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除了南京路還有一條南京街 知道不久之前才註銷

同仁堂正式成立於嘉慶九年(1804年),是由上海知縣倡議,聯合多家零散的善堂建立的半官方慈善機構,堂址就設在藥王廟貼鄰的喬家民宅,門前的一條小路就叫“同仁輔元堂弄”或“輔元堂弄”,這條路很短,只有三四十米,後來改為“藥局弄95弄”。

該堂的部分經費來自政府的撥款,部分來自團體和私人的捐款,由於是政府出面倡議的善堂,上海各會館公所的捐款額較大,分為一次性的“總捐”和每年一次的“歲捐”,上海實力最強的豆業公所則每月捐款,當然,同仁堂也分配給捐款機構一定的墓穴比例,幫助他們處置同仁的喪葬事宜,據《同治上海縣誌》講,該堂的主要善事分:“——六十貧苦,無依或殘疾,不能謀生者月給錢六百。——施棺,凡貧無以殮者,予之棺並灰砂百斤。——掩埋,凡無主棺木及貧不能葬者,一律收埋。後又建義校、施棉衣、收買字紙,以及代葬、濟急、水龍、放生、收瘞路斃浮屍等事,他如棲流、救生、給過路流民口糧悉預焉,故同仁堂為諸善堂之冠。”

上海除了南京路還有一條南京街 知道不久之前才註銷

輔元堂由上海人梅益奎、海門人施湘帆、慈溪人韓再橋等發起創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堂址與同仁堂為鄰,主要設賒棺局,就是向無力埋葬的貧民提供棺木並建立義冢,咸豐五年(1855年)與同仁堂合併,合稱“同仁輔元堂”。咸豐年間(1851—1861年)的上海是多事之秋,咸豐三年(1853年)初,太平軍順長江而下佔領了南京,並改南京為“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國王朝,使江南的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估計有兩萬南京的難民逃難到了上海,許多南京難民定居在城外陸家浜南,形成了一條南京人集中而得名的——南京街,這條南京街一直到十幾年前建設地鐵4號線南浦大橋站,以及周邊舊城改造時才註銷。

上海除了南京路還有一條南京街 知道不久之前才註銷

同年秋,上海又爆發小刀會起義,一年多後,小刀會起義被鎮壓後,上海城市遭嚴重損毀,而咸豐十年(1860年),南京的太平天國為了擺脫清軍對南京圍困的壓力,派忠王李秀成突圍東進,驍勇善戰的李秀成率東進軍一路東下,僅數月就攻克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崑山、松江、寧波、杭州等蘇南浙北的大部分城邑,並逼近上海,估計有二十萬的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約有十餘萬進入上海租界,數萬人居住上海老城廂,給上海城市管理、社會治安、慈善救濟帶來極大的困難,《上海縣誌》講,同仁輔元堂,“咸豐三年,金陵之亂,難民南下,勸捐留養共費六萬餘緡。

上海除了南京路還有一條南京街 知道不久之前才註銷

嗣於十年四月間,蘇、常失守被難,男婦轉徙來滬者不下二萬餘名,復勸捐留養。”以後,同仁輔元堂除了經營一段的慈善救濟,“又加代給屍場驗費,及收買淫書、挑除垃圾、稽查渡橋之事”,實際上就是代理地方政府的市政管理。 古代,蘇州河上沒有橋樑,過江全憑木船擺渡,沿江設有多處渡口,設在蘇州河的第一個渡口就叫“外擺渡”或“頭擺渡”,1854年,有一個叫威爾斯(Wills)的英國人組建了一個蘇州河橋樑建築公司(Soockow Creek Bridge Co.)在外擺渡建了一木橋,就是今天外白渡橋的前身,人與車輛過橋一律收費,橋樑比擺渡方便、安全、迅捷得多,使船戶損失慘重,也使衝突激烈,後來就由同仁輔元堂出面調停,並把船戶分散安置到各個擺渡口,才平息了衝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