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動態】南通:“三力”併發追夢創新之都

4月2日,創下多項紀錄的廣東南沙大橋通車。人們或許不知,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南通企業量身打造的“造橋神器”——2000噸節段式架橋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港珠澳大橋的“最終接頭”到長征七號火箭的“海上行宮”,從國產大飛機C919的舷窗玻璃到“復興號”高鐵的電機摩擦盤,眾多大國重器都打上了“南通智造”的烙印。

全社會研發投入3年增長43.2%、高新技術企業數3年增長6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首次突破50%、全年PCT專利申請突破1000件……反映創新水平的核心指標,南通全部融入蘇南板塊!

“新一輪區域競爭中,誰抓住了創新‘牛鼻子’,誰就掌握了發展主動權。”市委書記陸志鵬說,南通正加快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努力成為與上海全球科創中心、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度協同,對長三角北翼地區具有傳導和帶動作用的創新高地。

借力:攜手上海打造跨江創新聯合體

“總投資50億元的啟東研發副中心建成後,將集聚6000多人的研發團隊,規模有望超過上海總部。”走進位於啟東生命健康科技城的藥明康德,項目負責人李金鵬告訴記者,啟東已成為公司佈局未來的戰略重點。放眼生命健康科技城,尚華醫藥研發基地、啟東復旦生命健康科技園等重大項目都在快速推進,它們與藥明康德均來自同一座城市——上海。

“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南通與上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有條件借力上海融入全球創新資源配置體系。”南通市科技局局長李吉平說,在省政府批覆的《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中,明確南通建設上海“北大門”的四大定位,“創新之都”是其中重要一條。

找準兩地科技合作的契合點,滬通演繹互通。從2017年起,南通連續兩年赴滬召開“對接服務上海科技創新懇談會”和“滬通科技合作推進會”。去年,更在長三角地區率先與上海簽訂《科技創新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兩地將落實共建滬通科技合作集聚區、滬通科技資源共享合作、滬通科技創新智庫戰略合作、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建設4項子協議,合力打造滬通跨江創新聯合體、創新創業引領示範區。

上海的科創資源與南通的產業基礎深度融合,不斷開花結果。4月2日,全球最大絞吸挖泥船“新海旭”號從海門起航,開赴沙特建設油氣開採人工島,引發世界關注。該船由上海交通大學領銜研發,江蘇海新船務重工自主建造。此前,造島神器“天鯤號”、世界首艘圓筒型鑽井平臺“希望1號”等“南通智造”的背後,都閃耀著“上海智慧”。

目前,南通已與上海共建了51家創新合作平臺,合作園區共建實現市區全覆蓋,南通60%的規模以上製造企業與上海高校院所建立協同創新關係。

聚力:集中資源鍛造城市“創新核”

科教資源相對匱乏的南通,如何快速提升城市創新濃度?工科出身的陸志鵬常以核反應做比喻——在一定區域內高度聚合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形成核裂變的爆發效應,再以這一區域為“創新核”,構建起以科技園區為載體、創新型企業為主體的全市域創新網絡。

主城區一片17平方公里的熱土,就是南通精心選擇的“反應場”。陽春三月,走進中央創新區,處處是撲面而來的建設熱潮:形似一隻巨大葫蘆的紫琅湖已經成型,沿湖一週,科創中心、會展中心等建設正快馬加鞭……

很多城市都在建設新區,中央創新區有何不同?“我們圍繞一個核心——人。人才需要什麼,就規劃建設什麼。”南通創新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陳琦說,中央創新區總建築體量約1300萬平方米,科創載體及為科創載體配套的人才公寓、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建築就佔了70%,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地段全部留給科創企業和公共載體。

不僅如此,南通還為中央創新區打造了極具吸引力的“兩個一百”優惠政策:建立“100億元科創基金”,對創新創業主體給予全方位扶持支持;建設“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以優惠價格銷售、租賃給高端人才。為招引高校、科研院所落戶,南通還出臺政策,高校、科研院所與南通高等研究院共建研發機構,可獨立註冊為南通市事業單位,獲得一定數量的事業編制,並可給予500萬元至8000萬元不等的運行經費支持。

開建不到兩年,中央創新區已成為南通集聚創新要素的強磁場,與中科院簽訂“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中心”框架協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北京自動化所、上海微系統所簽訂入駐協議,同濟大學、中科院蘭州物化所等9家高校院所簽訂入駐合作意向書,深圳騰訊、金光紙業等3家企業簽訂項目合作協議,沈學礎、匡定波、薛永祺、顧曉鬆4個院士團隊正式入駐,目前還有在談科技項目30多個。

給力:精準施策激活企業創新動力

今年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一次次鎂光燈的映照下,南通光彩奪目,共有5家單位參與的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5家獲獎單位全部是民營企業。

“要不是那次跟著走出去學習,江海可能已不存在了。”說起10年前的太原科技大學之行,江海機床集團董事長陳友華感慨萬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江海還在走規模擴張、打價格戰的老路。當地政府組織企業到高校“開開眼”,他與太原科技大學一拍即合,兩年後,被譽為“世界第一剪”的世界首臺全液壓雙邊滾切剪設備研發成功,打開了企業發展新局面。

在南通,大批企業正是在“有形之手”的推動下,走上創新之路。近幾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實施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工程,累計建成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0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678家;推動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每年發放1000萬元市級“創新劵”和1000多萬元的科技金融貸款貼息,全社會研發投入3年增長43.2%,達到224.54億元;推進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培育計劃,僅去年就申報高新技術企業823家,通過認定獲公示636家,均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308家。

“南通的科技創新資源不足,我們就鼓勵企業‘走出去’,以技術需求對接創新成果。”李吉平說,南通對企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實際支付的費用給予50%、最高可達500萬元的補貼,力度是全省甚至是全國之最,近年先後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000多項。創新因子的導入,讓眾多企業脫胎換骨。鐵錨玻璃從一家校辦廠,成長為C919、ARJ21、M700等民用飛機和多型號軍機舷窗玻璃的供應商;中天科技從一家鄉鎮磚瓦廠,蛻變為電信、電力、新能源“三足鼎立”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僅在深海光電傳輸領域就創造了25項全國第一。

不久前,2019中國創新百強縣區榜單公佈,南通所轄8個縣(市)區全部上榜,成為全國僅有的4個下轄區縣100%入榜的城市之一。在全國的科創版圖上,南通如同一顆耀眼新星在江海交匯點冉冉升起——連續7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5次入選“福布斯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排行榜”(30強),科技創新水平列《中國城市創新報告》地級市第8位。

南通市市長徐惠民說,力爭到2020年,全市“3+3”重點產業全部建成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實現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創新要素的集聚力、產業發展的創新力、創新創業的吸引力、區域創新的協同力“五個顯著增強”。

來源:新華日報

【科技動態】南通:“三力”併發追夢創新之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