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有時間開始介紹一下德國的大學

教育制度之中我最推崇德國,教育史中我也最推崇19世紀到20世紀前30年代的德國高等教育。

在德國有兩所工業大學非常有名,一所是慕尼黑工業大學,一所是亞琛工業大學,二者被稱為德國工科大學的“璀璨雙星”!

德國大學之一:慕尼黑工業大學(TUM)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簡稱TUM.坐落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拜恩州)首府慕尼黑,是歐洲工業革命以來歷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學之一(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蘇黎世/洛桑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亞琛工業大學、代爾夫特工業大學等)。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國際享有盛譽的世界頂尖大學,也是“柴油機之父”狄塞爾,“製冷機之父”林德,“流體力學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馬斯·曼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及社會名人的母校。近現代以來,慕尼黑工業大學被認為是德國大學在當今世界上的標誌。在世界著名機構以及雜誌的各類排名中,慕尼黑工業大學常年排名德國理工類大學榜首 。迄今為止,慕尼黑工業大學已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得主。因其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優異的科教質量,慕尼黑工業大學於2006年被德國科研聯合會(DFG)評為首批三所德國精英大學(Elite-Uni)之一,這不僅是德國高校的至高榮譽,還意味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慕尼黑工業大學同時也是德國TU9聯盟大學之一,被德國政府列為“未來計劃”中重點資助和扶植的對象。在德國教育部的大學科研排行榜(CHE)上,慕尼黑工業大學已經連續多年排名第一。特別是在和企業、實業界的產學研對接、合作上成就斐然,蜚聲國際。

慕尼黑工業大學也基本是德國大學當今在世界排行榜上最高的大學,在世界4大排行榜中,ARWU排名48名,THE排名44名,USnews排名80名,QS排名61名。

其實德國大學非常優秀,德國的教育體制幾乎也是世界上最合理的教育體制,美國的教育體制實際上並不合理,只是因為有大量國際學生的湧入才使得美國大學看似合理,但對於一個國家內部結構來說,德國的教育分流體制無疑是人才適用最合理的體制,不像我們造成了大量的知識人才的浪費,為其他國家貢獻了大量的勞動力,基礎教育的投入得不償失。另外,德國的大學在今天世界排名並不是很高,這是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也和德國的教育制度有關。但是一旦誰去讀一個德國有名大學的博士,我想社會認可度遠遠高於英國、澳洲、美國的大部分學校。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慕尼黑工大的入口:德國的大學是沒有校門,也沒有圍牆,大學融於城市之中,各學院分佈於城市之中。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所以,校園在城市之中

(一)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歷史

1868-1945年: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誕生與曲折發展時期

19世紀中後期, 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巴伐利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電氣工程、機器和汽車製造、印刷、塑料工業、玩具和食品工業的工業中心。為滿足工業發展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於1868年創辦了“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伴隨著巴伐利亞蓬勃發展的工業, 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發展迅速, 在1877/1878學年升格為“慕尼黑工學院”, 屬於非大學機構的綜合技術學院。此時學院擁有350名學生、24名教授和21名講師, 設有公共 (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法律和經濟學) 、土木工程和測量、建築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五個學部, 1872年增加農學部。在規模擴張過程中, 慕尼黑工學院不斷提高辦學水平。1901年, 慕尼黑工學院獲得頒發博士學位的資格, 在校生規模已經達到2 600-2 800人, 1902年, 在校生規模超過柏林工業大學, 成為德國規模最大的工學院。1922年, 成立第七個學部, 即經濟學學部。1930年與魏恩施蒂芬農業和釀酒學院合併。這時, 慕尼黑工學院已經設有八個學部。

在20世紀20年代末, 慕尼黑工學院在學術界開始嶄露頭角, 先是在慕尼黑工學院工作過的維蘭德 (Heinrich Otto Wieland) 獲得192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緊接著校友托馬斯·曼 (Thomas Mann) 榮膺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不久, 漢斯·菲捨爾 (Hans Fischer) 教授折桂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些獲獎表明慕尼黑工學院的辦學水平已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然而, 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勢力上臺及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給慕尼黑工學院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為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問題, 納粹政府開始減少大學招生規模, 慕尼黑工學院的招生規模也相應縮減。1934年原有的八個學部被改造為六個學部, 到1940年則減少為公共、土木工程、機械工程、農業、釀造五個學部。在二戰中, 學校建築、圖書館、實驗室遭受嚴重的破壞, 校園成了廢墟, 被破壞達80%。大批優秀教師流失。慕尼黑工學院的辦學受到嚴重影響。

1946~1990年:慕尼黑工業大學的重建與發展時期

1946年4月, 慕尼黑工學院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並重建。原有的經濟學部被調整至慕尼黑大學, 在廢墟中重建的新校園直到1954年才逐步建設完成。此時, 德國迎來了適齡人口進入大學的高峰期, 德國大學逐漸擺脫了納粹留下的陰影和窘境, 慕尼黑工學院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建設了新校區, 增加了新的專業, 如1957年, 因慕尼黑核反應堆的開工新建了加興 (Garching) 校區。1967年, 在伊薩爾河畔的臨床教學中心 (Klinikum Rechts der Isar) 成立醫學院。在這一段重建時期, 1961年, 校友魯道夫·穆斯堡爾 (Rudolf M·Ssbauer)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 校友K.E.布洛赫 (Konrad Emil Bloch) 獲諾貝爾醫學生理獎, 他們的獲獎彰顯了慕尼黑工學院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辦學水平。1970年8月, 因其在物理、化學、建築、醫學和社會科學等學科的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 慕尼黑工學院獲得了大學的資格, 改名為慕尼黑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此時, 慕尼黑工業大學設有6個學部, 168個部門和機構, 在校生約8 400名學生 (包括大約5 700本科生在內) 。1974年, 為加強大學與企業聯繫, 慕尼黑工業大學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調整, 將原來的6個學部擴充為11個學部。[2]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慕尼黑工業大學仍然有多位校友和教師獲得諾貝爾獎。

二戰結束後, 作為前聯邦德國最大的兩個工業中心之一的慕尼黑迅速超過柏林, 成為德國新的工業和技術中心, 眾多世界著名公司在此落戶。依託豐富的企業資源, 慕尼黑工業大學與那些以科研推動的產業如化工、航空航天、生物科學、信息技術、醫藥學等保持密切的聯繫, 為人才、科研成果儘快流入實踐領域提供了保障。寶馬汽車、歐洲宇航、西門子電氣等眾多歐洲著名核心企業都與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立了緊密的科研、生產和教育聯繫。與當地企業的緊密聯繫不僅為慕尼黑工業大學帶來了豐厚的科研經費, 也為學生獲得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1984年, 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會共同投資建立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名校都為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 科技園迅速發展為德國電子、微電子和機電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中心, 被稱為“巴伐利亞硅谷”。科技園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優勢學科如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與科技工業園企業的密切聯繫, 成為大學提高辦學水平的外部推動力。

1994年, 日內瓦的國際教師協會根據世界各大學的學術業績、學生與系的素質和在科研中所取得的學術成就, 擬定出一份世界十佳高等學校名單, 慕尼黑工業大學位居第十, 這一評價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慕尼黑工業大學辦學水平不斷上升的最好總結。

1990年至今: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大發展、大變革時期

進入20世紀90年代, 德國高等教育在六七十年代擴張的基礎上依然保持不斷擴大的趨勢, 1992年, 高校新生入學人數佔同齡人口 (18-21歲) 的比率達到了35.7%。伴隨著德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 慕尼黑工業大學也在擴大其辦學規模。截止2014年, 慕尼黑工業大學設有包括工程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醫學、經濟學等13個學部, 在校生超過38 000人, 其中國際學生為7 600, 約佔20%, 528名教授和大約9846學術人員和工作人員。

相比以往, 在這一階段慕尼黑工業大學改革幅度較大。1995年, 赫爾曼當選為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校長, 他是德國高校少有的高舉改革旗幟的校長。赫爾曼上任後, 他大刀闊斧地進行各項改革。首先, 改革管理和決策機構以提高辦學效率。其次, 以計算機科學為平臺, 設置跨學科研究機構, 如催化劑研究中心、卡爾馮林德研究院、漢斯—艾森曼農業科技中心等。再次, 改革學制, 以吸引國際學生, 推進國際化戰略。此外, 還加強大學與工業的聯繫, 發展合作伙伴, 籌集辦學經費, 開放辦學等。

隨著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落實, 1999年, 慕尼黑工業大學推出“知識聯盟”夥伴項目。“知識聯盟”是為學校的教授和企業提供技術信息的交流平臺, 用於公佈教授正在研究的一些項目, 便於有興趣的其他研究人員和企業瞭解信息, 建立聯繫, 同時, 也有利於教授及專業研究人員通過該平臺瞭解企業期待的研究項目, 更好地促進了校企的合作研究, 為開展科學研究爭取了更多的企業和社會資源。通過“知識聯盟”, 慕尼黑工業大學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 例如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業企業中心、創業與金融研究中心、營養藥研究中心等。“知識聯盟”還定期舉辦聚會, 邀請合作伙伴參與, 為技術研究合作伙伴及贊助商們提供交流機會, 以形成一個合作性的社會網絡。在募集資金方面, 慕尼黑工業大學充分利用其與企業的密切聯繫籌集辦學資金, 如1996年建成後投入使用的位於加興的機械專業大樓總投資為6.7億德國馬克, 由巴伐利亞州政府投資6億德國馬克, 寶馬汽車公司投資7千萬德國馬克。2001-2010年慕尼黑大學來自第三方的研究經費增加了78%, 合作投資增加49%, 募資增加了220%。在推進國際化戰略方面, 慕尼黑工業大學積極加強國際合作, 目前已經和丹麥工業大學、巴黎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東京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等130多個機構建立國際合作關係。2002年, 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陽理工大學合作, 在新加坡成立德國理工學院 (Germ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邁出了國際合作辦學的實質性一步。

在這一階段, 慕尼黑工業大學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以德國科研協會1999~2001年對各大學科研經費的資助為例, 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受助總額上位列第三名;洪堡基金會五年來的統計數字表明, 大多數國際客座科學家都選擇慕尼黑工業大學作為自己進行科研的所在地;此外, 仍然有教師或校友不斷獲得諾貝爾獎。在2006年被評選為首批享受德國國家重點資助的“精英大學”之後, 為推進戰略目標的實現以及促進多樣化、高層次研究成果的產出, 慕尼黑工業大學將“創業型大學”作為發展理念, 旨在以“創業精神”協調和激活人才培養質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最大促進個人自由的管理制度。在2012年的“精英大學”第二階段評選中, 慕尼黑工業大學再次憑藉“創業型大學”的未來構想, 續享11所精英大學之一的殊榮。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二)院系設置

TUM是一所綜合性技術大學, 擁有13個學院, 142各專業。13個學院分別是, 數學學院、管理學院、土木工程與測繪學院、建築學院、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信息學院、醫學院、運動科學學院、教育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生命中心與食品科學學院。系科設置主要基於工程科學和自然科學, 這些系科的結合使TUM在歐洲眾多大學中享有獨特優勢。學生可以在多個學術領域發展自己, 也有很多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學校擁有慕尼黑 (Munich) 、加興 (Garching) 和弗賴辛 (Freising) 3個校區, 本部位於慕尼黑。

學校提供文學士 (BA) 、教育學士 (BEd) 、科學學士 (BSc) 三種學士學位。共有航空航天工程、建築學、生物學、生物處理工程、化學、土木工程、電氣工程與信息技術、能源和加工工程、工程科學、環境工程、信息系統、數學、機械工程、職業學校教學—結構工程職業教育等45個本科專業。

“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TUM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這種專門人才並不是傳統的工程技術人員, 而是基礎紮實、技能良好, 掌握了數學、物理、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知識的新型人才。希望培養學生如下素質和能力:出自內心的學習自覺性和有接受繼續教育的主動精神;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 同時還有承擔與其所學專業相鄰近專業工作的能力;有預見、有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有自行制訂工作計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責任感、能自覺執行、同時有自我監督的能力;有評價、批評和決策的能力;有團隊協作工作的素質, 有寬容心、同時也有解決糾紛的能力;能應對社會和技術繼續發展的能力, 並知道如何思維和行動。學校努力將科技智慧、專業獨立自主、文化敏銳性、社會能力整合在教育教學中, 竭力營造一個最有利於教師與學生思索、試驗和創新的氛圍。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三)學位與學分制度

德國高等學校在加入“博洛尼亞進程 (Bologna Process) ”之前授予的學位有兩級。第一級學位為初級學位,分為三種:Diplom (理工碩士) 、Magister (文科碩士) 和Staatsexamen (國家考試) 。第二級學位為高級學位, 即博士學位。當時並沒有學士學位 (Bachelor) 一級。自2010年起, 德國高等學校全面實施博洛尼亞進程, 實行統一的學制、學分制以及學士、碩士和博士三段式的高等教育學位制度。TUM從2009年10月開始實施這種新的學位制度, 實行“本碩分讀”, 原先的畢業文憑隨之退出歷史舞臺。學位制度的改革必然帶來課程、教學和學制等多方面的變化。

TUM的學分是按歐洲學分轉換系統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簡稱ECTS) 來計算的, 學校所有的教學安排都與學分掛鉤。ECTS是目前在歐盟成員國高校中盛行的學分互認和轉換系統, 旨在提供一種在高校間測量、比較和轉換學習成績的方法。ECTS對大學學習所要承受的學習強度進行了量化規定, 一個學期相當於30個學分, 一個學分相當於學生30個小時的學習量, 即每學期平均900個小時的學習量。ECTS估算的學習時間, 既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間, 也包括學生課外學習所需的時間。此種學分計算辦法背後隱含的是教學理念的重大改變, 即由教師講授為導向過渡到學生學習為導向,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改革後, TUM新的學制規定本科修業年限定為3年 (6學期) ,共180-210個ECTS學分;碩士修業年限為1-2年, 共60-120個ECTS學分。本科階段的學習沒有理論或應用方向的區分, 課程設置主要致力於傳授學科基礎知識, 教授方法, 培養面向職業需求的、以實踐為導向的素質和能力。在結束學士學位之後, 學生可繼續學習以取得碩士學位。碩士階段根據專業類別的不同, 分為“偏應用型”和“偏研究型”兩個方向, 課程設置致力於學生掌握較深的專業知識, 培養一定的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學校官網.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https://www.tum.de/.

[2] Wikipedia.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chnical_University_of_Munich

[3]周群英.超越“洪堡理念”:廢墟中崛起的慕尼黑工業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4]彭安臣.慕尼黑工業大學本科教育特點及其啟示.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德國大學的璀璨之星——慕尼黑工業大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