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判斷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

並非所有電影都適合於用大規模的超前點映、

大規模路演這種方式來做宣傳,

這更適合於知名度低的新作品。

對某些大片來說,

點映的加成其實相對有限,

不如根據影片特質選擇更合適的節奏。

2015年春節檔影片《狼圖騰》,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比於同檔期的電影,

這部影片前期熱度其實有限,

又沒有流量明星坐鎮,

但通過點映,

不僅拿到了超過4500萬點映票房,

也為影片後來居上、

逆襲收穫近7億票房打下了口碑基礎。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判斷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

並非所有電影都適合於用大規模的超前點映、

大規模路演這種方式來做宣傳,

這更適合於知名度低的新作品。

對某些大片來說,

點映的加成其實相對有限,

不如根據影片特質選擇更合適的節奏。

2015年春節檔影片《狼圖騰》,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比於同檔期的電影,

這部影片前期熱度其實有限,

又沒有流量明星坐鎮,

但通過點映,

不僅拿到了超過4500萬點映票房,

也為影片後來居上、

逆襲收穫近7億票房打下了口碑基礎。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相反,在春節檔、國慶檔等大的檔期內,

很少有影片會選擇提前做較大規模的點映。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檔期競爭激烈,

過早釋放口碑容易造成觀眾期待值過高、

有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檔期的影片,

受關注度普遍較高,

保持一定神祕感、做做飢餓營銷,

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譬如像《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現象級影片,

如果過早開始點映,

則會帶來劇透、盜版等風險,

從而影響票房。

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點映範圍

《哪吒》的成功,

讓人看到了大規模點映的利好。

那這是否意味著,

如果片子找對了合適的人群,

便可以通過通過大規模點映來發酵熱度與口碑?

其實並非如此,

還需要根據影片類型、預算等,

來對點映規模進行判斷。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判斷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

並非所有電影都適合於用大規模的超前點映、

大規模路演這種方式來做宣傳,

這更適合於知名度低的新作品。

對某些大片來說,

點映的加成其實相對有限,

不如根據影片特質選擇更合適的節奏。

2015年春節檔影片《狼圖騰》,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比於同檔期的電影,

這部影片前期熱度其實有限,

又沒有流量明星坐鎮,

但通過點映,

不僅拿到了超過4500萬點映票房,

也為影片後來居上、

逆襲收穫近7億票房打下了口碑基礎。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相反,在春節檔、國慶檔等大的檔期內,

很少有影片會選擇提前做較大規模的點映。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檔期競爭激烈,

過早釋放口碑容易造成觀眾期待值過高、

有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檔期的影片,

受關注度普遍較高,

保持一定神祕感、做做飢餓營銷,

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譬如像《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現象級影片,

如果過早開始點映,

則會帶來劇透、盜版等風險,

從而影響票房。

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點映範圍

《哪吒》的成功,

讓人看到了大規模點映的利好。

那這是否意味著,

如果片子找對了合適的人群,

便可以通過通過大規模點映來發酵熱度與口碑?

其實並非如此,

還需要根據影片類型、預算等,

來對點映規模進行判斷。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2017年好萊塢動畫《神偷奶爸3》,

依靠著前幾部作品積累下來的人氣,

早在上映前就已經具備了不俗的認知度。

但片方並沒有選擇大規模點映,

而是隻在映前進行了300場不到的小範圍點映。

這是因為動畫類電影的受眾範圍相對較窄,

大規模點映可能會影響上座率、打擊影院信心。

而小範圍點映則保證了影片點映上座率高達80%,

進而助推影片首日排片達到41%,

最終其內地總票房突破10 億元。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判斷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

並非所有電影都適合於用大規模的超前點映、

大規模路演這種方式來做宣傳,

這更適合於知名度低的新作品。

對某些大片來說,

點映的加成其實相對有限,

不如根據影片特質選擇更合適的節奏。

2015年春節檔影片《狼圖騰》,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比於同檔期的電影,

這部影片前期熱度其實有限,

又沒有流量明星坐鎮,

但通過點映,

不僅拿到了超過4500萬點映票房,

也為影片後來居上、

逆襲收穫近7億票房打下了口碑基礎。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相反,在春節檔、國慶檔等大的檔期內,

很少有影片會選擇提前做較大規模的點映。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檔期競爭激烈,

過早釋放口碑容易造成觀眾期待值過高、

有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檔期的影片,

受關注度普遍較高,

保持一定神祕感、做做飢餓營銷,

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譬如像《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現象級影片,

如果過早開始點映,

則會帶來劇透、盜版等風險,

從而影響票房。

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點映範圍

《哪吒》的成功,

讓人看到了大規模點映的利好。

那這是否意味著,

如果片子找對了合適的人群,

便可以通過通過大規模點映來發酵熱度與口碑?

其實並非如此,

還需要根據影片類型、預算等,

來對點映規模進行判斷。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2017年好萊塢動畫《神偷奶爸3》,

依靠著前幾部作品積累下來的人氣,

早在上映前就已經具備了不俗的認知度。

但片方並沒有選擇大規模點映,

而是隻在映前進行了300場不到的小範圍點映。

這是因為動畫類電影的受眾範圍相對較窄,

大規模點映可能會影響上座率、打擊影院信心。

而小範圍點映則保證了影片點映上座率高達80%,

進而助推影片首日排片達到41%,

最終其內地總票房突破10 億元。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其實從《哪吒》的點映上,

也能看到類似的策略。

它選擇的是逐漸擴大點映規模、

逐漸下沉的點映模式,

並在最後階段壓縮了點映數量,

通過節奏的變化很好地控制了情緒與口碑,

並最終帶來了票房上的爆發。

不過,無論點映策略如何使用,

其實都是錦上添花,

真正決定影片票房的,

還是影片的質量。

"

上映首日1.5小時票房破億,

首週末票房近7億,

第19天觀影人次突破1億大關,

第27天票房破42.45億,

躋身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三......

即便知道《哪吒》會火,

也沒想到各項紀錄會來得這麼快。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與《大聖歸來》首日僅有9.2%的排片佔比,

後期靠口碑才實現逆襲不同的是,

《哪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被普遍看好。

上映首日影片就收穫了33.1%的排片佔比,

力壓《跳舞吧大象》位列同檔期第一。

首日就能取得如此高的排片和票房,

這在國產動畫電影歷史上還是首次。

映前一週超過5萬場的點映,

正是《哪吒》未映先火的原因。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利用點映來為影片造勢,

在十多年前是隻有《無極》這樣的大片,

才會享有的“特權”,

但近年來這幾乎成為了

對自己影片有信心的片方的“標準動作”。

而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越來越多映前關注度低、體量較小的電影,

甚至開始藉由大規模、大範圍點映,

來為影片創造口碑發酵的機會。

點映到底應該怎麼做,

對影片來說才是最好的?

和絕大多數國產動畫電影一樣,

《哪吒》上映前夕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

根據藝恩數據顯示,

今年1月《哪吒》發佈的第一支預告片,

網絡播放量只有3萬。

燈塔專業版的八爪魚系統則顯示,

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

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

熱度處在一個較低的狀態。

7月2日影片宣佈提檔、

由8月中挪至7月26號上映後,

包括百度指數在內的諸多輿情指數,

也沒有明顯抬升,均處在低值。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為了給影片造勢,

片方宣佈在7月13日-14日兩天

舉行限量點映,

點映規模均在400場左右,

且80%以上的排片佔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八爪魚數據顯示,

7月13日《哪吒》單日全網的有效評論數,

從兩位數飆升到了1000以上,

其中997條為正向評論,佔比超過95%。

在這輪口碑的帶動下,

7月14日在點映場次有所下滑的情況下,

影片上座率反倒提升了不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隨即,片方便宣佈要擴大點映規模,

於7月17日做部分城市點映、

18-19日做全國點映。

結果由於點映過於火爆,

最後這輪全國點映一直持續到了7月21日,

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從17日的2697場一路飆升至21日的2.3萬場,

三線城市的排片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最高達到單日4000場。

在第二輪點映的推進過程中,

《哪吒》的上座率、場均觀影人次

等核心數據均在不斷上漲。

點映規模最大的21日,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達到了36.5%和39,

6.2%的排片佔比貢獻了當天大盤的12%。

這一天,影片的輿情數據也來到了頂峰,

全天全網有效的正面評論破萬。

7月21號之後,

《哪吒》停止了大規模點映,

但已經擴散出來的口碑,

反而充分調動起了用戶的好奇。

影片在23日舉行的小規模IMAX場點映中,

上座率與場均人次居然達到了77.5%和238。

除了進一步發酵了口碑,

也發酵了特效的效果,

很多觀眾自發開始在微博上呼籲:

“看《哪吒》應該選擇萬達IMAX廳。”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在一輪輪口碑轟炸中,

劇情、特效的熱度被炒到了最高,

更符合年輕觀眾興趣的“炒CP”

等熱度擴散模式也在發揮著作用。

7月21日點映結束後,

超話“藕餅”在微博CP榜上的位置也不斷被推高,

進入到前三。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高熱度和高口碑的趨勢,

使得《哪吒》在上映前幾天,

就已經被看好能成為年度爆款。

至此,在上映前的兩週多時間裡,

《哪吒》以點映為依託,

打出了一套口碑逐級擴散和下沉的組合拳:

先是主打一二線城市的電影愛好者,

而後向普通影迷和三四線城市擴散,

在熱度的最高值時開啟“飢餓營銷”,

主打網絡文化以及特效。

既保證了口碑大爆,

又讓觀眾充滿了期待。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事實上,利用點映接連出招,

《哪吒》並非開創者。

在眾多使用點映造勢的影片中,

《我不是藥神》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它的點映一共分為三輪,

每一輪都在按實際情況擴大點映規模,

並有計劃、按節奏地提前釋放了口碑。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儘管《我不是藥神》、《哪吒》

都憑藉點映實現了“逆襲”,

但點映並非對每一部電影都算得上“靈藥”。

究竟什麼樣的影片才適合做點映?

影片點映的規模該控制在多大範圍內呢?

“點映”,在好萊塢被稱為Advance Screening,

即在電影正式公映前,

片方出於觀察市場反饋等目的,

選擇在部分影院內小規模上映,

以便進行調整。

在國內,點映更現實的意義,

一個是發酵口碑、熱度,

另一個就是依靠上座率等給影院信心,

爭取到更多排片。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判斷影片是否適合點映發酵

並非所有電影都適合於用大規模的超前點映、

大規模路演這種方式來做宣傳,

這更適合於知名度低的新作品。

對某些大片來說,

點映的加成其實相對有限,

不如根據影片特質選擇更合適的節奏。

2015年春節檔影片《狼圖騰》,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相比於同檔期的電影,

這部影片前期熱度其實有限,

又沒有流量明星坐鎮,

但通過點映,

不僅拿到了超過4500萬點映票房,

也為影片後來居上、

逆襲收穫近7億票房打下了口碑基礎。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相反,在春節檔、國慶檔等大的檔期內,

很少有影片會選擇提前做較大規模的點映。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檔期競爭激烈,

過早釋放口碑容易造成觀眾期待值過高、

有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檔期的影片,

受關注度普遍較高,

保持一定神祕感、做做飢餓營銷,

或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譬如像《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現象級影片,

如果過早開始點映,

則會帶來劇透、盜版等風險,

從而影響票房。

根據實際情況控制點映範圍

《哪吒》的成功,

讓人看到了大規模點映的利好。

那這是否意味著,

如果片子找對了合適的人群,

便可以通過通過大規模點映來發酵熱度與口碑?

其實並非如此,

還需要根據影片類型、預算等,

來對點映規模進行判斷。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2017年好萊塢動畫《神偷奶爸3》,

依靠著前幾部作品積累下來的人氣,

早在上映前就已經具備了不俗的認知度。

但片方並沒有選擇大規模點映,

而是隻在映前進行了300場不到的小範圍點映。

這是因為動畫類電影的受眾範圍相對較窄,

大規模點映可能會影響上座率、打擊影院信心。

而小範圍點映則保證了影片點映上座率高達80%,

進而助推影片首日排片達到41%,

最終其內地總票房突破10 億元。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其實從《哪吒》的點映上,

也能看到類似的策略。

它選擇的是逐漸擴大點映規模、

逐漸下沉的點映模式,

並在最後階段壓縮了點映數量,

通過節奏的變化很好地控制了情緒與口碑,

並最終帶來了票房上的爆發。

不過,無論點映策略如何使用,

其實都是錦上添花,

真正決定影片票房的,

還是影片的質量。

42億票房背後,《哪吒》是如何做點映的?

前幾天,《哪吒》宣佈密鑰延期一個月。

在“全民爆款”的勢能下,

不出意料地延長上映一個月。

截至發稿,《哪吒》已獲得42.45億票房,

超越《流浪地球》指日可待。

截至8月20日,

《哪吒》斬獲2.4億IMAX票房,

其中萬達貢獻1.2億,佔比達50%。

所謂“越是大片,越選萬達”,

對於這樣一部超燃IMAX國產動畫,

萬達影城必然是觀看的不二之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