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事實上,一如曾經被奉為大媽們的最愛的家庭劇,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年輕人一輪輪熱火朝天的討論一樣,區別以往的固化認知,從2015年被稱為“國漫里程碑”的《大聖歸來》開始,20-39歲的成年觀眾正在成為國產動畫的的主要觀影群體。

但尷尬的是,《大聖歸來》所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市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仍舊是進口動畫和低幼動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曾表明:動畫電影在中國長期被視為兒童專屬品,這種意識也引導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傾向,其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動畫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觀眾群體低齡化。

縱觀2015年至2018年間票房TOP3的動畫,在動畫電影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其中低幼向動畫佔比卻高達7部。而在這其中,《熊出沒》系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廣為人知的動畫系列。尤其是《熊出沒》系列,作為在電視上同樣有動畫劇集持續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動畫電影,更是年年上榜,成為少年兒童的必觀影榜單。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事實上,一如曾經被奉為大媽們的最愛的家庭劇,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年輕人一輪輪熱火朝天的討論一樣,區別以往的固化認知,從2015年被稱為“國漫里程碑”的《大聖歸來》開始,20-39歲的成年觀眾正在成為國產動畫的的主要觀影群體。

但尷尬的是,《大聖歸來》所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市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仍舊是進口動畫和低幼動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曾表明:動畫電影在中國長期被視為兒童專屬品,這種意識也引導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傾向,其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動畫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觀眾群體低齡化。

縱觀2015年至2018年間票房TOP3的動畫,在動畫電影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其中低幼向動畫佔比卻高達7部。而在這其中,《熊出沒》系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廣為人知的動畫系列。尤其是《熊出沒》系列,作為在電視上同樣有動畫劇集持續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動畫電影,更是年年上榜,成為少年兒童的必觀影榜單。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這一套路也致使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走向低齡化、系列化的道路。

然而從內容生產和受眾定位角度來看,動畫與低幼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9.56億的票房登頂國產動畫電影,震醒了此前囚於一隅的動畫電影市場。而後《大護法》、《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其在口碑上的一騎絕塵,或許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大眾這種信心:兒童向電影呈現平穩且略有增長髮展態勢,但“成人向”類型的動畫電影或許才是決定票房體量和調動大眾審美的關鍵。

成人向動漫的吸粉套路


但在“成人向動畫”這張餐桌上,現在它無疑仍處在一個開胃小菜的階段,還遠遠稱不上大餐。

當然近年來,也不乏口碑不錯的成人向作品,《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等都獲得了觀眾和業界一定的認可。但就像漫畫家白茶的評價一般,“國產動畫就像做仰臥起坐”,儘管從2015年起,大眾不止一次吶喊著“國漫崛起”,但由於內容、題材及圈層侷限等原因,幾乎都沒有收穫良好的票房表現,顯然屬於這條路的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事實上,一如曾經被奉為大媽們的最愛的家庭劇,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年輕人一輪輪熱火朝天的討論一樣,區別以往的固化認知,從2015年被稱為“國漫里程碑”的《大聖歸來》開始,20-39歲的成年觀眾正在成為國產動畫的的主要觀影群體。

但尷尬的是,《大聖歸來》所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市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仍舊是進口動畫和低幼動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曾表明:動畫電影在中國長期被視為兒童專屬品,這種意識也引導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傾向,其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動畫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觀眾群體低齡化。

縱觀2015年至2018年間票房TOP3的動畫,在動畫電影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其中低幼向動畫佔比卻高達7部。而在這其中,《熊出沒》系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廣為人知的動畫系列。尤其是《熊出沒》系列,作為在電視上同樣有動畫劇集持續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動畫電影,更是年年上榜,成為少年兒童的必觀影榜單。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這一套路也致使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走向低齡化、系列化的道路。

然而從內容生產和受眾定位角度來看,動畫與低幼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9.56億的票房登頂國產動畫電影,震醒了此前囚於一隅的動畫電影市場。而後《大護法》、《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其在口碑上的一騎絕塵,或許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大眾這種信心:兒童向電影呈現平穩且略有增長髮展態勢,但“成人向”類型的動畫電影或許才是決定票房體量和調動大眾審美的關鍵。

成人向動漫的吸粉套路


但在“成人向動畫”這張餐桌上,現在它無疑仍處在一個開胃小菜的階段,還遠遠稱不上大餐。

當然近年來,也不乏口碑不錯的成人向作品,《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等都獲得了觀眾和業界一定的認可。但就像漫畫家白茶的評價一般,“國產動畫就像做仰臥起坐”,儘管從2015年起,大眾不止一次吶喊著“國漫崛起”,但由於內容、題材及圈層侷限等原因,幾乎都沒有收穫良好的票房表現,顯然屬於這條路的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除了產業化程度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外,對於原創能力同樣也是值得審思的問題。

動畫電影導演鍾智行曾表示,“國產動畫片的內容弱勢來自創作人的思維桎梏。與日本、歐美動畫創作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更偏重寫實,難以激發高年齡段人群的觀影熱情”。

縱觀更加成熟以及文化形式也更加相似的日本動漫,從宮崎駿系列、新海誠系列,甚至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日本主流動漫的創作方式在於超脫地域文化的邊界,給予更高的精神層次上的感動。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事實上,一如曾經被奉為大媽們的最愛的家庭劇,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年輕人一輪輪熱火朝天的討論一樣,區別以往的固化認知,從2015年被稱為“國漫里程碑”的《大聖歸來》開始,20-39歲的成年觀眾正在成為國產動畫的的主要觀影群體。

但尷尬的是,《大聖歸來》所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市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仍舊是進口動畫和低幼動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曾表明:動畫電影在中國長期被視為兒童專屬品,這種意識也引導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傾向,其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動畫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觀眾群體低齡化。

縱觀2015年至2018年間票房TOP3的動畫,在動畫電影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其中低幼向動畫佔比卻高達7部。而在這其中,《熊出沒》系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廣為人知的動畫系列。尤其是《熊出沒》系列,作為在電視上同樣有動畫劇集持續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動畫電影,更是年年上榜,成為少年兒童的必觀影榜單。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這一套路也致使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走向低齡化、系列化的道路。

然而從內容生產和受眾定位角度來看,動畫與低幼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9.56億的票房登頂國產動畫電影,震醒了此前囚於一隅的動畫電影市場。而後《大護法》、《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其在口碑上的一騎絕塵,或許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大眾這種信心:兒童向電影呈現平穩且略有增長髮展態勢,但“成人向”類型的動畫電影或許才是決定票房體量和調動大眾審美的關鍵。

成人向動漫的吸粉套路


但在“成人向動畫”這張餐桌上,現在它無疑仍處在一個開胃小菜的階段,還遠遠稱不上大餐。

當然近年來,也不乏口碑不錯的成人向作品,《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等都獲得了觀眾和業界一定的認可。但就像漫畫家白茶的評價一般,“國產動畫就像做仰臥起坐”,儘管從2015年起,大眾不止一次吶喊著“國漫崛起”,但由於內容、題材及圈層侷限等原因,幾乎都沒有收穫良好的票房表現,顯然屬於這條路的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除了產業化程度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外,對於原創能力同樣也是值得審思的問題。

動畫電影導演鍾智行曾表示,“國產動畫片的內容弱勢來自創作人的思維桎梏。與日本、歐美動畫創作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更偏重寫實,難以激發高年齡段人群的觀影熱情”。

縱觀更加成熟以及文化形式也更加相似的日本動漫,從宮崎駿系列、新海誠系列,甚至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日本主流動漫的創作方式在於超脫地域文化的邊界,給予更高的精神層次上的感動。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成人動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場所,承載了時代情緒和社會思潮。其最打動人的地方,無疑是對於現實的反思與鏡像表達。極致的溫柔、殘忍、美好、邪惡,捕捉的人性的光輝,看得到真善美,也感受得到反童話後的人間真相。

當然,對於如今的國產動畫而言,於這一標準顯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從另一層面來說,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累計,《哪吒之魔童降世》又提供了國產動畫電影成人化的另一種突圍方式。


"

​上映第五天,《大聖歸來》維持四年的國產動畫最高票房被《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

這部從點映開始便在暑假檔口碑作中一騎絕塵的“國漫之光”,不僅僅在一次次刷新著大眾對於國漫票房的信心,更打破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來所保持的口碑記錄:8.7分的豆瓣評分,僅位於1990年《哪吒鬧海》之下。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對於“國漫崛起”的期待是一方面,但除卻一個大寫加粗的情懷之作之外,深究其本身,帶著四處可見的機鋒,從魔丸與靈珠的創新,到哪吒“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反抗,突破著印象中《哪吒傳奇》的低幼感觀同樣也是俘獲成年觀眾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囚於“動畫是給兒童看的”的思想,國漫都難以逃脫內容取材刻板,劇作設置薄弱,娛樂互動性較差的需求端的定位侷限。

如今,伴隨著市場的不斷嘗試,依託“成人向動畫”這一形式,將原本存在的經典敘事,抽離、保留、放大、創作,共同雕琢著觀感與感官的非常規體驗,深戳不少成人觀眾內心的敏感帶,似乎也正在成為國漫的全新創作方式。

破壞性創新


天地靈氣孕育的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提煉成了靈珠和魔丸,在陰差陽錯之下原本因作為靈珠出生的哪吒,卻化身為混世魔王。

而因為體內的魔丸,哪吒成為村民既畏懼又不喜的對象,大家一邊躲著他,一邊又想除掉他,村裡的幾個小孩子甚至還成立了以除掉哪吒為目的的“伏魔幫”。

天生的反骨與後生的戾氣,讓哪吒被賦予了頂著煙燻妝,手插大褲衩,愛念打油詩的不良兒童的全新的形象。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作為中國“廟堂江湖,街知巷聞”的少年英雄形象,哪吒向來自帶光環,“扎兩個沖天鬏,光著倆小腳丫,踩的是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的經典形象,更是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從這點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於哪吒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破壞性的,無論是外形性格、家庭背景,還是故事的主旨,都與傳統背道而馳。

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對“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經典內核的剝離,而是從哪吒本人的命運切入,變成了他對於世俗不公的反叛。

在“天生成魔”的宿命之下,哪吒被視為是邪惡力量的化身。人的成見變成了一座大山,成為哪吒的戾氣來源。幡然悔悟的經典套路,搭配著偏見在被拯救之後消除,終得和解與認同之後的景象,雖仍是傳統意義中的“大團圓”,但當熒屏中的哪吒大喊出“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種心理上的接近性,輕而易舉地讓觀眾思考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存在的價值。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從這一層面來看,電影用價值宣導“天生成魔”的宿命翻盤,讓哪吒這一耳熟能詳的經典傳說,突破著低齡化的受眾圈層,並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觸碰到了國漫一直以來捉襟見肘的一個維度。

被撬動的成年觀眾


更加深刻的主題探討,讓《哪吒》更像是一部成人向的動漫,拍給已經長大的觀眾。

體現在年齡圈層的上,則是分化明顯的受眾佔比。觀察《哪吒》的受眾群體,其中20-29歲的受眾佔比65%,19歲以下的少兒觀眾佔比18.6%,而30-39歲的觀眾則位列第三,佔比約為11.6%。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事實上,一如曾經被奉為大媽們的最愛的家庭劇,卻在社交平臺上掀起年輕人一輪輪熱火朝天的討論一樣,區別以往的固化認知,從2015年被稱為“國漫里程碑”的《大聖歸來》開始,20-39歲的成年觀眾正在成為國產動畫的的主要觀影群體。

但尷尬的是,《大聖歸來》所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市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影仍舊是進口動畫和低幼動畫。

中國電影家協會祕書長饒曙光曾表明:動畫電影在中國長期被視為兒童專屬品,這種意識也引導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傾向,其負面效應突出表現為動畫作品的“低幼化”及由此引致的觀眾群體低齡化。

縱觀2015年至2018年間票房TOP3的動畫,在動畫電影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其中低幼向動畫佔比卻高達7部。而在這其中,《熊出沒》系列、《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都是此前廣為人知的動畫系列。尤其是《熊出沒》系列,作為在電視上同樣有動畫劇集持續播出的作品,其系列動畫電影,更是年年上榜,成為少年兒童的必觀影榜單。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這一套路也致使越來越多的動畫電影走向低齡化、系列化的道路。

然而從內容生產和受眾定位角度來看,動畫與低幼之間並不能劃等號。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9.56億的票房登頂國產動畫電影,震醒了此前囚於一隅的動畫電影市場。而後《大護法》、《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其在口碑上的一騎絕塵,或許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大眾這種信心:兒童向電影呈現平穩且略有增長髮展態勢,但“成人向”類型的動畫電影或許才是決定票房體量和調動大眾審美的關鍵。

成人向動漫的吸粉套路


但在“成人向動畫”這張餐桌上,現在它無疑仍處在一個開胃小菜的階段,還遠遠稱不上大餐。

當然近年來,也不乏口碑不錯的成人向作品,《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等都獲得了觀眾和業界一定的認可。但就像漫畫家白茶的評價一般,“國產動畫就像做仰臥起坐”,儘管從2015年起,大眾不止一次吶喊著“國漫崛起”,但由於內容、題材及圈層侷限等原因,幾乎都沒有收穫良好的票房表現,顯然屬於這條路的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除了產業化程度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之外,對於原創能力同樣也是值得審思的問題。

動畫電影導演鍾智行曾表示,“國產動畫片的內容弱勢來自創作人的思維桎梏。與日本、歐美動畫創作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相比,國產動畫電影的創作更偏重寫實,難以激發高年齡段人群的觀影熱情”。

縱觀更加成熟以及文化形式也更加相似的日本動漫,從宮崎駿系列、新海誠系列,甚至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日本主流動漫的創作方式在於超脫地域文化的邊界,給予更高的精神層次上的感動。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成人動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場所,承載了時代情緒和社會思潮。其最打動人的地方,無疑是對於現實的反思與鏡像表達。極致的溫柔、殘忍、美好、邪惡,捕捉的人性的光輝,看得到真善美,也感受得到反童話後的人間真相。

當然,對於如今的國產動畫而言,於這一標準顯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從另一層面來說,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累計,《哪吒之魔童降世》又提供了國產動畫電影成人化的另一種突圍方式。


刷出共鳴與感動,《哪吒》火爆背後成人向動畫的敘事再造


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之中,將現實觀念與傳統特色融會貫通,迴歸了應有的思考功能,也強調了是豐富的情感與生命意識的承載。

而在大眾對於“封神宇宙”的呼喚中,對於經典的剝離與重塑,或許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也將會會成為國漫改編的一大浪潮。

儘管不能就此斷言國漫找準了自我風格的建立,但就像影片中的大聖和哪吒一樣,在原著基礎上的錘鍊和打磨,正在奔向的期盼已久的夢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