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


"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南陽石橋鄂城寺位於科聖張衡故里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張衡高中院內,因漢代屬西鄂縣,故名。今為河南省南陽市第11高中校址。寺內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獅一對,現在學校院內。另有古建築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鄂城寺塔東鄰白河、張衡故里夏村,西近張衡墓園及平子讀書檯,再西側為漢代西鄂縣古城址。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

一、建築結構

在鄂城寺舊址中軸線上,現存的清代建築山門、前殿、中殿各3間,兩側有東西廊房各3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相傳鄂城寺昔日是個香火旺盛之處。

據載,佛教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年)和大業十三年(617年),今淅川縣法相寺、今臥龍區鄂城寺塔先後興建。

元朝末期,南陽佛教在全國佛教貌似興盛的狀況下,幾乎頻於毀滅,除香嚴寺規模依舊外,鄂城寺、丹霞寺、彌陀寺、觀音寺文殊寺、地藏寺等南陽名剎皆被毀於一旦。

二、寺院景觀

石橋鎮針對國寶鄂城寺塔的保護已經出臺了相關修復方案,並且南陽已經在構建南水北調文化長廊的規劃中,將把鄂城寺塔、香嚴寺、福聖寺塔等形成宗教文化旅遊區,我們希望看到這些設想盡快變成現實,讓名剎鄂城寺塔早日重現昔日瑰麗的風貌。

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塔始建於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為七層仿平面六邊形,高七層、通高18.88米,通體用青磚平砌。塔底層西面券門可通塔心室。鄂城寺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成拋物線形,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附屬古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

另有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所制石獅二尊,刀法遒勁,線條簡練,造型雄渾。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其第二層塔壁還在各面各嵌砌了八塊磚雕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高中的城市化,鄂城寺將逐步從高中剝離出來,通過注入民間資體等方法,鄂城寺及塔將會重現昔日香火鼎盛的場面。

三、寺院歷史

張衡故里石橋鄂城寺塔和張衡鎖蛟井,入冬時節,雨夾著雪淅淅瀝瀝地下著,筆者慕名來到東漢科聖張衡的故里、中國月季之鄉——臥龍區石橋鎮。當地人介紹說,石橋人傑地靈,文物薈萃,景色秀美,這裡不僅孕育了張衡這樣一位曠世偉人,還有朱佑、張堪、張輔等歷史名人達士。如今在古鎮內羅列著張衡墓、鄂城遺址、宋代石獅、“過街槐”、平子讀書檯、神道碑、山陝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十步一景”的美譽。在這裡觀賞各色的月季花,瞻仰張衡幕,再去看看有著“宛北鍾靈”美稱的鄂城寺塔,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石橋鎮又怎麼叫鄂城呢?這裡是黃帝兒子姤姓後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國中心。因其地處南陽、南召、方城三縣交界,又東臨白河,水旱碼頭,商賈雲集,成為宛北最大農副產品集散地,在當地素有“銀石橋”之稱。

據《河南省志》記載:“鄂城寺塔位於南陽縣(今臥龍區)北25公里石橋鎮鄂城寺內。”鄂城寺塔又稱隋塔,東臨白河,西與張衡墓相鄰,鄂城寺塔始建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塔平面呈六邊形,基邊長8米,塔身7級,高23米,通體用青磚平砌而成,據考證,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西邊的張衡高中內,原是一座叫鄂城寺的千年古剎,鄂城寺塔下有一水井,此井深不可測,井水與周圍河水同消漲,井內出鐵鏈無數條栓於井邊!傳說井內有被科聖張衡用定水神鏈鎖著的清泠淵水神,清泠水龍蛟,這就是流傳千年的石橋張衡鎖蛟井的故事!

​1949年以前,曾有人想將鐵鏈拉出一看究竟,但後來拉至一半井中便水花滾滾,猿鳴聲頻發,腥臭無比,井水滲紅,地動塔搖,當時有人說此物一出天塌地陷,洪水氾濫,禍國殃民!遂當即將鐵鏈放入井中,1949新中國成立後,十年文革中,南陽縣的一群小紅衛兵曾想一看究竟,結果拉至一半時猿鳴聲起……最後倉皇離去。為防禍害政府全面封鎖此鎖蛟井一切信息,並用一磨盤大圓石蓋住井口!

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後的仿樓閣式建築,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門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為六邊形。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呈拋物線形,第二層六面壁上各嵌磚雕佛像8尊,塔頂已毀。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

日前,鄂城寺塔已成功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昔日的香火延綿的鄂城寺早已風光不再,這裡變成了飄著書香的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由於學校房屋不足,寺內存留的廊房和廟宇成了老師學生暫時的宿舍,鄂城寺前殿大門裡面堆放了學校後勤用的掃把等之類的東西。

東邊鄂城寺塔的塔門也被鏽跡斑斑的鐵門封死,從鐵門望進去,裡面也照樣堆滿了雜物。眼下,這樣的保護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一個學校來講,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很不容易,還要為保護這個鄂城寺塔出錢出力,確實也很為難。

"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南陽石橋鄂城寺位於科聖張衡故里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張衡高中院內,因漢代屬西鄂縣,故名。今為河南省南陽市第11高中校址。寺內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獅一對,現在學校院內。另有古建築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鄂城寺塔東鄰白河、張衡故里夏村,西近張衡墓園及平子讀書檯,再西側為漢代西鄂縣古城址。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

一、建築結構

在鄂城寺舊址中軸線上,現存的清代建築山門、前殿、中殿各3間,兩側有東西廊房各3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相傳鄂城寺昔日是個香火旺盛之處。

據載,佛教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年)和大業十三年(617年),今淅川縣法相寺、今臥龍區鄂城寺塔先後興建。

元朝末期,南陽佛教在全國佛教貌似興盛的狀況下,幾乎頻於毀滅,除香嚴寺規模依舊外,鄂城寺、丹霞寺、彌陀寺、觀音寺文殊寺、地藏寺等南陽名剎皆被毀於一旦。

二、寺院景觀

石橋鎮針對國寶鄂城寺塔的保護已經出臺了相關修復方案,並且南陽已經在構建南水北調文化長廊的規劃中,將把鄂城寺塔、香嚴寺、福聖寺塔等形成宗教文化旅遊區,我們希望看到這些設想盡快變成現實,讓名剎鄂城寺塔早日重現昔日瑰麗的風貌。

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塔始建於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為七層仿平面六邊形,高七層、通高18.88米,通體用青磚平砌。塔底層西面券門可通塔心室。鄂城寺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成拋物線形,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附屬古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

另有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所制石獅二尊,刀法遒勁,線條簡練,造型雄渾。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其第二層塔壁還在各面各嵌砌了八塊磚雕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高中的城市化,鄂城寺將逐步從高中剝離出來,通過注入民間資體等方法,鄂城寺及塔將會重現昔日香火鼎盛的場面。

三、寺院歷史

張衡故里石橋鄂城寺塔和張衡鎖蛟井,入冬時節,雨夾著雪淅淅瀝瀝地下著,筆者慕名來到東漢科聖張衡的故里、中國月季之鄉——臥龍區石橋鎮。當地人介紹說,石橋人傑地靈,文物薈萃,景色秀美,這裡不僅孕育了張衡這樣一位曠世偉人,還有朱佑、張堪、張輔等歷史名人達士。如今在古鎮內羅列著張衡墓、鄂城遺址、宋代石獅、“過街槐”、平子讀書檯、神道碑、山陝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十步一景”的美譽。在這裡觀賞各色的月季花,瞻仰張衡幕,再去看看有著“宛北鍾靈”美稱的鄂城寺塔,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石橋鎮又怎麼叫鄂城呢?這裡是黃帝兒子姤姓後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國中心。因其地處南陽、南召、方城三縣交界,又東臨白河,水旱碼頭,商賈雲集,成為宛北最大農副產品集散地,在當地素有“銀石橋”之稱。

據《河南省志》記載:“鄂城寺塔位於南陽縣(今臥龍區)北25公里石橋鎮鄂城寺內。”鄂城寺塔又稱隋塔,東臨白河,西與張衡墓相鄰,鄂城寺塔始建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塔平面呈六邊形,基邊長8米,塔身7級,高23米,通體用青磚平砌而成,據考證,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西邊的張衡高中內,原是一座叫鄂城寺的千年古剎,鄂城寺塔下有一水井,此井深不可測,井水與周圍河水同消漲,井內出鐵鏈無數條栓於井邊!傳說井內有被科聖張衡用定水神鏈鎖著的清泠淵水神,清泠水龍蛟,這就是流傳千年的石橋張衡鎖蛟井的故事!

​1949年以前,曾有人想將鐵鏈拉出一看究竟,但後來拉至一半井中便水花滾滾,猿鳴聲頻發,腥臭無比,井水滲紅,地動塔搖,當時有人說此物一出天塌地陷,洪水氾濫,禍國殃民!遂當即將鐵鏈放入井中,1949新中國成立後,十年文革中,南陽縣的一群小紅衛兵曾想一看究竟,結果拉至一半時猿鳴聲起……最後倉皇離去。為防禍害政府全面封鎖此鎖蛟井一切信息,並用一磨盤大圓石蓋住井口!

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後的仿樓閣式建築,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門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為六邊形。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呈拋物線形,第二層六面壁上各嵌磚雕佛像8尊,塔頂已毀。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

日前,鄂城寺塔已成功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昔日的香火延綿的鄂城寺早已風光不再,這裡變成了飄著書香的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由於學校房屋不足,寺內存留的廊房和廟宇成了老師學生暫時的宿舍,鄂城寺前殿大門裡面堆放了學校後勤用的掃把等之類的東西。

東邊鄂城寺塔的塔門也被鏽跡斑斑的鐵門封死,從鐵門望進去,裡面也照樣堆滿了雜物。眼下,這樣的保護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一個學校來講,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很不容易,還要為保護這個鄂城寺塔出錢出力,確實也很為難。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南陽石橋鄂城寺位於科聖張衡故里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張衡高中院內,因漢代屬西鄂縣,故名。今為河南省南陽市第11高中校址。寺內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獅一對,現在學校院內。另有古建築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鄂城寺塔東鄰白河、張衡故里夏村,西近張衡墓園及平子讀書檯,再西側為漢代西鄂縣古城址。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

一、建築結構

在鄂城寺舊址中軸線上,現存的清代建築山門、前殿、中殿各3間,兩側有東西廊房各3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相傳鄂城寺昔日是個香火旺盛之處。

據載,佛教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年)和大業十三年(617年),今淅川縣法相寺、今臥龍區鄂城寺塔先後興建。

元朝末期,南陽佛教在全國佛教貌似興盛的狀況下,幾乎頻於毀滅,除香嚴寺規模依舊外,鄂城寺、丹霞寺、彌陀寺、觀音寺文殊寺、地藏寺等南陽名剎皆被毀於一旦。

二、寺院景觀

石橋鎮針對國寶鄂城寺塔的保護已經出臺了相關修復方案,並且南陽已經在構建南水北調文化長廊的規劃中,將把鄂城寺塔、香嚴寺、福聖寺塔等形成宗教文化旅遊區,我們希望看到這些設想盡快變成現實,讓名剎鄂城寺塔早日重現昔日瑰麗的風貌。

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塔始建於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為七層仿平面六邊形,高七層、通高18.88米,通體用青磚平砌。塔底層西面券門可通塔心室。鄂城寺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成拋物線形,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附屬古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

另有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所制石獅二尊,刀法遒勁,線條簡練,造型雄渾。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其第二層塔壁還在各面各嵌砌了八塊磚雕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高中的城市化,鄂城寺將逐步從高中剝離出來,通過注入民間資體等方法,鄂城寺及塔將會重現昔日香火鼎盛的場面。

三、寺院歷史

張衡故里石橋鄂城寺塔和張衡鎖蛟井,入冬時節,雨夾著雪淅淅瀝瀝地下著,筆者慕名來到東漢科聖張衡的故里、中國月季之鄉——臥龍區石橋鎮。當地人介紹說,石橋人傑地靈,文物薈萃,景色秀美,這裡不僅孕育了張衡這樣一位曠世偉人,還有朱佑、張堪、張輔等歷史名人達士。如今在古鎮內羅列著張衡墓、鄂城遺址、宋代石獅、“過街槐”、平子讀書檯、神道碑、山陝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十步一景”的美譽。在這裡觀賞各色的月季花,瞻仰張衡幕,再去看看有著“宛北鍾靈”美稱的鄂城寺塔,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石橋鎮又怎麼叫鄂城呢?這裡是黃帝兒子姤姓後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國中心。因其地處南陽、南召、方城三縣交界,又東臨白河,水旱碼頭,商賈雲集,成為宛北最大農副產品集散地,在當地素有“銀石橋”之稱。

據《河南省志》記載:“鄂城寺塔位於南陽縣(今臥龍區)北25公里石橋鎮鄂城寺內。”鄂城寺塔又稱隋塔,東臨白河,西與張衡墓相鄰,鄂城寺塔始建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塔平面呈六邊形,基邊長8米,塔身7級,高23米,通體用青磚平砌而成,據考證,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西邊的張衡高中內,原是一座叫鄂城寺的千年古剎,鄂城寺塔下有一水井,此井深不可測,井水與周圍河水同消漲,井內出鐵鏈無數條栓於井邊!傳說井內有被科聖張衡用定水神鏈鎖著的清泠淵水神,清泠水龍蛟,這就是流傳千年的石橋張衡鎖蛟井的故事!

​1949年以前,曾有人想將鐵鏈拉出一看究竟,但後來拉至一半井中便水花滾滾,猿鳴聲頻發,腥臭無比,井水滲紅,地動塔搖,當時有人說此物一出天塌地陷,洪水氾濫,禍國殃民!遂當即將鐵鏈放入井中,1949新中國成立後,十年文革中,南陽縣的一群小紅衛兵曾想一看究竟,結果拉至一半時猿鳴聲起……最後倉皇離去。為防禍害政府全面封鎖此鎖蛟井一切信息,並用一磨盤大圓石蓋住井口!

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後的仿樓閣式建築,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門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為六邊形。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呈拋物線形,第二層六面壁上各嵌磚雕佛像8尊,塔頂已毀。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

日前,鄂城寺塔已成功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昔日的香火延綿的鄂城寺早已風光不再,這裡變成了飄著書香的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由於學校房屋不足,寺內存留的廊房和廟宇成了老師學生暫時的宿舍,鄂城寺前殿大門裡面堆放了學校後勤用的掃把等之類的東西。

東邊鄂城寺塔的塔門也被鏽跡斑斑的鐵門封死,從鐵門望進去,裡面也照樣堆滿了雜物。眼下,這樣的保護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一個學校來講,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很不容易,還要為保護這個鄂城寺塔出錢出力,確實也很為難。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圖 | 網絡 文 | 網絡

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南陽石橋鄂城寺位於科聖張衡故里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張衡高中院內,因漢代屬西鄂縣,故名。今為河南省南陽市第11高中校址。寺內有宋元符二年(1099年)石獅一對,現在學校院內。另有古建築隋塔,在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鄂城寺塔東鄰白河、張衡故里夏村,西近張衡墓園及平子讀書檯,再西側為漢代西鄂縣古城址。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

一、建築結構

在鄂城寺舊址中軸線上,現存的清代建築山門、前殿、中殿各3間,兩側有東西廊房各3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明清碑碣多方。相傳鄂城寺昔日是個香火旺盛之處。

據載,佛教東晉永昌年間傳入南陽,隋代佛教發展較快,仁壽四年(604年)和大業十三年(617年),今淅川縣法相寺、今臥龍區鄂城寺塔先後興建。

元朝末期,南陽佛教在全國佛教貌似興盛的狀況下,幾乎頻於毀滅,除香嚴寺規模依舊外,鄂城寺、丹霞寺、彌陀寺、觀音寺文殊寺、地藏寺等南陽名剎皆被毀於一旦。

二、寺院景觀

石橋鎮針對國寶鄂城寺塔的保護已經出臺了相關修復方案,並且南陽已經在構建南水北調文化長廊的規劃中,將把鄂城寺塔、香嚴寺、福聖寺塔等形成宗教文化旅遊區,我們希望看到這些設想盡快變成現實,讓名剎鄂城寺塔早日重現昔日瑰麗的風貌。

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塔始建於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為七層仿平面六邊形,高七層、通高18.88米,通體用青磚平砌。塔底層西面券門可通塔心室。鄂城寺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成拋物線形,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附屬古建築有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築。

另有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所制石獅二尊,刀法遒勁,線條簡練,造型雄渾。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其第二層塔壁還在各面各嵌砌了八塊磚雕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高中的城市化,鄂城寺將逐步從高中剝離出來,通過注入民間資體等方法,鄂城寺及塔將會重現昔日香火鼎盛的場面。

三、寺院歷史

張衡故里石橋鄂城寺塔和張衡鎖蛟井,入冬時節,雨夾著雪淅淅瀝瀝地下著,筆者慕名來到東漢科聖張衡的故里、中國月季之鄉——臥龍區石橋鎮。當地人介紹說,石橋人傑地靈,文物薈萃,景色秀美,這裡不僅孕育了張衡這樣一位曠世偉人,還有朱佑、張堪、張輔等歷史名人達士。如今在古鎮內羅列著張衡墓、鄂城遺址、宋代石獅、“過街槐”、平子讀書檯、神道碑、山陝石刻等文物古蹟,有“十步一景”的美譽。在這裡觀賞各色的月季花,瞻仰張衡幕,再去看看有著“宛北鍾靈”美稱的鄂城寺塔,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石橋鎮又怎麼叫鄂城呢?這裡是黃帝兒子姤姓後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國中心。因其地處南陽、南召、方城三縣交界,又東臨白河,水旱碼頭,商賈雲集,成為宛北最大農副產品集散地,在當地素有“銀石橋”之稱。

據《河南省志》記載:“鄂城寺塔位於南陽縣(今臥龍區)北25公里石橋鎮鄂城寺內。”鄂城寺塔又稱隋塔,東臨白河,西與張衡墓相鄰,鄂城寺塔始建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塔平面呈六邊形,基邊長8米,塔身7級,高23米,通體用青磚平砌而成,據考證,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夏村,西邊的張衡高中內,原是一座叫鄂城寺的千年古剎,鄂城寺塔下有一水井,此井深不可測,井水與周圍河水同消漲,井內出鐵鏈無數條栓於井邊!傳說井內有被科聖張衡用定水神鏈鎖著的清泠淵水神,清泠水龍蛟,這就是流傳千年的石橋張衡鎖蛟井的故事!

​1949年以前,曾有人想將鐵鏈拉出一看究竟,但後來拉至一半井中便水花滾滾,猿鳴聲頻發,腥臭無比,井水滲紅,地動塔搖,當時有人說此物一出天塌地陷,洪水氾濫,禍國殃民!遂當即將鐵鏈放入井中,1949新中國成立後,十年文革中,南陽縣的一群小紅衛兵曾想一看究竟,結果拉至一半時猿鳴聲起……最後倉皇離去。為防禍害政府全面封鎖此鎖蛟井一切信息,並用一磨盤大圓石蓋住井口!

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後的仿樓閣式建築,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門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為六邊形。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呈拋物線形,第二層六面壁上各嵌磚雕佛像8尊,塔頂已毀。建築雄偉,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築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

日前,鄂城寺塔已成功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昔日的香火延綿的鄂城寺早已風光不再,這裡變成了飄著書香的南陽市十一中(原張衡高中)校園。由於學校房屋不足,寺內存留的廊房和廟宇成了老師學生暫時的宿舍,鄂城寺前殿大門裡面堆放了學校後勤用的掃把等之類的東西。

東邊鄂城寺塔的塔門也被鏽跡斑斑的鐵門封死,從鐵門望進去,裡面也照樣堆滿了雜物。眼下,這樣的保護情況是不容樂觀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一個學校來講,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已經很不容易,還要為保護這個鄂城寺塔出錢出力,確實也很為難。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圖 | 網絡 文 | 網絡

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鄂城寺:河南南陽 科聖張衡故里的鄂城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