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2003年,國產動畫片連續劇《哪吒傳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國內多個獎項,雖然這部動漫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哪吒“勵志”的形象對青少年影響較大。另外,隨著哪吒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旅遊業也發揮著價值,例如,四川宜賓被譽為“哪吒故鄉”,這裡不僅有陳塘關、金光洞等地,還建了一座哪吒行宮,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價值。

然而,哪吒的歷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從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三、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哪”是驅邪消災的意思,“吒”是盤古開天地時的第一聲聲響,是宇宙起始的聲音,象徵不可阻擋的意思。哪吒在民間文學、佛教、道教都有獨特的地位,在民間,哪吒是正義的化身,被稱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稱為佛教護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稱為是蓮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歷史形象可分為:發源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發源期

唐朝漢譯佛經,是哪吒神話的源頭。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譯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隨著佛經進入中國後,“那吒”逐漸更名為哪吒。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2003年,國產動畫片連續劇《哪吒傳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國內多個獎項,雖然這部動漫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哪吒“勵志”的形象對青少年影響較大。另外,隨著哪吒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旅遊業也發揮著價值,例如,四川宜賓被譽為“哪吒故鄉”,這裡不僅有陳塘關、金光洞等地,還建了一座哪吒行宮,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價值。

然而,哪吒的歷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從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三、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哪”是驅邪消災的意思,“吒”是盤古開天地時的第一聲聲響,是宇宙起始的聲音,象徵不可阻擋的意思。哪吒在民間文學、佛教、道教都有獨特的地位,在民間,哪吒是正義的化身,被稱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稱為佛教護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稱為是蓮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歷史形象可分為:發源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發源期

唐朝漢譯佛經,是哪吒神話的源頭。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譯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隨著佛經進入中國後,“那吒”逐漸更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唐朝時期,大唐和天竺在佛學方面頻繁交流,長安的大興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譯了《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等經書,此經書中曰:

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太子。”

經書中關於哪吒和毗沙門的關係和介紹,被流傳出來,被大家廣為熟知。到了唐朝晚期,西明寺有傳哪吒“顯聖”的故事,把哪吒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高潮。據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

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宣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

唐朝時期,因為統治者大多信佛,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又因為晚唐時期受戰亂影響,百姓生活疾苦,哪吒在佛寺“顯聖”的故事一經傳開,大家紛紛信奉哪吒,因此哪吒之名在佛教以外的尋常百姓家中,得到認識。

可見,在唐朝時期,哪吒來源、身世和職責都已經初見端倪,這個時期,被稱為哪吒形象的發源期。

  • 2.宋元朝的哪吒形象——成長期

如果說唐朝時期,哪吒的名字、職位和身世來源都已經成型,但哪吒的很多故事在唐朝還不夠豐富。例如,宋朝的《五燈會元》曾記載:

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這是最早出現哪吒割肉還母,析骨還父的情節。當時的意思是,哪吒作為佛教護法之一,將自己的肉身都還給了父母。後來做個故事被《封神演義》等加工,情節更加豐富。

元朝時期,雜技盛行,有一部《二郎神醉射鎖磨鏡》的雜技:

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2003年,國產動畫片連續劇《哪吒傳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國內多個獎項,雖然這部動漫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哪吒“勵志”的形象對青少年影響較大。另外,隨著哪吒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旅遊業也發揮著價值,例如,四川宜賓被譽為“哪吒故鄉”,這裡不僅有陳塘關、金光洞等地,還建了一座哪吒行宮,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價值。

然而,哪吒的歷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從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三、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哪”是驅邪消災的意思,“吒”是盤古開天地時的第一聲聲響,是宇宙起始的聲音,象徵不可阻擋的意思。哪吒在民間文學、佛教、道教都有獨特的地位,在民間,哪吒是正義的化身,被稱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稱為佛教護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稱為是蓮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歷史形象可分為:發源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發源期

唐朝漢譯佛經,是哪吒神話的源頭。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譯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隨著佛經進入中國後,“那吒”逐漸更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唐朝時期,大唐和天竺在佛學方面頻繁交流,長安的大興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譯了《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等經書,此經書中曰:

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太子。”

經書中關於哪吒和毗沙門的關係和介紹,被流傳出來,被大家廣為熟知。到了唐朝晚期,西明寺有傳哪吒“顯聖”的故事,把哪吒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高潮。據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

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宣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

唐朝時期,因為統治者大多信佛,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又因為晚唐時期受戰亂影響,百姓生活疾苦,哪吒在佛寺“顯聖”的故事一經傳開,大家紛紛信奉哪吒,因此哪吒之名在佛教以外的尋常百姓家中,得到認識。

可見,在唐朝時期,哪吒來源、身世和職責都已經初見端倪,這個時期,被稱為哪吒形象的發源期。

  • 2.宋元朝的哪吒形象——成長期

如果說唐朝時期,哪吒的名字、職位和身世來源都已經成型,但哪吒的很多故事在唐朝還不夠豐富。例如,宋朝的《五燈會元》曾記載:

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這是最早出現哪吒割肉還母,析骨還父的情節。當時的意思是,哪吒作為佛教護法之一,將自己的肉身都還給了父母。後來做個故事被《封神演義》等加工,情節更加豐富。

元朝時期,雜技盛行,有一部《二郎神醉射鎖磨鏡》的雜技:

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雜技是在舞臺上表演出來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元朝,哪吒“三頭六臂”的形象已經成型,而且,這裡還說哪吒有“六種兵器”,哪吒的形象日漸成熟和豐滿。這一時期,可看作是哪吒形象的成長期。

  • 3.明朝的哪吒形象——成熟期

到了明朝,哪吒的形象迅速發展,關於哪吒的著作也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三教搜神大全》成熟,其中第七卷記載: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

這本書將哪吒的身世敘述的比較完整,融合了許多中國的元素,哪吒已經不僅僅是佛教護法,而是中國神話的一部分。對後來的《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2003年,國產動畫片連續劇《哪吒傳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國內多個獎項,雖然這部動漫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哪吒“勵志”的形象對青少年影響較大。另外,隨著哪吒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旅遊業也發揮著價值,例如,四川宜賓被譽為“哪吒故鄉”,這裡不僅有陳塘關、金光洞等地,還建了一座哪吒行宮,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價值。

然而,哪吒的歷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從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三、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哪”是驅邪消災的意思,“吒”是盤古開天地時的第一聲聲響,是宇宙起始的聲音,象徵不可阻擋的意思。哪吒在民間文學、佛教、道教都有獨特的地位,在民間,哪吒是正義的化身,被稱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稱為佛教護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稱為是蓮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歷史形象可分為:發源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發源期

唐朝漢譯佛經,是哪吒神話的源頭。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譯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隨著佛經進入中國後,“那吒”逐漸更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唐朝時期,大唐和天竺在佛學方面頻繁交流,長安的大興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譯了《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等經書,此經書中曰:

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太子。”

經書中關於哪吒和毗沙門的關係和介紹,被流傳出來,被大家廣為熟知。到了唐朝晚期,西明寺有傳哪吒“顯聖”的故事,把哪吒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高潮。據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

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宣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

唐朝時期,因為統治者大多信佛,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又因為晚唐時期受戰亂影響,百姓生活疾苦,哪吒在佛寺“顯聖”的故事一經傳開,大家紛紛信奉哪吒,因此哪吒之名在佛教以外的尋常百姓家中,得到認識。

可見,在唐朝時期,哪吒來源、身世和職責都已經初見端倪,這個時期,被稱為哪吒形象的發源期。

  • 2.宋元朝的哪吒形象——成長期

如果說唐朝時期,哪吒的名字、職位和身世來源都已經成型,但哪吒的很多故事在唐朝還不夠豐富。例如,宋朝的《五燈會元》曾記載:

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這是最早出現哪吒割肉還母,析骨還父的情節。當時的意思是,哪吒作為佛教護法之一,將自己的肉身都還給了父母。後來做個故事被《封神演義》等加工,情節更加豐富。

元朝時期,雜技盛行,有一部《二郎神醉射鎖磨鏡》的雜技:

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雜技是在舞臺上表演出來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元朝,哪吒“三頭六臂”的形象已經成型,而且,這裡還說哪吒有“六種兵器”,哪吒的形象日漸成熟和豐滿。這一時期,可看作是哪吒形象的成長期。

  • 3.明朝的哪吒形象——成熟期

到了明朝,哪吒的形象迅速發展,關於哪吒的著作也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三教搜神大全》成熟,其中第七卷記載: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

這本書將哪吒的身世敘述的比較完整,融合了許多中國的元素,哪吒已經不僅僅是佛教護法,而是中國神話的一部分。對後來的《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吳承恩的《西遊記》成熟,其中第五十回寫到了哪吒,並且說哪吒有“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的本領。隆慶、萬曆年間,《封神演義》成書,哪吒是封神諸將中比較重要的人物,只是《封神演義》也添加了許多情節,例如說哪吒是道教靈珠子轉世等,特別提到哪吒是蓮花化身,沒有肉體,很多法器對他無解,因此哪吒在武王伐紂中立下赫赫戰功。

所以說,到了明朝,哪吒已經從佛教文化中,跳轉到民間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哪吒的故事全部成型,性格特點也十分豐富。此時的哪吒,給人一種聰慧、神勇、正義的“正能量”形象。

四、哪吒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和啟示

哪吒文化起始於唐朝,在宋元明時期逐漸發展,逐漸成熟。到了今天,哪吒的傳統形象已經固定,對我們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文化方面,哪吒文化通過漫長的發展,對中國文學,特別是明清志怪、神話小說有一定的影響,對中國傳統的神話體系影響很大。哪吒文化早已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在宗教方面,哪吒文化在傳入中國之後,和中國的社會元素相融合,早已脫離了傳統佛教中的哪吒形象,哪吒在中國佛教、道教文化體系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長期以來,哪吒文化和中國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動。

第三,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哪吒形象對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哪吒的故事通過文學作品、動漫、漫畫、電影、電視劇等方式呈現在青少年眼前,他聰慧、神勇、正義的“正能量”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

一、前言

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好評如潮,票房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今年暑期檔的一匹黑馬。電影中,哪吒從出生就註定是“魔”,但卻要逆天而行,和命運抗爭,最終拯救了陳塘關,十分感人。此電影也掀起了觀眾對中國神話故事,尤其是對“哪吒”形象的思考。本文從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來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二、哪吒的傳統形象

哪吒的神話形象誕生較早,早在唐朝時期,哪吒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但人們熟悉哪吒,特別是民間文學中的哪吒形象,大部分來自於兩部明朝的小說,分別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按照創作年代來說,《西遊記》創作於明朝嘉靖年間,而《封神演義》創作於明朝萬曆年間,前者較早。實際上,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部《三教搜神大全》,裡面有哪吒的相關介紹。

《封神演義》沿用《三教搜神大全》的說法,說哪吒是禪教靈珠子轉世,他的父親是陳塘關總兵李靖,哪吒有兩個兄長,分別是金吒和木吒。哪吒的母親殷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才生產,可李靖一看,夫人生了個肉球,一怒之下將肉球用劍劈開。肉球裡出現一個男嬰,帶著金鐲、肚子上海纏著紅綾。後來太乙真人上門收徒,取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哪吒七歲的時候,到東海洗澡,用混天綾攪動東海,龍宮震動,最後哪吒和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打了起來,敖丙戰敗,被哪吒抽筋。哪吒闖下大禍,被逼償命,哪吒不願連累父母,割肉還母,析骨還父,被迫自盡。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收回哪吒的“魂魄”,用蓮花和荷葉給哪吒做了個肉身,哪吒得以“復活”。後來哪吒輔佐姬發,推翻商朝,最後使命完成,成為神仙。其實,《西遊記》中對哪吒的描述,和《封神演義》基本相似,只是最後救哪吒的並不是太乙真人,而是變成了佛祖。可能因為《西遊記》主要寫“佛”,所以用佛祖來收場,比較和諧。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民間的哪吒形象,基本上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哪吒鬧海》動畫片橫空出世,一度風靡國內外,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這部動畫片代表著國產動漫的高光時刻,因此影響力巨大。哪吒“英雄、正義”的形象,激勵了很多人。也就是在此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走出國門,在日本動漫、東南亞的一些電視劇中,屢屢出現“哪吒”這個名字。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2003年,國產動畫片連續劇《哪吒傳奇》首播,也曾一度拿下國內多個獎項,雖然這部動漫最終沒有走出國門,但哪吒“勵志”的形象對青少年影響較大。另外,隨著哪吒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旅遊業也發揮著價值,例如,四川宜賓被譽為“哪吒故鄉”,這裡不僅有陳塘關、金光洞等地,還建了一座哪吒行宮,充分利用了哪吒文化的價值。

然而,哪吒的歷史形象,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從元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突然出現的嗎?顯然不是,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三、哪吒的歷史形象變遷

“哪”是驅邪消災的意思,“吒”是盤古開天地時的第一聲聲響,是宇宙起始的聲音,象徵不可阻擋的意思。哪吒在民間文學、佛教、道教都有獨特的地位,在民間,哪吒是正義的化身,被稱為“三太子”,在佛教中,哪吒被稱為佛教護法;在道教中,哪吒被稱為是蓮花太子、哪吒天尊等。哪吒的歷史形象可分為:發源期、成長期、成熟期三個階段。

  • 1、唐朝的哪吒形象——發源期

唐朝漢譯佛經,是哪吒神話的源頭。在印度佛教中,哪吒本名為“那吒”,梵文是:NalaKūvara,音譯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隨著佛經進入中國後,“那吒”逐漸更名為哪吒。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唐朝時期,大唐和天竺在佛學方面頻繁交流,長安的大興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譯了《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真言》等經書,此經書中曰:

爾時那吒太子,手奉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曰:“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太子。”

經書中關於哪吒和毗沙門的關係和介紹,被流傳出來,被大家廣為熟知。到了唐朝晚期,西明寺有傳哪吒“顯聖”的故事,把哪吒的影響力推向了一個高潮。據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

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宣遂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

唐朝時期,因為統治者大多信佛,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又因為晚唐時期受戰亂影響,百姓生活疾苦,哪吒在佛寺“顯聖”的故事一經傳開,大家紛紛信奉哪吒,因此哪吒之名在佛教以外的尋常百姓家中,得到認識。

可見,在唐朝時期,哪吒來源、身世和職責都已經初見端倪,這個時期,被稱為哪吒形象的發源期。

  • 2.宋元朝的哪吒形象——成長期

如果說唐朝時期,哪吒的名字、職位和身世來源都已經成型,但哪吒的很多故事在唐朝還不夠豐富。例如,宋朝的《五燈會元》曾記載:

大同禪師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

這是最早出現哪吒割肉還母,析骨還父的情節。當時的意思是,哪吒作為佛教護法之一,將自己的肉身都還給了父母。後來做個故事被《封神演義》等加工,情節更加豐富。

元朝時期,雜技盛行,有一部《二郎神醉射鎖磨鏡》的雜技:

俺這壁哪吒出馬,三頭颭颭,六臂輝輝,三頭颭颭顯神通,六臂輝輝降妖怪……哪吒怒從心上起,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雜技是在舞臺上表演出來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元朝,哪吒“三頭六臂”的形象已經成型,而且,這裡還說哪吒有“六種兵器”,哪吒的形象日漸成熟和豐滿。這一時期,可看作是哪吒形象的成長期。

  • 3.明朝的哪吒形象——成熟期

到了明朝,哪吒的形象迅速發展,關於哪吒的著作也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三教搜神大全》成熟,其中第七卷記載: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

這本書將哪吒的身世敘述的比較完整,融合了許多中國的元素,哪吒已經不僅僅是佛教護法,而是中國神話的一部分。對後來的《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吳承恩的《西遊記》成熟,其中第五十回寫到了哪吒,並且說哪吒有“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的本領。隆慶、萬曆年間,《封神演義》成書,哪吒是封神諸將中比較重要的人物,只是《封神演義》也添加了許多情節,例如說哪吒是道教靈珠子轉世等,特別提到哪吒是蓮花化身,沒有肉體,很多法器對他無解,因此哪吒在武王伐紂中立下赫赫戰功。

所以說,到了明朝,哪吒已經從佛教文化中,跳轉到民間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哪吒的故事全部成型,性格特點也十分豐富。此時的哪吒,給人一種聰慧、神勇、正義的“正能量”形象。

四、哪吒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和啟示

哪吒文化起始於唐朝,在宋元明時期逐漸發展,逐漸成熟。到了今天,哪吒的傳統形象已經固定,對我們影響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文化方面,哪吒文化通過漫長的發展,對中國文學,特別是明清志怪、神話小說有一定的影響,對中國傳統的神話體系影響很大。哪吒文化早已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在宗教方面,哪吒文化在傳入中國之後,和中國的社會元素相融合,早已脫離了傳統佛教中的哪吒形象,哪吒在中國佛教、道教文化體系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長期以來,哪吒文化和中國的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動。

第三,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哪吒形象對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哪吒的故事通過文學作品、動漫、漫畫、電影、電視劇等方式呈現在青少年眼前,他聰慧、神勇、正義的“正能量”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談起,淺析哪吒形象的歷史變遷

​第四,在兩岸交流、文旅方面,哪吒文化也有其特有的貢獻。如今,哪吒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民俗,作為兩岸交流的特色項目,已經舉辦多屆。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促進旅遊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總結下來:哪吒雖然是佛教、道教和民間文學中的神話人物,但隨著哪吒形象的發展,哪吒已經被重新定義,哪吒的文化值得重視和尊重,哪吒的形象值得尊重和保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