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活著》這部小說確切的說只有12萬字,而莫言被公認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中,最短的《四十一炮》都比《活著》的篇幅長,但是論銷量的話,當代純文學作品銷量的奇蹟就是《活著》,截止2018年底,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突破600萬冊,而且還有大量的“90後”加入到《活著》的讀者隊伍裡

海明威不寫長篇照樣獲得認可

看來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用字數論英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明威。這個被稱為美國文壇硬漢的偉大作家,在寫作《老人與海》時已經是暮年,而他僅憑這部小說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關鍵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潛力,剛獲得普利策獎,第二年海明威就又靠著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絕對的最高榮譽,可是這部《老人與海》又有多少字呢?

約4萬字,而且還是中篇小說。

餘華的小說和海明威比起來,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拉出了一部都比海明威的篇幅長。可是儘管長,卻沒有短小精悍的中篇影響力大。曾幾何時,因刻畫出了窮苦人的生存現狀,和活著的艱辛,以及敢於同天地爭“壽”的精神,餘華也被歐洲文學評論為中國的海明威或司湯達,而美國人直接評價餘華,說他寫出了窮苦人的《聖經》。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活著》這部小說確切的說只有12萬字,而莫言被公認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中,最短的《四十一炮》都比《活著》的篇幅長,但是論銷量的話,當代純文學作品銷量的奇蹟就是《活著》,截止2018年底,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突破600萬冊,而且還有大量的“90後”加入到《活著》的讀者隊伍裡

海明威不寫長篇照樣獲得認可

看來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用字數論英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明威。這個被稱為美國文壇硬漢的偉大作家,在寫作《老人與海》時已經是暮年,而他僅憑這部小說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關鍵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潛力,剛獲得普利策獎,第二年海明威就又靠著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絕對的最高榮譽,可是這部《老人與海》又有多少字呢?

約4萬字,而且還是中篇小說。

餘華的小說和海明威比起來,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拉出了一部都比海明威的篇幅長。可是儘管長,卻沒有短小精悍的中篇影響力大。曾幾何時,因刻畫出了窮苦人的生存現狀,和活著的艱辛,以及敢於同天地爭“壽”的精神,餘華也被歐洲文學評論為中國的海明威或司湯達,而美國人直接評價餘華,說他寫出了窮苦人的《聖經》。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但餘華和他的《活著》卻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西方文學獎的偏重口味外,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使得餘華暫時沒有獲得諾獎的運氣。因為在餘華看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時候需要運氣,就連當代詩人北島也說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不過是那十八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18位終身教授)意見。

看來僅以長篇是不能論英雄的。真正的英雄是像魯迅那樣的一生都沒有寫過長篇,而中篇也寥寥無幾,但就這樣,按照對民族文學的貢獻程度,魯迅依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如果按照莫言的算法,不超20萬字的小說就不能算作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兄弟》嗎?那這可“坑”慘了餘華。本來寫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寫了五部長篇小說,中間還患過心臟早搏,到頭來,只有有一部“合格”,估計餘華也不會答應。

長篇小說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長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樣式,是篇幅長,容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的一類小說。適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成長曆程,並能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在10萬字以上。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活著》這部小說確切的說只有12萬字,而莫言被公認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中,最短的《四十一炮》都比《活著》的篇幅長,但是論銷量的話,當代純文學作品銷量的奇蹟就是《活著》,截止2018年底,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突破600萬冊,而且還有大量的“90後”加入到《活著》的讀者隊伍裡

海明威不寫長篇照樣獲得認可

看來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用字數論英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明威。這個被稱為美國文壇硬漢的偉大作家,在寫作《老人與海》時已經是暮年,而他僅憑這部小說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關鍵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潛力,剛獲得普利策獎,第二年海明威就又靠著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絕對的最高榮譽,可是這部《老人與海》又有多少字呢?

約4萬字,而且還是中篇小說。

餘華的小說和海明威比起來,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拉出了一部都比海明威的篇幅長。可是儘管長,卻沒有短小精悍的中篇影響力大。曾幾何時,因刻畫出了窮苦人的生存現狀,和活著的艱辛,以及敢於同天地爭“壽”的精神,餘華也被歐洲文學評論為中國的海明威或司湯達,而美國人直接評價餘華,說他寫出了窮苦人的《聖經》。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但餘華和他的《活著》卻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西方文學獎的偏重口味外,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使得餘華暫時沒有獲得諾獎的運氣。因為在餘華看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時候需要運氣,就連當代詩人北島也說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不過是那十八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18位終身教授)意見。

看來僅以長篇是不能論英雄的。真正的英雄是像魯迅那樣的一生都沒有寫過長篇,而中篇也寥寥無幾,但就這樣,按照對民族文學的貢獻程度,魯迅依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如果按照莫言的算法,不超20萬字的小說就不能算作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兄弟》嗎?那這可“坑”慘了餘華。本來寫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寫了五部長篇小說,中間還患過心臟早搏,到頭來,只有有一部“合格”,估計餘華也不會答應。

長篇小說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長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樣式,是篇幅長,容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的一類小說。適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成長曆程,並能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在10萬字以上。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對於藝術高度而言,長篇小說在篇章結構上,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成許多章節;篇幅特別長的,還可以分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曹雪芹和高鶚的《紅樓夢》、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等。

看來一部擁有10萬字的小說就可以列入長篇小說行列,可莫言為什麼卻說,不超20萬就不是長篇小說呢?

其實按照莫言及一些大家的定義,長篇小說就是一部“時代的百科全書。”長篇小說的特點是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多方面地描寫人物性格以及有複雜的情節和結構。就像莫言總結的那樣;長篇小說就要有胸中的大氣象和藝術的大營造。

看來作家莫言將寫長篇小說的難度加高了,水漲船高吧,畢竟時代在進步,科技文化也在日新月異,文學創作也得與時俱進。

另外現實作品也要全方位提高一個層次。閻連科在寫小說時,他常常苦惱一個問題,就是寫現實類作品的作家將永遠也無法趕上現實的變化。現實發生的事情永遠比作家手中的筆快,現實的故事也永遠早於作家的想象。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活著》這部小說確切的說只有12萬字,而莫言被公認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中,最短的《四十一炮》都比《活著》的篇幅長,但是論銷量的話,當代純文學作品銷量的奇蹟就是《活著》,截止2018年底,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突破600萬冊,而且還有大量的“90後”加入到《活著》的讀者隊伍裡

海明威不寫長篇照樣獲得認可

看來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用字數論英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明威。這個被稱為美國文壇硬漢的偉大作家,在寫作《老人與海》時已經是暮年,而他僅憑這部小說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關鍵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潛力,剛獲得普利策獎,第二年海明威就又靠著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絕對的最高榮譽,可是這部《老人與海》又有多少字呢?

約4萬字,而且還是中篇小說。

餘華的小說和海明威比起來,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拉出了一部都比海明威的篇幅長。可是儘管長,卻沒有短小精悍的中篇影響力大。曾幾何時,因刻畫出了窮苦人的生存現狀,和活著的艱辛,以及敢於同天地爭“壽”的精神,餘華也被歐洲文學評論為中國的海明威或司湯達,而美國人直接評價餘華,說他寫出了窮苦人的《聖經》。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但餘華和他的《活著》卻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西方文學獎的偏重口味外,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使得餘華暫時沒有獲得諾獎的運氣。因為在餘華看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時候需要運氣,就連當代詩人北島也說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不過是那十八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18位終身教授)意見。

看來僅以長篇是不能論英雄的。真正的英雄是像魯迅那樣的一生都沒有寫過長篇,而中篇也寥寥無幾,但就這樣,按照對民族文學的貢獻程度,魯迅依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如果按照莫言的算法,不超20萬字的小說就不能算作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兄弟》嗎?那這可“坑”慘了餘華。本來寫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寫了五部長篇小說,中間還患過心臟早搏,到頭來,只有有一部“合格”,估計餘華也不會答應。

長篇小說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長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樣式,是篇幅長,容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的一類小說。適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成長曆程,並能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在10萬字以上。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對於藝術高度而言,長篇小說在篇章結構上,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成許多章節;篇幅特別長的,還可以分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曹雪芹和高鶚的《紅樓夢》、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等。

看來一部擁有10萬字的小說就可以列入長篇小說行列,可莫言為什麼卻說,不超20萬就不是長篇小說呢?

其實按照莫言及一些大家的定義,長篇小說就是一部“時代的百科全書。”長篇小說的特點是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多方面地描寫人物性格以及有複雜的情節和結構。就像莫言總結的那樣;長篇小說就要有胸中的大氣象和藝術的大營造。

看來作家莫言將寫長篇小說的難度加高了,水漲船高吧,畢竟時代在進步,科技文化也在日新月異,文學創作也得與時俱進。

另外現實作品也要全方位提高一個層次。閻連科在寫小說時,他常常苦惱一個問題,就是寫現實類作品的作家將永遠也無法趕上現實的變化。現實發生的事情永遠比作家手中的筆快,現實的故事也永遠早於作家的想象。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現實與理想的較量

閻連科認為,現實作家在歷史上是不被“討好”的,永遠無法和理想主義作家對比。就像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一個對俄國現實改革傾注心力,一個在老年還要離家出走追求那種對未來的理想感受。到底誰才能留名千古,不言而喻,托爾斯泰在後世中脫穎而出,屠格涅夫還“沉入”在了時代的荒漠和現實的糾葛裡。在未來,人們只記住了託翁。

所以現實作品的小說最難寫,也最好寫,寫得長了人們就能印象深,寫得少了,很快就淹沒在了時代的大潮裡,當然這個不成文的定理有別於契科夫、莫泊桑和歐亨利這樣三大世界短篇小說巨匠。

莫言雖然也是寫現實題材的,但他很“聰明”,他選擇了魔幻理想和現實都沾邊,別出心裁的繞過歷史,天馬行空地組合各種不可能、不現實、不對稱的怪誕故事,就像卡夫卡一開始就沒有原因的寫下去,更不安排合理的結果,大膽的從零因果著筆。而餘華就不一樣了,他在先鋒作家行列裡另闢蹊徑,直接仿照魯迅先生的“以小見大”達到管中窺豹的映襯效果,寫福貴的個人經歷,展示時代共有的悲劇。

所以這個時候完全又沒有必要一定得把小說寫得長,只需要將要表達的故事,反映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大問題突出出來就足夠。比如魯迅,他還沒有餘華寫得長,但他以孔乙己為小人物,刻畫他的走路方式以及內心可笑的想法、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阿Q再小不過的人物了,簡單一勾勒,就把辛亥革命的優勢和弊端和盤托出了。從這麼小的人物上,竟然寫出了這麼大的命題,以小見大,也不見得篇幅一定要長,或者一定要短。

"

莫言是一個富有精力和寫作慾望的作家,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家,跟美國的福克納、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屬於同類,他們都是少有的熟練掌握魔幻寫法的人,當然要說起魔幻現實主義,中國能追溯到最早的當屬屈原、吳承恩包括魯迅。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說屈原雖然有些牽強,但《天問》這樣對浩瀚宇宙的“眺望”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可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沒得說,它是妥妥的魔幻現實主義鉅著,同樣魯迅也擅長寫魔幻作品,他從《山海經》裡吸取素材,將《采薇》、《鑄劍》等文章寫得風生水起也酣暢淋漓。作家王朔就說過他受魯迅先生影響最大的作品就是這篇頗具魔幻色彩的《采薇》,而對莫言一生的文學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卻是魯迅的這部魔幻小說《鑄劍》。

從《鑄劍》裡汲取大量創作源泉,也無數次讀魯迅的《鑄劍》,才有了後來的莫言。莫言像魯迅一樣採用“以小見大”的中篇小說《透明的胡蘿蔔》使他在中國文壇一舉成名,這部小說也是莫言的成名作,有了這部《透明的紅蘿蔔》,莫言可以說是像開掛一樣迅速佔領了當代文壇的一大部分領土。

開掛的莫言

山東有莫言、陝西有路遙,他們都擅長寫長篇,光路遙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有一百多萬字,試想當下中國除了張煒還有誰能寫出如此長篇的純文學作品。自從莫言有了《透明的紅蘿蔔》,接著《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豐乳肥臀》、《酒國》等十一部長篇小說接二連三的出版。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消說,莫言已經深深震動了當代文壇。

也可能是寫長篇小說寫習慣了,莫言說過作家寫小說就要往長裡去寫,不寫到20萬字就不算長篇。確實如此,莫言自己也筆耕不輟、榜樣在先,後來的《四十一炮》、《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等都是20萬至50萬字的長篇小說。

在當下人們都提倡長書短讀、寫短篇的趨勢下,莫言覺得應該把短篇寫長。長篇有長篇的好處。能體現一個作家胸中的大氣象、大悲憫、大起大落,像大江大河一樣波濤洶湧,海納百川的氣勢。“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種偉大文體小說的尊嚴。”莫言在《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中這樣說過;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那就不叫小說(特指長篇),小說它就缺少應有的威嚴。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有了莫言這般的強調,那些寫短篇或者沒有能力寫長篇的作家,應該有些膽怯了吧。這個時候相信讀者就會想到一個人,其實他是比莫言還要更早打出名聲的作家,據中國當代作家在海外的影響力而言,餘華完全不比莫言差。餘華幾乎也是當代最早走出去的作家,1998年餘華先中國所有作家獲得了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餘華的長篇數量到底算作幾部

可是縱觀餘華的五部長篇小說,結果有四部都不“合格”,這裡的合格說的是莫言為長篇小說字數的定義-20萬字。如此以來就連餘華最有名的兩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是沒有超過15萬字的。這可是兩部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十部作品之二啊,另外,《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兄弟》這三部,只有一部被分為上下冊的《兄弟》是50萬字,才剛好符合莫言為長篇小說定義的字數。

看來餘華不僅產量低,而且長篇小說的字數也少得“可憐”,難道這就是餘華一直無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嗎?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不置可否,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都寫過大量的小說作品。當然餘華是否因為作品量小而沒有獲得諾獎這個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的小說雖然得到了許多的粉絲和來自國外的讀者肯定,卻仍被德國的漢學家顧彬“貶”了痛快。

顧彬說;餘華根本不知道人是什麼。這是在貶低餘華的小說沒有詳細描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是拿故事疊加完成了作品。當然餘華被國外漢學家評論不高,莫言也高不到哪裡去。儘管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逃不出被“貶低”的厄運。顧彬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莫言、餘華他們根本不知道人什麼。

看來莫言也沒有逃脫這個壞評價,儘管他寫了很多長篇小說。其實吧,寫了多少長篇小說,產量有多大,就能成為文壇公認的大師?憂未可知吧。比如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論長篇小說數量,他早已經超過莫言了,但賈平凹也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如此,還有很多讀者認為賈平凹的文章長而有冗雜,閱讀體驗並不好。反而是餘華的讀者對餘華的評價更為中肯,讀者們認為餘華的小說讀起來很順。並說這是一部完全不用書籤的小說,儘管到處都是淚點,但大家就願意被餘華“騙”眼淚。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活著》這部小說確切的說只有12萬字,而莫言被公認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中,最短的《四十一炮》都比《活著》的篇幅長,但是論銷量的話,當代純文學作品銷量的奇蹟就是《活著》,截止2018年底,餘華的《活著》銷量已經突破600萬冊,而且還有大量的“90後”加入到《活著》的讀者隊伍裡

海明威不寫長篇照樣獲得認可

看來文學成就的高低並不能用字數論英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明威。這個被稱為美國文壇硬漢的偉大作家,在寫作《老人與海》時已經是暮年,而他僅憑這部小說就獲得了普利策獎,關鍵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潛力,剛獲得普利策獎,第二年海明威就又靠著它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絕對的最高榮譽,可是這部《老人與海》又有多少字呢?

約4萬字,而且還是中篇小說。

餘華的小說和海明威比起來,那是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拉出了一部都比海明威的篇幅長。可是儘管長,卻沒有短小精悍的中篇影響力大。曾幾何時,因刻畫出了窮苦人的生存現狀,和活著的艱辛,以及敢於同天地爭“壽”的精神,餘華也被歐洲文學評論為中國的海明威或司湯達,而美國人直接評價餘華,說他寫出了窮苦人的《聖經》。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但餘華和他的《活著》卻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西方文學獎的偏重口味外,東西方文化的差距也使得餘華暫時沒有獲得諾獎的運氣。因為在餘華看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時候需要運氣,就連當代詩人北島也說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不過是那十八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18位終身教授)意見。

看來僅以長篇是不能論英雄的。真正的英雄是像魯迅那樣的一生都沒有寫過長篇,而中篇也寥寥無幾,但就這樣,按照對民族文學的貢獻程度,魯迅依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如果按照莫言的算法,不超20萬字的小說就不能算作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兄弟》嗎?那這可“坑”慘了餘華。本來寫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寫了五部長篇小說,中間還患過心臟早搏,到頭來,只有有一部“合格”,估計餘華也不會答應。

長篇小說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長篇小說是小說的一種樣式,是篇幅長,容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結構宏偉的一類小說。適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物的成長曆程,並能反映某一時代的重大事件和歷史面貌。一般在10萬字以上。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對於藝術高度而言,長篇小說在篇章結構上,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成許多章節;篇幅特別長的,還可以分為若干卷或部、集等。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曹雪芹和高鶚的《紅樓夢》、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等等。

看來一部擁有10萬字的小說就可以列入長篇小說行列,可莫言為什麼卻說,不超20萬就不是長篇小說呢?

其實按照莫言及一些大家的定義,長篇小說就是一部“時代的百科全書。”長篇小說的特點是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多方面地描寫人物性格以及有複雜的情節和結構。就像莫言總結的那樣;長篇小說就要有胸中的大氣象和藝術的大營造。

看來作家莫言將寫長篇小說的難度加高了,水漲船高吧,畢竟時代在進步,科技文化也在日新月異,文學創作也得與時俱進。

另外現實作品也要全方位提高一個層次。閻連科在寫小說時,他常常苦惱一個問題,就是寫現實類作品的作家將永遠也無法趕上現實的變化。現實發生的事情永遠比作家手中的筆快,現實的故事也永遠早於作家的想象。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現實與理想的較量

閻連科認為,現實作家在歷史上是不被“討好”的,永遠無法和理想主義作家對比。就像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一個對俄國現實改革傾注心力,一個在老年還要離家出走追求那種對未來的理想感受。到底誰才能留名千古,不言而喻,托爾斯泰在後世中脫穎而出,屠格涅夫還“沉入”在了時代的荒漠和現實的糾葛裡。在未來,人們只記住了託翁。

所以現實作品的小說最難寫,也最好寫,寫得長了人們就能印象深,寫得少了,很快就淹沒在了時代的大潮裡,當然這個不成文的定理有別於契科夫、莫泊桑和歐亨利這樣三大世界短篇小說巨匠。

莫言雖然也是寫現實題材的,但他很“聰明”,他選擇了魔幻理想和現實都沾邊,別出心裁的繞過歷史,天馬行空地組合各種不可能、不現實、不對稱的怪誕故事,就像卡夫卡一開始就沒有原因的寫下去,更不安排合理的結果,大膽的從零因果著筆。而餘華就不一樣了,他在先鋒作家行列裡另闢蹊徑,直接仿照魯迅先生的“以小見大”達到管中窺豹的映襯效果,寫福貴的個人經歷,展示時代共有的悲劇。

所以這個時候完全又沒有必要一定得把小說寫得長,只需要將要表達的故事,反映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大問題突出出來就足夠。比如魯迅,他還沒有餘華寫得長,但他以孔乙己為小人物,刻畫他的走路方式以及內心可笑的想法、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阿Q再小不過的人物了,簡單一勾勒,就把辛亥革命的優勢和弊端和盤托出了。從這麼小的人物上,竟然寫出了這麼大的命題,以小見大,也不見得篇幅一定要長,或者一定要短。

莫言:不超20萬字的小說非長篇小說,那麼餘華就只寫了一部長篇?

莫言的書中都描摹了一些很可笑很有詩意的故事,長篇是足夠的長,動輒就是幾十萬字,至於所反映的內核,筆者不敢恭維,但要說饒有趣味,這個不置可否。但要讓人哭紅了眼,氣急敗壞的罵出聲來,還是餘華的筆夠勁道。看完餘華那些都不得20萬字的小說,相信讀者不僅會更加珍愛生命,也更加悟透了生死。

這也許就是大部頭小說和小部頭小說的區別吧,目前看來完全是字數的差異,而文學藝術並沒有因為字多字少受到影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