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對洪水神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本書


而在現在這部電影中,也是是突出了哪吒的“治水”。

影片進行到哪吒託舉敖丙製造的大冰塊時,一瞬間長出了六隻胳膊。雖然現在哪吒到底是六臂還是八臂還有爭論,但其神通似乎天生就能與龍族對抗。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對洪水神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本書


而在現在這部電影中,也是是突出了哪吒的“治水”。

影片進行到哪吒託舉敖丙製造的大冰塊時,一瞬間長出了六隻胳膊。雖然現在哪吒到底是六臂還是八臂還有爭論,但其神通似乎天生就能與龍族對抗。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比如在老北京的傳說裡,北京城地下有孽龍作祟,故井水苦澀,還總是旱澇不斷。劉伯溫得算天機,依哪吒身形進行城市規劃,由此北京城才風調雨順起來。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對洪水神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本書


而在現在這部電影中,也是是突出了哪吒的“治水”。

影片進行到哪吒託舉敖丙製造的大冰塊時,一瞬間長出了六隻胳膊。雖然現在哪吒到底是六臂還是八臂還有爭論,但其神通似乎天生就能與龍族對抗。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比如在老北京的傳說裡,北京城地下有孽龍作祟,故井水苦澀,還總是旱澇不斷。劉伯溫得算天機,依哪吒身形進行城市規劃,由此北京城才風調雨順起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找了一副比較清晰的圖片,北京城的哪吒是八臂哪吒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植於對本土文化的理解之上的,雖然有人說敘事上更好萊塢化,但故事的裡子卻十分鮮活。

敖丙和龍族的處理也算是一大亮點。

從教育意義來說,這種“全家的希望”式的魔鬼化訓練並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反而會讓他難以自立;

從階級立場和權力關係來說,將龍族設定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使他們的“反”和“壞”更有理有據,人物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二元對立,而更有戲劇張力,哪吒和敖丙二人亦敵亦友,也成為太極陰陽互克又共生的兩面。

不得不說,這種悲情男二的角色也甚是討巧,他和哪吒儼然又成了互聯網上新近爆紅的CP了。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對洪水神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本書


而在現在這部電影中,也是是突出了哪吒的“治水”。

影片進行到哪吒託舉敖丙製造的大冰塊時,一瞬間長出了六隻胳膊。雖然現在哪吒到底是六臂還是八臂還有爭論,但其神通似乎天生就能與龍族對抗。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比如在老北京的傳說裡,北京城地下有孽龍作祟,故井水苦澀,還總是旱澇不斷。劉伯溫得算天機,依哪吒身形進行城市規劃,由此北京城才風調雨順起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找了一副比較清晰的圖片,北京城的哪吒是八臂哪吒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植於對本土文化的理解之上的,雖然有人說敘事上更好萊塢化,但故事的裡子卻十分鮮活。

敖丙和龍族的處理也算是一大亮點。

從教育意義來說,這種“全家的希望”式的魔鬼化訓練並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反而會讓他難以自立;

從階級立場和權力關係來說,將龍族設定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使他們的“反”和“壞”更有理有據,人物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二元對立,而更有戲劇張力,哪吒和敖丙二人亦敵亦友,也成為太極陰陽互克又共生的兩面。

不得不說,這種悲情男二的角色也甚是討巧,他和哪吒儼然又成了互聯網上新近爆紅的CP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充滿“愛”的同人圖(By @阿叉給來十份雞腿)

我們小時候就流行一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運用到具體問題上往往總是想法不夠、經驗不足。

就比如對經典的改編,不是堆疊所謂的服化道就是“復古”、“傳統”,也不是一股腦地啟用網絡流行詞就是創新。

能讓人信服、讓人感動的改編一定是具有人文關懷的,是要無限趨近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當然也要能滿足大眾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和嚮往。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他們雖然都是神仙,但也都曾陷入低谷,被人誤解,而他們的英雄之路也往往都是從“做一個人”開始的,正視自身的問題,直面內心的情感,找到在此世間“存在”的意義。

"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文:隔壁王同學 愛吃唐僧肉的大盜賊


今年暑期檔,最火的電影非《哪吒之魔童降世》莫屬。​

剛上映不久,這片子就收穫了超高的口碑和票房。不僅很多觀眾為此二刷、三刷、多次花樣刷,不少影評人也聲稱要當一回“自來水”。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雖說文藝作品很難用絕對的“好”與“壞”來衡量,但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喜愛,一定有其文化根基和獨特閃光點。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還算不上“自來水”,但我很想借著這股東風,談談哪吒背後的事情。


1. 形象進階:夜叉、魔童、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人最直觀的創新就是哪吒形象的設計。

創作團隊一方面突出了哪吒“大頭大眼小肚肚”這樣的卡通萌娃屬性,另一方面又給他增加了黑眼圈和各種滑稽詭異的表情,以至於產生了一種皮克斯加蒂姆·伯頓的神奇效應。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殭屍新娘》裡的新娘對比之下,我們的哪吒還算不上太哥特

這跟我們以前看到的哪吒形象不太一樣。

從上世紀70年代末上美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到被無數90後封為童年經典的《哪吒傳奇》,哪吒基本都是眉清目秀、嬌憨可愛。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傳奇》

然而實際上,哪吒最初的形象本來就是讓人望之生畏的夜叉,不少經書中提及時總用“忿怒”、“凶惡”來形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金剛夜叉明王像

當今學術界最有共識的解釋,就是認為哪吒源於印度,梵文名為那羅鳩婆(音譯),時而是天王,時而是鬼王,總之是挺厲害的,比如在《釋迦陀野儀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都有對其神力的記述。

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這位夜叉也隨之經歷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過程。

在中國古代的超自然傳說裡,夜叉的形象基本都是外來的,相貌怪異醜陋,經常嚇人吃人,但也會懲惡揚善、打鬼吃鬼。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敦煌壁畫中懷抱童子的“夜叉”

它們區別於神仙與精怪,橫跨於善惡兩端,自身就帶有一股混不吝的矛盾屬性。

即使在清代的《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裡夜叉的形象也很豐富,有願意Cosplay成美女的,甚至還有沉迷於同性交友的。不管怎樣,多少還是保留了點異域文化的特性。

在這一點上,影片中塑造的“魔童”形象就多少也保留了這點原初性。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因為“魔”本身也是源於印傳佛教,與中國文化中古老的“物怪”概念結合,而後有“妖魔”、“魔怪”這樣的稱謂。

夜叉與魔的形象也不斷融合,以至於後來人們喜歡把性格強勢、業務能力出眾、亦正亦邪的人也以“魔頭”、“夜叉”來形容,比如《水滸》裡的孫二孃,又比如凱特·布蘭切特。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2006年的日本電影《惡童》也是講述遊走於善惡之間的少年故事

總之,“魔”本身並不等同於“惡”,而是具有某種超越二元對立、非黑即白評價體系的模糊性與爭議性。

相信導演以“魔”來形容概括哪吒,也多少是看中了這一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至於哪吒的神性,相信大家就更不陌生了。

在《西遊記》、《封神演義》中,哪吒都是以“三太子”的形象出現,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了一個融合佛道觀念的全民性神祇。

我們現在看到的靈珠、丹藥、太乙真人等設定,基本都是從《封神演義》而來。

從這部電影的彩蛋看來,導演下一部貌似也是要拍“封神”。這也是不同時代創作者們改編哪吒故事時的經典思路。畢竟《封神演義》本身的可看性就極高,發揮空間也足夠,前面提到的《哪吒傳奇》也是順著這個路子進行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童年經典之一的1990年版《封神榜》中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作為港劇經典的2001年TVB版《封神榜》的哪吒

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哪吒信仰在民間也依然存在。

特別是在臺灣,人們多稱其為太子爺、中壇元帥,根據去年的不完全統計,全臺供奉其的宮廟大概有兩百多間。大陸地區,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也有供奉哪吒的廟宇。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哪吒行宮裡供奉的哪吒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閩西神像畫中的哪吒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人們祭祀哪吒時,經常以糖果、玩具、奶嘴等為貢品,人們認為其在孩童時期成神,神格亦保留了兒童的特點,因此也是孩童的守護神;而因為他腳踩風火輪,疾行神速,也是各路司機們的行業神。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臺南新營太子宮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打扮成“太子爺”在街頭表演的“電音三太子”

總之,“太子爺”在臺灣享有不錯的聲望,既活潑,又可愛,在神界裡也總是本地化的急先鋒。


2.性格的亮點:反叛、弒父、天命


哪吒最特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反叛精神。

在儒教社會中,最基礎、最具體的絕對權力就是父權。

魯迅批判《二十四孝》的文章可以說是炮火連天,其中最憤怒的控訴對象,正是“郭巨埋兒”。這個為了讓母親活命,不惜活埋親生兒子的故事,甚至給魯迅造成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現在,前不久還有父親把親生女兒活活打死的新聞出現,父權的陰影依舊籠罩在一些人的命運之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壓迫深,哪裡的反抗力就大。

也許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反叛心理,古希臘就誕生了《俄狄浦斯王》這樣的故事。弒父既是悲劇,某種程度上也是“壯舉”,同時又跟所謂的命運產生必然的聯繫。

它往往象徵著最徹底的反抗,比造反、殺死國王更有叛逆的味道,並且更有道德上的負罪感。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67帕索里尼版《俄狄浦斯王》劇照,圖為刺瞎雙眼的俄狄浦斯

而在哪吒的傳說故事中,弒父的主題也一直存在。

比如在《西遊記》《封神演義》小說裡,就有哪吒死而復生之後追殺李靖的情節。

而著名的“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其實也是以自己的消亡來抵抗權力的壓迫。

不是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嗎?那麼我就把自己的骨和肉都剔除,自主、自動、自願地去實行最後的抗爭。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哪吒鬧海》中的自刎情節當初看哭了多少小夥伴

縱觀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才子佳人固然不少,但經典中從不缺乏反叛。

其中女性的例子不在少數,花木蘭、穆桂英、祝英臺、甚至杜麗娘、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有反骨。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反叛不一定要訴諸於暴力,比如勇於看“禁書”也是一種反叛

但是兒童的叛逆形象,在古代經典中卻不多見,這也更加突出了哪吒的可貴。

在哪吒身上,似乎天然存在著兒童天性與成年世界的對抗。

天生神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胡鬧闖禍也並不是陰謀算計,這種可能存在於每個孩子身上的、與生俱來的“殘忍”與“惡”的一面,其實正是以成年人的道德邏輯建構的。他們不懂規則、甚至藐視規則,由此並不能被現實世界所接受。

所以,為了凸顯哪吒對成人世界的對抗,在很多故事裡,李靖這個站在哪吒對立面的角色,都是偏向於反面的,冷漠、暴躁、膽小怕事,對於兒子存有巨大的敵意。

但有意思的是,李靖之所以也能封神,其實還是要依託於哪吒。

在古代最初的傳說中,哪吒本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直到宋代,人們才將其附會在唐朝大將李靖身上。不得不說這種先子後父的邏輯本身也挺叛逆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河南西峽縣的哪吒祖廟,據說這裡也是歷史上李靖的鎮守之地

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李靖成為了一個慈父,而且並不是紙片化的慈父,是個有性格有擔當的父親。用現在的話來講,哪吒一家終於擺脫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影片把“弒父”的反叛主題讓位給了“逆天改命”。這有點像大多數修仙題材的命題,以反抗天命來完成英雄主角的成長,既是對“原罪”論的反抗,也是對原生家庭的某種揚棄。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這裡面的李靖夫婦除了工作忙點,還真算得上是好父母了

不過,只要合情合理、流暢通順,任何能自圓其說、邏輯自洽的改編都是可行的。在這一點上,本片的改編也是如此。

但對於部分觀眾而言,肯定是有所遺憾的,這裡面也包括我。

因為天命相對於父權來講,過於宏大和抽象,雖然看似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卻削弱了批判的力度和狠勁。

“天命”這個概念能包括的太多了,可能是你的出身、階級甚至身體狀態,但唯獨缺少了對體制的反抗。

實際上,家庭內的權力關係,其實就是整個體制權力關係的縮影,而通行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等道德倫理,也會為之服務。這種關係是直接作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無處可逃。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探討個體與大環境的對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難解困境,這裡就不多說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1984》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吧

不過將反叛對象從“父權”改為“天命”,倒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本身缺乏反叛性。

我們能看到影片有意將這種控訴,轉移到了敖丙所代表的龍族身上。而在以前的相關作品裡,敖丙則是被哪吒打死並抽筋的反派“東海龍宮三太子”,這點我後面會說。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哪吒,似乎更能貼近當下的年輕人,“我的命運由自己決定”的確熱血、的確勵志,但也的確喪失了某種更深刻的悲劇性。


3.改編不是瞎編,要走人民路線


雖然文體兩開花難度頗高,但對經典不能亂編瞎編卻是在理。

這並不是說編者必須按著固定的模式去創作,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據,在大文化傳統與具體歷史語境中去尋找靈感。

近些年國產動畫電影有興起的跡象,就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再創作。

就說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白蛇傳傳說,改編得就不錯,故事有新意,人物飽滿,情節緊湊。

我挺喜歡其中一處的設置,就是白蛇的法術是用“冰”來表現的。我們知道蛇類近水,白娘子為千年蛇精,能馭水控水。而冰亦為水凝結,但在視覺上更接近白色,也更有立體感,在動畫的打鬥戲中也更能做出文章。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白蛇:緣起》

同理,《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為龍,也是一襲白衣,其法術也是水系,在準備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也沒有采用直接水淹的方式,而是將水結成碩大冰塊,與哪吒的法術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峙場面。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讓水在空中結成大冰坨,也許在敖丙看來這樣毀了陳塘關會比較省時省力

再來說說敖丙和龍族。在中國龍的系統中,水中之龍向來是大宗,傳說故事和民間信仰里人們對掌管旱澇的龍王也是又敬又怕。

洪水神話普遍流傳於世界各地,西方的諾亞方舟和我們的大禹治水都塑造出了經典的文化(民族)英雄形象。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對洪水神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本書


而在現在這部電影中,也是是突出了哪吒的“治水”。

影片進行到哪吒託舉敖丙製造的大冰塊時,一瞬間長出了六隻胳膊。雖然現在哪吒到底是六臂還是八臂還有爭論,但其神通似乎天生就能與龍族對抗。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比如在老北京的傳說裡,北京城地下有孽龍作祟,故井水苦澀,還總是旱澇不斷。劉伯溫得算天機,依哪吒身形進行城市規劃,由此北京城才風調雨順起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找了一副比較清晰的圖片,北京城的哪吒是八臂哪吒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植於對本土文化的理解之上的,雖然有人說敘事上更好萊塢化,但故事的裡子卻十分鮮活。

敖丙和龍族的處理也算是一大亮點。

從教育意義來說,這種“全家的希望”式的魔鬼化訓練並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反而會讓他難以自立;

從階級立場和權力關係來說,將龍族設定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使他們的“反”和“壞”更有理有據,人物之間不再只是單純的二元對立,而更有戲劇張力,哪吒和敖丙二人亦敵亦友,也成為太極陰陽互克又共生的兩面。

不得不說,這種悲情男二的角色也甚是討巧,他和哪吒儼然又成了互聯網上新近爆紅的CP了。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充滿“愛”的同人圖(By @阿叉給來十份雞腿)

我們小時候就流行一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運用到具體問題上往往總是想法不夠、經驗不足。

就比如對經典的改編,不是堆疊所謂的服化道就是“復古”、“傳統”,也不是一股腦地啟用網絡流行詞就是創新。

能讓人信服、讓人感動的改編一定是具有人文關懷的,是要無限趨近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當然也要能滿足大眾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和嚮往。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他們雖然都是神仙,但也都曾陷入低谷,被人誤解,而他們的英雄之路也往往都是從“做一個人”開始的,正視自身的問題,直面內心的情感,找到在此世間“存在”的意義。

狂了900多年的哪吒,依然是我們眼裡最叛逆的煙火

即使是孫大聖也有煩惱和憂懼,正因為有七情六慾才愈發可愛

最後多說一點,我在臺灣的時候有一次機緣巧合走到一間小廟,不成想裡面供奉的主神就是哪吒,而廟主也是乩童(類似西方宗教所稱的“靈媒”),平日為人們祝禱占卜迎請“下界”的就也是哪吒。

她對我說:“太子爺(哪吒)很了不起,連他老爸都管不了他。但是他不壞,沒有做惡人,反而做了不少好事,是個有性格的神,這樣的神都比較“真”願意管老百姓的事。”

時至今日,我想這大概也是在說哪吒的魅力絕不僅在於其高超的本領,通天的神性,而是其身上亦如我們普通人一樣,有明顯的缺點,也有不堪的過往,更有某種不能言說的苦楚和不能被規訓的執拗。

九百多年前,蘇轍寫了一首《哪吒》,在詩中稱其為“狂子”: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我覺得這詩寫得相當幽默,畢竟這個“狂”字,無論在仙界還是人間,都挺難得。


參考文獻:

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

杜萌若:《封神演義》哪吒蓮花化身故事考源;

林美容、劉家宏:《太子爺與囡仔公——臺灣囡仔神之研究》

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北京建城的傳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