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更大的顛覆當然還在哪吒和敖丙這兩個角色身上。哪吒與敖丙,看上去與傳統故事裡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對調,哪吒成了傷人的魔頭,敖丙反倒成了救人的正派。

但這兩個角色真正的關係,卻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就像片中的設定一樣,魔珠與靈珠,本來就是混元珠的一體兩面。

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相同的一早就被寫好了的命運。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更大的顛覆當然還在哪吒和敖丙這兩個角色身上。哪吒與敖丙,看上去與傳統故事裡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對調,哪吒成了傷人的魔頭,敖丙反倒成了救人的正派。

但這兩個角色真正的關係,卻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就像片中的設定一樣,魔珠與靈珠,本來就是混元珠的一體兩面。

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相同的一早就被寫好了的命運。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的反抗,不再是哪吒一個人的反抗,而是哪吒和敖丙共同的反抗。說到底,這也是每一個出身不好的普通人的反抗。

在這個無數普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的時代,這層反抗精神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心聲。

這種出身命定論,加上片中所說的那種“大山般的成見”,構成了另一套龐大且強大的權力系統。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更大的顛覆當然還在哪吒和敖丙這兩個角色身上。哪吒與敖丙,看上去與傳統故事裡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對調,哪吒成了傷人的魔頭,敖丙反倒成了救人的正派。

但這兩個角色真正的關係,卻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就像片中的設定一樣,魔珠與靈珠,本來就是混元珠的一體兩面。

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相同的一早就被寫好了的命運。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的反抗,不再是哪吒一個人的反抗,而是哪吒和敖丙共同的反抗。說到底,這也是每一個出身不好的普通人的反抗。

在這個無數普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的時代,這層反抗精神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心聲。

這種出身命定論,加上片中所說的那種“大山般的成見”,構成了另一套龐大且強大的權力系統。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個系統的目的,是讓人認清現實、安於接受命運的安排,不要妄圖跨越階級的鴻溝,也不要妄想通過努力去實現什麼理想。不如像片中前半部分的哪吒那樣,安心接受自己短短三年的壽命,然後在這三年裡盡情玩樂。

這種看似務實的自我消解,的確廣泛存在於如今的社會當中。

所以,哪吒和敖丙的反抗才會看得人熱血沸騰。他們的反抗,超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善惡正邪之分,而是在對抗一種更普遍、不因個體差異而區分的強大觀念。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更大的顛覆當然還在哪吒和敖丙這兩個角色身上。哪吒與敖丙,看上去與傳統故事裡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對調,哪吒成了傷人的魔頭,敖丙反倒成了救人的正派。

但這兩個角色真正的關係,卻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就像片中的設定一樣,魔珠與靈珠,本來就是混元珠的一體兩面。

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相同的一早就被寫好了的命運。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的反抗,不再是哪吒一個人的反抗,而是哪吒和敖丙共同的反抗。說到底,這也是每一個出身不好的普通人的反抗。

在這個無數普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的時代,這層反抗精神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心聲。

這種出身命定論,加上片中所說的那種“大山般的成見”,構成了另一套龐大且強大的權力系統。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個系統的目的,是讓人認清現實、安於接受命運的安排,不要妄圖跨越階級的鴻溝,也不要妄想通過努力去實現什麼理想。不如像片中前半部分的哪吒那樣,安心接受自己短短三年的壽命,然後在這三年裡盡情玩樂。

這種看似務實的自我消解,的確廣泛存在於如今的社會當中。

所以,哪吒和敖丙的反抗才會看得人熱血沸騰。他們的反抗,超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善惡正邪之分,而是在對抗一種更普遍、不因個體差異而區分的強大觀念。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層反抗精神,無疑更契合我們身處的這個更強調個性,更主張個人理想與自我實現的時代。它警醒和勉勵我們,不必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更不應以出身為藉口自我麻醉與沉淪。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一開始就坦然接受失敗。而重要的永遠是選擇,無論面臨怎樣的境況,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和餘地。

對於自己的生活和未來,你應當做出自己的選擇。


"

上映短短四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就以天火燎原之勢,成了這個黯淡暑期檔的救市黑馬。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人們不僅是看到了一部製作精良的票房爆款,更是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新的希望。

近幾天關於《哪吒》的各種文章已經鋪天蓋地,影片的顛覆性人設、熱血的主題、自成一格的美術風格乃至以後將要打造的一整個“封神宇宙”,都已經被討論過很多。以上很多方面都能直觀地被大家看在眼裡,也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今天想著重聊一聊的,是《哪吒》這個故事裡所承載的“反抗”的主題,以及這個主題與早已成為國產動畫經典的《哪吒鬧海》的傳承和區別。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討論今天的《哪吒》時,我們很難忽視1979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的存在。作為國產動畫早期的傑出代表,《哪吒鬧海》的地位與萬籟鳴的《大鬧天宮》相當,在當年的國內,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另類存在。

79版《哪吒鬧海》,取的是民間早已流傳甚廣的《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片段,在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極其鮮明的反抗主題。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哪吒,以一種極其悲壯的姿態,反抗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

而父權,正是統治的根基,本質上,它就是威權。

在這個經典故事裡,哪吒是一個沒有受到世俗觀念汙染的新生兒,他殺死了吃人的三太子敖丙,並且戲耍了龍王,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為百姓伸張正義。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的龍王,只能選擇向玉帝所代表的權力求助。權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天庭直壓到陳塘關的李靖身上來。

孤身一人的哪吒自然無力抵抗如此龐大、又如此深入人心的權力系統。作為權力系統當中一員的李靖,只能大義滅親,而哪吒只能選擇自刎,用性命做最後的反抗。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自刎的這一幕,在任何時候看,都會讓熱淚盈眶。因為他所反對的這個巨大的權力系統,代表的是一種壓抑和扭曲了的價值觀。

這套價值觀不再明辨是非與善惡,而是講究所謂的“顧大局”和“識大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對錯、只管得失,不講正義、只談利益。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套權力系統的目的,就是把一切個性都絞殺斬斷,融入整個系統裡。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裡,重生的哪吒,就開始接受這個系統的馴化。他最後的封神,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也成了這個權力系統當中的一員。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學裡無法逾越的一道觀念屏障。

如今《哪吒》所講述的故事,反抗的早已不是父權,而是命運。

片中的李靖,不再是那個大義滅親的父親,而是試圖自己為子抵命的父親。這個更加人性化的角色,是對《封神演義》裡傳統故事的一個顛覆,也是電影的觀念隨著時代而進步的一個寫照。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更大的顛覆當然還在哪吒和敖丙這兩個角色身上。哪吒與敖丙,看上去與傳統故事裡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對調,哪吒成了傷人的魔頭,敖丙反倒成了救人的正派。

但這兩個角色真正的關係,卻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就像片中的設定一樣,魔珠與靈珠,本來就是混元珠的一體兩面。

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對方,而是相同的一早就被寫好了的命運。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哪吒》的反抗,不再是哪吒一個人的反抗,而是哪吒和敖丙共同的反抗。說到底,這也是每一個出身不好的普通人的反抗。

在這個無數普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的時代,這層反抗精神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心聲。

這種出身命定論,加上片中所說的那種“大山般的成見”,構成了另一套龐大且強大的權力系統。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個系統的目的,是讓人認清現實、安於接受命運的安排,不要妄圖跨越階級的鴻溝,也不要妄想通過努力去實現什麼理想。不如像片中前半部分的哪吒那樣,安心接受自己短短三年的壽命,然後在這三年裡盡情玩樂。

這種看似務實的自我消解,的確廣泛存在於如今的社會當中。

所以,哪吒和敖丙的反抗才會看得人熱血沸騰。他們的反抗,超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善惡正邪之分,而是在對抗一種更普遍、不因個體差異而區分的強大觀念。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這層反抗精神,無疑更契合我們身處的這個更強調個性,更主張個人理想與自我實現的時代。它警醒和勉勵我們,不必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更不應以出身為藉口自我麻醉與沉淪。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一開始就坦然接受失敗。而重要的永遠是選擇,無論面臨怎樣的境況,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和餘地。

對於自己的生活和未來,你應當做出自己的選擇。


前後40年,哪吒有何不同?



前後相隔40年的《哪吒鬧海》與《哪吒》,反映的是不同時代的國產動畫製作水準,更是不同時代的觀念與價值取向。

《哪吒》的主題更契合當代,而《哪吒鬧海》的主題在我們的文化背景裡永遠也不會過時。

比較兩者也不是想要分出一個高下,而是想傳遞一個和《哪吒》殊途同歸的意思——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是不要把它變成一種偏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