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佛教藝術的見證者,也是中古社會歷史的真實記錄者。莫高窟壁畫雖以佛教內容為題材,但是,如果我們揭去敦煌壁畫的宗教面紗,就會發現有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畫面。如果再將某些局部放大,我們甚至能找到許多充滿時尚氣息的服飾和裝飾。

在這些“萌萌噠”畫面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老師,為你揭祕這些壁畫誕生的來龍去脈。

“文化藝術一定是與我們的生活休慼相關的,從普世的話題切入,大眾更容易親近。‘敦煌’非常有名,但大多數人只聞其名,卻並不瞭解,也沒去過。我們發現還有許多人對敦煌文化很陌生,希望通過這樣的分享解讀,讓大家親近敦煌,感受到敦煌之美。”楊秀清說。

有趣的生活場景

“五體投地”的形象表現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103窟 拜塔

畫面中塔前一週共有八位信徒在行禮,展現了印度及西域的各種跪拜方式。右起順時針方向:合掌平拱、舉手高揖、合掌平拱、五體投地、長跪、胡跪、合掌平拱、合掌平拱。五體投地是兩膝、兩肘與頭頂著地,是禮法中表達最高敬意之禮。

帶來福報的“燃燈”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12窟 藥師經變

據經文,供養藥師佛須燃燈,“續命”須燃七層燈,每層七燈,共四十九燈,且要求燃燈“大如車輪”。因而從隋代開始,凡畫藥師經變,均有燈輪,上置燈。

通過敦煌文獻內容發現,敦煌古代正月十五的點燈,實際上是全社會的,這個活動由當地民間節社來負責,有各種各樣的社,有親戚社、兄弟社,不同的民間節社來負責不同的片區。

古人怎麼刷牙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159窟 淨齒圖

這幅“淨齒圖”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畫面中一個剃度後的僧人祼露上身,脖間圍巾,右手執“嚼齒木”淨齒,左手握盛水的淨瓶,旁邊一人手執長巾準備遞給僧人。

佛教將淨齒用的器物稱為齒木,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或圓或扁,長不過12指短的只有8指(手指並列的寬度),淨齒於每日早晨、飯後進行,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然後用之揩刷牙齒,淨齒之後還可以用齒木刮舌頭。齒木為—次性使用,用過即可丟棄,但是佛家規定必須要將齒木上的唾漬彈淨,棄之屏處。

“嬰兒車”的雛形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156窟 父母恩重經變 兒童欄車

畫面中,一位母親手推四輪童車,一嬰兒安臥車中,兩條安全帶攔過車身,以防止嬰兒不慎爬出車外。畫面中的童車,造型與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童車極為相似。這種兒童車,在唐代被稱為“欄車”

欄車相擁,是古代兒童幼年生活的一個真實細節。壁畫雖然本意是強調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卻也使我們長了知識:唐宋時期,嬰兒車就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最時尚穿搭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329窟 女供養人

這身供養人神情恬靜,手持蓮花,面向說法圖中的佛像,跪在一個方毯上。線描勁健,用色簡練,表現出一個虔誠向佛、端莊的年青婦女形象。而她的服裝也頗有特色:上半身著窄衫小袖,外穿半袖,領口開得較低,下著束腰間色長裙。是當時貴族婦女最時尚的服裝。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390窟 西域貴族錦繡袴褶

二人頭戴尖頂氈帽,著紅色圓領團花錦繡製作的袴褶,下著白色袴。前一人為聯珠紋袴褶,後一人為聯珠獸鳥紋袴褶,是由西域傳來的錦繡圖案紋樣,應是隋代貴族中流行的圖案。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220窟 化生童子

畫面中童子的服飾有兩種,一種是中原傳統的,著半臂,下穿小袴,即短褲。半臂即短袖上衣,盛行於唐,據說漢代時,高祖嫌其袖長,減之,稱作“半臂”。唐代詩人李賀的《兒歌》中寫道:“竹馬稍稍搖綠尾,銀鸞䀹光踏半臂。”正是兒童著半臂玩遊戲的歡樂景象。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220窟 化生童子

另一位兒童的服飾來源於外來文化,立在荷葉上的童子著揹帶條紋小口褲,又稱波斯條紋小口褲,從波斯傳入,新疆、敦煌直至中原內地均流行,成為一種時髦的風尚。

愛情兩個字 好辛苦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257窟 沙彌守戒因緣

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畫》中,依據《賢愚經·沙彌守戒自殺品》的內容,繪一少年沙彌受師父所派,前往一居士家中收取供養,開門迎接沙彌的少女見沙彌長得眉清目秀,頓生愛慕之情。一見鍾情的少女,滿心歡喜地把小沙彌請進家中,撇下少女的羞澀,大膽地向小沙彌表白了愛慕之情。聽到少女的真情表白,小沙彌驚愕之餘,斷然拒絕了少女的求愛,選擇了以死來捍衛信仰——自殺於少女家中。

佛是世間佛,情是世俗情,誰不會對這位少女的愛情給予同情理解呢?佛教在其教義中褒揚的並不是如此美好的愛情,可是既不能譴責沙彌對信仰的忠貞,也不能譴責少女對愛情的嚮往。沙彌的行為令人敬仰,但又怎能忍心譴責一個16歲少女的真情表白呢?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莫高窟第85窟 樹下彈箏

古印度波羅柰國太子善友與其弟惡友入大海之中求得摩尼寶珠後,被心術不正的弟弟刺瞎了雙眼,流落利師跋國,為國王看管果園。

善友一邊看管果園,一邊彈箏自娛。一日,利師跋國公主來到果園,或許是天遂人願,因緣和合,聽到園中的音樂,並順著聲音來到善友太子面前,看到了這位正在彈箏的盲人。聰慧賢淑的公主一見到樹下彈箏的善友,一聽到善友手指間流淌出來的音樂,她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

心心相印,心靈相通,公主毫不猶豫,向善友表白了愛情,不顧一切地要嫁給他,甚至是父王的堅決反對。公主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愛情,收穫了她想得到的幸福。因此,畫家才選取了“樹下彈箏”這一特定情節,為我們展示了一段美好愛情故事。

對於男歡女愛,佛教戒律更是明令禁止。但是,人世間有七情六慾,情愛兩個字豈能是說斷就可以斷的?佛的前世今生,不也是經歷了種種愛情的考驗,每一次的經歷,又何嘗不是難以割捨。

敦煌壁畫中佛國世界的人間社會

楊秀清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主要從事隋唐史、西北史及敦煌學研究,發表有關研究論文50餘篇,出版《敦煌西漢金山國史》等學術著作6部、有關論著曾獲得甘肅省社會科學成果最高獎,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選”。近年來利用募集資金,主持開展了包括“敦煌石窟保護項目”“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項目”、“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等多項公益慈善活動。

楊秀清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隋唐史及敦煌學等領域的研究,對於相關問題有自己深厚的學術功底與獨到的心得見解。在莫高學堂的堂課中,楊秀清老師將與大家一起細細品讀敦煌壁畫,為大家展示這絢麗壁畫背後豐富的文化內涵,快來加入我們的課程吧!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