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進極地強國 我國四大南極科學考察站

南極洲 南極半島 喬治王島 建築 中金網 2017-05-23

(原標題:我國將建第5個南極考察站 向極地考察強國邁進)

5月22日,南極條約協商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南極事務。中國的南極考察歷史僅有短短的33年,但這33年來,我國向極地考察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國邁進極地強國 我國四大南極科學考察站

1984年,中國首支南極洲考察隊成立。隊長郭琨率領考察隊員奔赴南極,僅用40天就建成長城站。此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個中國考察站也已經在羅斯海地區完成規劃選址,即將開建。

2017年1月8日,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降落南極冰蓋之巔,我國南極科考的“航空時代”由此來臨。“雪鷹601”“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和4大考察站將中國在南極的科考空間大大拓展,極地-海洋觀測系統平臺初步形成,正如第33次中國南極科考領隊孫波所言,“中國極地考察進入了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的新紀元”。

33年來,我國在南極科考中初步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的科研隊伍,組建了一批重點實驗室。目前,我國南極陸基考察在國際科學刊物發表論文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隕石12000多塊,位居世界第三。

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介紹,目前,我國已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簽訂了有關南極合作的雙邊協定或備忘錄,積極踐行《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等相關國際公約要求,注重環境管理,保護南極環境。

目前,中國已在有40多個國家參與的南極條約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下一步,我國將加快建立覆蓋包含南北極在內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構建國際合作平臺,大力推動極地考察向更深程度、更廣範圍、更高層次邁進。

盤點我國四大南極科學考察站

長城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簡稱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洲最早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地理座標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 57分52秒。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北面鄰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距離約130公里。在該島上,除長城站外,還有其他國家設立的多個考察站。與中國站相鄰的有:智利的費雷站,俄羅斯的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韓國的世宗王站。

長城站佔地面積約2.5公里。站區系火山岩組成的丘陵地形,呈臺階型,西高東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礫石和砂石組成,平均1.2米以下為永久凍土層。

長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築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之一的南極長城站衛星網絡通訊系統已建設成功。這極大地改善極地工作者的生活質量,縮短與國內的距離。通過實時傳輸科考數據,將顯著提高極地科研成果產出的效率,增強極地考察的支撐能力。

中國南極長城站為什麼選在喬治王島?

南極洲是不毛之地,要進行科學考察,必須首先建立考察站,為考察人員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各種後勤保障。因此,南極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國內都要精心準備,稍有忽視,就會帶來極大的困難。

在進行準備中,對中國南極站的站址的初選,是當時的南極考察委員會首先考慮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爾後工作的進行。在對南極自然地理有了較全面瞭解的基礎上,南極委認為,東南極洲儘管離中國較近(相對於西南極洲而言),但在當時沒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情況下,要登上東南極大陸顯然要冒極大的風險,因此,暫把視線轉向了西南極洲的南極半島和南設得蘭群島。根據南極委副主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羅鈺如率團隨阿根廷的抗冰船“天堂灣”號航行的體會,在南極半島建站仍有很大困難。

於是,南極委選定南設得蘭群島作為中國第一個南極站的站址。站址的具體位置還要通過實地勘察,看是否具備較大的露巖地域、船隻易接近、卸貨方便、有充足的淡水資源和站區可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等條件再定,之後,預選出11 個站址,其中以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地區最為理想,這是一塊臺階式鵝卵石地帶,地域開闊,有3個宜飲用的淡水湖;海岸線長、灘塗平坦,便於小艇搶灘登陸;距智利馬爾什基地機場僅2.3公里,交通方便;夏季露巖多,地衣、苔藥等植物發育也比其他地點好,企鵝和其他鳥類在此棲息繁殖,適宜開展多學科考察。最後,中國南極長城站就座落在這裡。

中國南極長城站座落在哪裡?

長城站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南端,其地理座標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距離北京距離17501.949千米,與北京的方位每為170度38分27秒。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全島面積為1160平方千米,就分佈有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中國南極長城站站區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26千米,佔地面積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長城站有哪些建築?

長城站自建站以來,經過三、五、十三次隊擴建,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總面積達42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和科研棟等7座主體房屋,還有若干棟科學用房,如固體潮觀測室、地震觀測室、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衛星多普勒觀測室、地磁探測室等,以及其他用房,如車庫、工具庫、木工間,冷藏室和蔬菜庫等。

長城站開展哪些科考活動?

長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員不僅在這裡可以從事氣象觀測、固體潮觀測、衛星多普勒觀測、地震觀測、地磁絕對值觀測,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等,還可在生物實驗室、無線電波傳播實驗室、地質實驗室、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地球物理實驗室和微機房裡進行綜合研究、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

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長城站全年開展氣象學、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學、地磁和地震等項目的常規觀測。在每年的南極夏季期間,除常規觀測外,還進行包括地質學、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冰川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人體醫學和海洋科學的現場科學考察工作。中山站

中國南極中山站 簡稱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建立於1989年1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69°22'24“S, 76°22'40”E)。

地理位置

中國南極中山站建成於1989年1月26日,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座標為南緯69度 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距離北京12553.160千米,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裡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選址原因

出於對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考慮,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為東南極洲建站作準備。首先廣泛開展了調研工作,多次派專家、學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蘇聯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國默克麥多站、澳大利亞凱西站參觀訪問,蒐集建站資料,學習外國經驗,實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維斯站、莫森站至羅斯海的南極大陸沿岸的許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多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可行性論證,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形成最佳方案,預選出兩處作為站址,一是普里茲灣內的拉斯曼丘陵地帶,即位於南緯69度,東經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灣沿岸。這兩處均屬露巖地帶,易於登陸,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地域廣闊,便於發展,而且可作為向南極內陸進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國派先遣組隨澳大利亞“冰鳥”號考察船赴南極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對預選站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淡水資源和地形特點等進行了實地勘察,認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條件比阿蒙森灣要優越些。南極委根據先遣組的實地勘察報告,最後確定中山站建在拉斯漫丘陵地帶。 崑崙站

北京時間2009年2日12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崑崙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

南極崑崙站什麼樣

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崑崙站位於南緯80度25分,東經77度06分,海拔4087米,是人類在南極地區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崑崙站主體建築由11個工程艙拼接而成,它包括宿舍、醫務室、科學觀測場所、廚房、浴室、廁所、汙水處理場所、發電機房、鍋爐房、製氧機房和庫房等。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吳軍對新華社記者說,主體建築主要採用模塊化或集裝箱式建築構件組裝而成,以減少現場的安裝工作量。

吳軍介紹說,單純的集裝箱式構件節能效果較差,為減少油料消耗,最大程度地保護環境,崑崙站的主體結構全部採用耐低溫的不鏽鋼,外包複合加芯的保溫板。這樣,整個科考站設計成內部功能艙與外部保溫層兩部分,內部功能艙由若干個可獨立運輸的集裝箱式預製工程艙拼接而成,施工人員在國內將工程艙及其內部裝修、設備全部做好,把這些工程艙運往冰穹A地區組裝後,再現場安裝外部保溫圍護層。

崑崙站室內設計與傢俱多采用暖色調,從而減少環境對科考隊員造成的心理影響。崑崙站建設項目經理陳兆融介紹說,崑崙站內共設有10間宿舍,這種宿舍有些類似於火車的小包廂,有上下鋪,但床更寬、更長,屋裡有專門的空間放置行李,還有一張可摺疊的工作臺。由於處在高原缺氧環境下,在每個床頭都有一個供氧終端,科考隊員通過它可以補充氧氣,緩解缺氧造成的不適。

據介紹,崑崙站主體工程的建築面積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科研區,可供15至20人進行夏季科考。根據規劃,3至5年後,崑崙站逐步升級擴建到558.56平方米,成為滿足科考人員越冬的常年站。

泰山站

國家海洋局宣佈,我國南極泰山站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

為何要新建泰山站

為什麼還要在南極建新的科考站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馬德毅表示,極地探索特別是南極探索有著更深的戰略意義。一是出於科學研究的需要。二是在國際通則下充分行使國家權利。

目前,世界上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國家阿根廷在南極共有14個考察站。自1984年以來,我國相繼建成了長城站、中山站和崑崙站三個科考站。隨著南極科學考察的逐步深入,僅僅利用既有的三站進行科考,已經遠遠不夠。即便像中山站那樣的大科考站,能“接待”的科考人員每年也只有百人左右。

“我國南極科考起步晚,規模小。”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紹,在140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上,原先三個站只實現了區域性分佈,科考支撐平臺的範圍有限,所以我國決定在“十二五”期間新建兩個站。

泰山站是什麼樣

泰山站是一座度夏站。所謂度夏站,指的是科考人員只在每年12、1、2月的夏季,在這一站點開展科考工作。在南極,基本只有冬夏兩季之分,夏季的三個月氣溫升高。此時,南極洲外圍海冰融化,適宜破冰船往來補給和科學家外出進行野外考察。

根據設計,泰山站初期的站區建築總面積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度夏期間最大容量20人左右,主體建築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資備品、科研觀測、緊急醫療、動力源等。不過,泰山站的主要動力以清潔能源為主,燃油發電為輔。該站建成後,一般使用時間為12月中旬至下一年度的3月上旬。

根據規劃,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崑崙站之間,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與崑崙站遙相呼應,同時能覆蓋以“盛產”隕石著稱的格羅夫山等南極關鍵科考區域。它既可以為中山站通往崑崙站、格羅夫山、埃默裡冰架區域考察提供中繼支撐、應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撐,也是進行地質、冰川、測繪、大氣、地磁、衛星遙感等科學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

微信公眾號:cngold-com-cn (長按複製),或搜【中金網】,獲得更多免費信息實時推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