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西遊記》:

這些描述,都為後世哪吒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到了明朝,通俗小說開始流行,原本支離破碎的傳說,被小說家們進行藝術加工,真正成了豐富生動且成體系的故事。哪吒的精彩演繹,便是從明朝小說《西遊記》而來:

“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西遊記》第四回

這是哪吒出場時的樣子,所謂總角,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髻,像頭頂兩角一樣,古代男子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都是如此,所以總角也泛指兒童時代。可見《西遊記》延續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小孩形象。

但《西遊記》的主線故事畢竟是唐僧師徒取經,哪吒的戲份很少,關於他的來歷雖有描述,但並不詳細,直到明末時《封神演義》成書,才真正給了哪吒一個交代。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西遊記》:

這些描述,都為後世哪吒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到了明朝,通俗小說開始流行,原本支離破碎的傳說,被小說家們進行藝術加工,真正成了豐富生動且成體系的故事。哪吒的精彩演繹,便是從明朝小說《西遊記》而來:

“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西遊記》第四回

這是哪吒出場時的樣子,所謂總角,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髻,像頭頂兩角一樣,古代男子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都是如此,所以總角也泛指兒童時代。可見《西遊記》延續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小孩形象。

但《西遊記》的主線故事畢竟是唐僧師徒取經,哪吒的戲份很少,關於他的來歷雖有描述,但並不詳細,直到明末時《封神演義》成書,才真正給了哪吒一個交代。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封神演義》:

《封神》中,哪吒搖身一變,成了道教的靈珠子,受元始天尊之命,下凡助武王伐紂,從出生到變為蓮花童子這一段,跟《三教搜神大全》的差別不大,只是幫助他復活的不是佛教的世尊,而是道教的太乙真人,同時也對他和李靖父子之間的關係做了更詳細的說明,讓哪吒的整個身世更加完善。

就這樣,哪吒徹底與佛教說拜拜,成為了道教兒童戰神——手提紫熖蛇矛寶, 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 紅錦綾中福萬民。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西遊記》:

這些描述,都為後世哪吒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到了明朝,通俗小說開始流行,原本支離破碎的傳說,被小說家們進行藝術加工,真正成了豐富生動且成體系的故事。哪吒的精彩演繹,便是從明朝小說《西遊記》而來:

“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西遊記》第四回

這是哪吒出場時的樣子,所謂總角,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髻,像頭頂兩角一樣,古代男子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都是如此,所以總角也泛指兒童時代。可見《西遊記》延續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小孩形象。

但《西遊記》的主線故事畢竟是唐僧師徒取經,哪吒的戲份很少,關於他的來歷雖有描述,但並不詳細,直到明末時《封神演義》成書,才真正給了哪吒一個交代。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封神演義》:

《封神》中,哪吒搖身一變,成了道教的靈珠子,受元始天尊之命,下凡助武王伐紂,從出生到變為蓮花童子這一段,跟《三教搜神大全》的差別不大,只是幫助他復活的不是佛教的世尊,而是道教的太乙真人,同時也對他和李靖父子之間的關係做了更詳細的說明,讓哪吒的整個身世更加完善。

就這樣,哪吒徹底與佛教說拜拜,成為了道教兒童戰神——手提紫熖蛇矛寶, 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 紅錦綾中福萬民。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結語

哪吒從國外傳入的“混血兒”,到純正的中國血統;從忿怒猙獰的夜叉形象,到人人喜愛的萌娃小英雄,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才得以成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保留了哪吒幾分“魔”的外形,卻反襯出了他內在“善”的本質,同時,他與龍王太子敖丙的關係,從敵人到朋友,與父親李靖的關係,從惡到充滿父愛,都讓我們熟悉的哪吒故事變得更有人情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改編,而非亂編。

希望將來,我們能看到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國動畫電影!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西遊記》:

這些描述,都為後世哪吒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到了明朝,通俗小說開始流行,原本支離破碎的傳說,被小說家們進行藝術加工,真正成了豐富生動且成體系的故事。哪吒的精彩演繹,便是從明朝小說《西遊記》而來:

“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西遊記》第四回

這是哪吒出場時的樣子,所謂總角,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髻,像頭頂兩角一樣,古代男子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都是如此,所以總角也泛指兒童時代。可見《西遊記》延續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小孩形象。

但《西遊記》的主線故事畢竟是唐僧師徒取經,哪吒的戲份很少,關於他的來歷雖有描述,但並不詳細,直到明末時《封神演義》成書,才真正給了哪吒一個交代。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封神演義》:

《封神》中,哪吒搖身一變,成了道教的靈珠子,受元始天尊之命,下凡助武王伐紂,從出生到變為蓮花童子這一段,跟《三教搜神大全》的差別不大,只是幫助他復活的不是佛教的世尊,而是道教的太乙真人,同時也對他和李靖父子之間的關係做了更詳細的說明,讓哪吒的整個身世更加完善。

就這樣,哪吒徹底與佛教說拜拜,成為了道教兒童戰神——手提紫熖蛇矛寶, 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 紅錦綾中福萬民。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結語

哪吒從國外傳入的“混血兒”,到純正的中國血統;從忿怒猙獰的夜叉形象,到人人喜愛的萌娃小英雄,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才得以成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保留了哪吒幾分“魔”的外形,卻反襯出了他內在“善”的本質,同時,他與龍王太子敖丙的關係,從敵人到朋友,與父親李靖的關係,從惡到充滿父愛,都讓我們熟悉的哪吒故事變得更有人情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改編,而非亂編。

希望將來,我們能看到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國動畫電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

繼《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之後,在2019年的暑期檔,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部讓人驚喜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短短几天,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在一片叫好聲中,電影裡小哪吒的形象卻頗受爭議,他一改深入人心的小萌娃形象,化著哥特妝,面部表情猙獰,覺醒後則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少年,一時間,大家對哪吒形象的討論成了最熱點的話題。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從哪吒的來源說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來自印度?

受《西遊記》等著名中國神話影響,大多數人一直認為哪吒是中國的原創神,但實際上,哪吒的並非源自中國,至於他到底從何而來,主流說法是來自印度,是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

相傳,哪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

毗沙門是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多聞天王,意思是福德聞於四方,是佛陀坐下四大護法之一,他身著甲冑,右手持慧傘、左手持神鼠,日常工作是護持須彌山北方世界。

那羅鳩婆也是梵文譯音,中文譯名那吒他雖是毗沙門天王之子,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釋迦牟尼,他三頭六臂,手持戟,神通廣大,但卻生得一副夜叉模樣,是夜叉一族中的統帥大將。

這就是中國神話中哪吒的原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忿怒哪吒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哪吒的,直到唐朝高僧大廣智不空翻譯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才確立了他是毗沙門天王家第三子的地位,後世稱哪吒三太子就由此而來,在此經中,哪吒的形象是:

“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

而在北宋禪師圓悟克勤所著《碧巖錄》中,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碧嚴雲:‘明眼漢,沒窠臼……忽若忿怒那吒,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攝慈光’”

你看,其實在唐宋時期,那吒都是一副外表猙獰忿怒、莊嚴肅穆,內心卻有“慈光”的形象。這樣說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魔童,倒頗有相似之處。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被道教吸收的哪吒

從醜陋的夜叉,到忿怒且莊嚴,哪吒完成了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那麼,他變成我們所熟悉的那個神仙娃娃,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一切,多虧了道教和文人們的演義。

前面我們說了,那羅鳩婆最早的中文譯名是那吒,後來進入中國,隨著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那吒這一形象也被道教所吸收,創作出了具有中國血統的道教靈童——哪吒。

也就是說,那羅鳩婆那吒雖然是中國哪吒的原型,但兩者切不可混為一談。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在哪吒形象的改變之初,佛道的劃分還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比如按照佛教的說法,哪吒是多聞天王之子;而隨道教的流傳,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哪吒父親是托塔天王的說法,文人們在創作的時候,常常把這兩重身份混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經寫過一首《那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這其實是一首拜佛詩,卻又出現了“寶塔令父左手舉”之語,這明顯就是哪吒形象變化過程中,人們對其認識不清晰而造成的訛傳。

宋朝以後,說書這一曲藝形式便起源於此時,比如三國、西遊的故事話本,便是從說出人口中得以大範圍傳播的,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哪吒鬧海等故事。

既然故事有了傳播的載體,人們自然也就樂於編造更多有趣好玩的傳說,來豐滿這些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文學作品中的哪吒

由宋至元,一本名為《三教搜神大全》的書誕生了,其主要記載了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和神仙的事蹟,其中就有“哪吒太子”的故事,書中描述:

“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尺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這大概就是乾坤圈、混天綾和三頭六臂的雛形。

繼而又說,他奉命下凡除魔,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出身方5日,便與龍王戰鬥,還用軒轅劍射死了石磯娘娘的兒子,惹得李靖大怒,哪吒便割骨肉還於父親,後被世尊所救,化蓮藕為骨脛、蓮葉為衣,復活後降魔有功,成了神仙。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西遊記》:

這些描述,都為後世哪吒的傳說提供了藍本,到了明朝,通俗小說開始流行,原本支離破碎的傳說,被小說家們進行藝術加工,真正成了豐富生動且成體系的故事。哪吒的精彩演繹,便是從明朝小說《西遊記》而來:

“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西遊記》第四回

這是哪吒出場時的樣子,所謂總角,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髻,像頭頂兩角一樣,古代男子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都是如此,所以總角也泛指兒童時代。可見《西遊記》延續了《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的小孩形象。

但《西遊記》的主線故事畢竟是唐僧師徒取經,哪吒的戲份很少,關於他的來歷雖有描述,但並不詳細,直到明末時《封神演義》成書,才真正給了哪吒一個交代。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封神演義》:

《封神》中,哪吒搖身一變,成了道教的靈珠子,受元始天尊之命,下凡助武王伐紂,從出生到變為蓮花童子這一段,跟《三教搜神大全》的差別不大,只是幫助他復活的不是佛教的世尊,而是道教的太乙真人,同時也對他和李靖父子之間的關係做了更詳細的說明,讓哪吒的整個身世更加完善。

就這樣,哪吒徹底與佛教說拜拜,成為了道教兒童戰神——手提紫熖蛇矛寶, 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 紅錦綾中福萬民。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結語

哪吒從國外傳入的“混血兒”,到純正的中國血統;從忿怒猙獰的夜叉形象,到人人喜愛的萌娃小英雄,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才得以成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保留了哪吒幾分“魔”的外形,卻反襯出了他內在“善”的本質,同時,他與龍王太子敖丙的關係,從敵人到朋友,與父親李靖的關係,從惡到充滿父愛,都讓我們熟悉的哪吒故事變得更有人情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改編,而非亂編。

希望將來,我們能看到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國動畫電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源於佛教,卻為何成了道教戰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