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凡事想要好的結果,不如注意好的開始

南懷瑾 儒家 孔子 馬丁·路德 傳承網 2017-03-30

南懷瑾老師:凡事想要好的結果,不如注意好的開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歷來都把這句話作為聖人以孝治天下的一句格言,把它放在敬事祖宗的頭上,以為“慎終”是喪祭的時候,祭之以禮的表現;“追遠”,是祭祀列祖列宗,不可不誠的意思。能夠做到這樣,民風道德,就可歸於敦厚了。這種解釋,大體為歷來所公認,當然不可厚非。不過,從文字意義來講,它是明明白白告訴你,凡事如要想得一個良好的結果,要想慎其終的,不如預先注意良好的開始。

“追遠”,是追尋遙遠逐漸而來的初因和動機。因正則果圓,那是處理事物的不易法則。為學之道而達成為人的方法,必須在在處處,事事物物,做到謹慎它的初因和動機,能如此培養個人的風格,形成風氣,那麼,民德就自然歸於仁厚了。這樣豈不是順理成章的說法嗎?對孝思追祀的意義,也就自然在其中了,何必硬把它當作祭祀祖宗之孝思的教條,豈不是太狹仄難通嗎?

本文摘錄自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古人對於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本來很重要,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等於是憲法的基礎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精神,以孝道為基礎,做中心。所以過去的皇帝,權傾天下,一到內宮,見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麼事講一句不應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宮,母后則不能幹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裡的祖宗牌位上面,總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他們解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民德歸厚矣”,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

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為什麼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慎終追遠”是什麼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裡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裡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於中國儒家的聖人,聖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做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做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麼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個後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擇手段地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本文摘錄自 《論語別裁》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