教導哪吒:“你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由你自己決定。”父親的格局影響著哪吒。 他不再理會別人說的話,而是選擇相信父親。自己是魔是仙,自己說了算。

父母的良苦用心,指引著迷失的哪吒,重新走回正途:拯救了陳塘關的百姓。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中間無人阻斷,他就會朝著這個標籤所指的方向而去。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給孩子“貼標籤”,但給孩子正確“導航”,卻是父母的第一要責。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2.

有一個男孩,8歲自學大學課程;10歲被知名大學錄取;13歲發表物理學術論文……他就是美國的Jacob Barnett。

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天才,卻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出生後不久,父母就發現孩子無法與人交流,他不看對方的眼睛,只看著一處。

3歲時,醫生對媽媽說,這孩子可能永遠不會說話,不會閱讀,甚至自己都不能繫鞋帶,系中度至重度自閉症。

媽媽接受了醫生的建議,把孩子送進了特殊學校。但學校只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並不教課本知識。很顯然,將預示著孩子無所作為。

不過,媽媽敏銳的覺察到孩子的“與眾不同”,他可以獨自完成5000塊兒的超大拼圖。

她查閱資料,得知孩子患的是阿斯伯格綜合徵,也被稱為“天才”病。但慶幸的是,患這類病的兒童,智力沒任何問題,且可能在某一領域擁有超常的天賦。

鑑於此,媽媽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給孩子辦了退學,自己在家教孩子{本是幼兒園教師},採取“放養”方式,培養孩子。

後來,這位媽媽在自傳中寫道:“對家長來說,不聽專家的建議是很可怕的。但心裡知道,如果讓孩子繼續接受特殊教育,他的才能可能會消失。”

可以看出母親做這個決定時,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可就是這一決定,改寫了孩子的命運。“放養”讓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發揮,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探索而去{物理學},沒人干涉他,反而竭盡所能支持他。

而且媽媽還鼓勵他和同齡孩子玩壘球、去野餐……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孩子很好的融入其中,學術研究也突飛猛進。

10歲就讀知名大學。教他的老教授說:“他的問題永遠領先我的課堂內容兩步,教室裡每個人都只有膛目結舌看著他的份。”

奇蹟,原本沒有奇蹟,卻在過程裡發生了逆襲,而這些驚喜的取得,來自於母親對孩子自身優勢的挖掘。她沒有盯著孩子的缺點{自閉症},而是另闢蹊徑。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和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會將孩子的優點挖掘出來,並加以放大,而後者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缺點。”

這位母親曾說過一句話:沒有特別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這樣的態度,堪稱典範。

"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霸屏全網。不到12天票房破25億,豆瓣評分8.7。可為什麼本是一部舊片,卻引起無數人共鳴?

看完電影,發現撲面而來的都是溫情。難怪完勝舊版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的劇情。正和人意。

也就是說,那些一出生就有“問題”的孩子,不是無可救藥,而是完全能塑造好。但關鍵是父母怎麼做。

1.

哪吒本是元始天尊的一顆“魔丸”轉世。一出生便釋放魔性,火光四射。太乙真人怕“魔丸”長大禍害四方,便想殺了他。可是,母親卻用身體緊緊護住,聲嘶力竭:“不要傷害我的孩子。

自此,陳塘關的百姓給哪吒貼上了“妖怪”的標籤。不但鄙視他,還教唆孩子們排擠他。

人性的惡,莫過於不是自家的孩子,想怎麼踩就怎麼踩。殊不知,這種偏見,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巨大的傷害。

孤獨、誤解,使本是劣根的哪吒戾氣越來越重。他走在鎮上,常常手插褲兜,裝出一副壞小孩的模樣,嘴裡唱著:我是小妖精,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他本想做善事,像父母那樣斬妖除魔。可同齡孩子們奚落他,還拿髒東西砸他。哪吒徹底被激怒,到處搞破壞,作弄他們。

就如他自己所言:“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看看!”

其實,孩子的特點就這麼單純:“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他不像成年人擁有足夠的自控力。

母親怕哪吒再惹事生非,就把他關在家裡,也難得陪哪吒踢一次毽子,哪吒便開心地露出笑臉。可見,孩子是多麼需要父母的陪伴啊!

可在父母看來,多降妖除魔積功德,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太乙真人說,哪吒只有三年的宿命,便遭雷擊天劫。父親李靜也求元始天尊給哪吒改命,寧願用自己的命換哪吒的短命符。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哪怕孩子天生“有問題”,也要護孩子周全。但愛護這一環卻往往是千差萬別,結果也隨之改變。大格局的父母會引導孩子心向高遠。

就如父親李靜教導哪吒:“你不必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由你自己決定。”父親的格局影響著哪吒。 他不再理會別人說的話,而是選擇相信父親。自己是魔是仙,自己說了算。

父母的良苦用心,指引著迷失的哪吒,重新走回正途:拯救了陳塘關的百姓。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如果中間無人阻斷,他就會朝著這個標籤所指的方向而去。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給孩子“貼標籤”,但給孩子正確“導航”,卻是父母的第一要責。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2.

有一個男孩,8歲自學大學課程;10歲被知名大學錄取;13歲發表物理學術論文……他就是美國的Jacob Barnett。

無法想象,這樣一個天才,卻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出生後不久,父母就發現孩子無法與人交流,他不看對方的眼睛,只看著一處。

3歲時,醫生對媽媽說,這孩子可能永遠不會說話,不會閱讀,甚至自己都不能繫鞋帶,系中度至重度自閉症。

媽媽接受了醫生的建議,把孩子送進了特殊學校。但學校只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並不教課本知識。很顯然,將預示著孩子無所作為。

不過,媽媽敏銳的覺察到孩子的“與眾不同”,他可以獨自完成5000塊兒的超大拼圖。

她查閱資料,得知孩子患的是阿斯伯格綜合徵,也被稱為“天才”病。但慶幸的是,患這類病的兒童,智力沒任何問題,且可能在某一領域擁有超常的天賦。

鑑於此,媽媽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給孩子辦了退學,自己在家教孩子{本是幼兒園教師},採取“放養”方式,培養孩子。

後來,這位媽媽在自傳中寫道:“對家長來說,不聽專家的建議是很可怕的。但心裡知道,如果讓孩子繼續接受特殊教育,他的才能可能會消失。”

可以看出母親做這個決定時,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可就是這一決定,改寫了孩子的命運。“放養”讓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發揮,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探索而去{物理學},沒人干涉他,反而竭盡所能支持他。

而且媽媽還鼓勵他和同齡孩子玩壘球、去野餐……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孩子很好的融入其中,學術研究也突飛猛進。

10歲就讀知名大學。教他的老教授說:“他的問題永遠領先我的課堂內容兩步,教室裡每個人都只有膛目結舌看著他的份。”

奇蹟,原本沒有奇蹟,卻在過程裡發生了逆襲,而這些驚喜的取得,來自於母親對孩子自身優勢的挖掘。她沒有盯著孩子的缺點{自閉症},而是另闢蹊徑。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會教育孩子的父母和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會將孩子的優點挖掘出來,並加以放大,而後者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缺點。”

這位母親曾說過一句話:沒有特別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這樣的態度,堪稱典範。

《哪吒之魔童降世》:“原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後天的偏見

3.

曾看過影片《阿甘正傳》。徹底被母親的教育之道所折服。

她能把智商75的弱智兒子,培養成億萬富翁{正常人智商80以上}。這位母親是怎麼做到的?來看。

阿甘由於弱智,又脊椎彎曲,走路時需要帶著腳掌拉直。當他走在鎮上,常常被周圍人鄙視和嘲笑。

為了不使孩子感到自卑。母親告訴阿甘:“他們覺得跟你不一樣,可是,你跟他們是一樣的。阿甘,記住,你和他們任何人都是一樣的。”

母親就是想給阿甘灌輸這樣的思想。她不允許孩子的精神再“殘疾”。好在,有一個珍妮小姑娘願意接近他,並幫助他。

阿甘被欺負時,她提醒阿甘:快跑,阿甘快跑。這“一跑”不但跑掉了腳掌,還給阿甘帶來了人生轉機。

母親把阿甘送到了普通學校。起初校長並不同意,建議送特殊學校。可母親卻說:阿甘和他們是一樣的,只是反應慢了點。最終校長被說服。

能上學固然好,但接踵而來的是遭受同學的欺凌。母親告訴阿甘有同學欺負,你就跑。

就這樣跑來跑去,不但練成了“飛毛腿”,還取得了上大學的機會。

在服役期間,去越南戰場前,母親對阿甘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只需要平平安安回來就行了,如果遇到你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你就跑,跑得遠遠的。”

奔跑,在母親看來,是兒子唯一能保護自己的長處了。

戰場上,阿甘利用奔跑的長項,不但保全了自己,還在炮火中往返幾次救出多名戰友。他對國家和戰友的忠誠,還得到了總統的嘉獎。

退役後,阿甘又和生死與共的戰友,做起了捕蝦船的生意,成了億萬富翁。

母親的永不言敗,成就了阿甘。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母親的堅持,阿甘恐怕連飯錢都難以賺到,更不用說億萬富翁了。

母親沒有因為孩子的缺欠沮喪,不做任何努力,而是用信念薰陶著孩子,肯定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社會的認可。

很顯然,母親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暗示效應,用信任和期待,傳達給孩子一種內在的能量,使孩子始終擁有自信。奮力把孩子託舉到人生巔峰。

只有懶父母,沒有懶孩子。

4.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毛病”。

前幾日,我在樓前辛苦種的花,被一個淘氣的小男孩用棍子打的滿地殘枝。一位老爺爺說:這個孩子太淘氣,家長都管不了。

儘管我一直在等父母帶孩子來道歉,但沒有。其實,越是淘氣的孩子,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就越能有出息。

當然,很多父母還是明理的。假如是他們的孩子,定會選擇尊重孩子,並且幫助孩子查找和分析原因,引導孩子用行動來親自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

心理學研究中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你對一個人抱有熱切的期望,有意無意地通過一些積極的行為方式傳遞給他,這份期望就會成為現實。

就如同哪吒、Jacob Barnett、阿甘一樣,他們成功的動力源泉,歸根結底來源於父母的期待。無論“原罪”是什麼,父母的後天培養,至關重要。

有時很多父母面對難管的孩子,會感到焦慮不堪。但看看那些“有問題”孩子的父母,他們能做到,你更可以。

作者簡介:雲淡風輕。自媒體平臺特約撰稿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