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民俗 祁連山 三農 文化 嘉峪關新聞網 嘉峪關新聞網 2017-09-08

嘉峪關新聞網訊(李奮榮)在甘肅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座橫亙於祁連山和黑山之間的威武雄壯的古城池,它扼守邊陲,天險津要,這就是號稱“天下雄關”的嘉峪關。

以水築關、以關建城、以城聚人,有城才有了嘉峪關故事傳說悠久的歷史。在嘉峪關數百年間,許多美麗動聽且又悽楚哀婉的嘉峪關故事傳說始終流傳在守關人和當地勞動人民的心中,並在老百姓心口相傳和文人墨客的描繪下,日趨形象生動,是一筆本土化的珍貴文化遺產。

文化形態

悠悠歲月,嘉峪關故事傳說承載了關城歷史的興衰,展示了民族的輝煌。漫步關外,迎著四野的漠風,隱約聽到金戈鐵馬的鏗鏘,看到狼煙四起的烽火和牛羊布野的安謐。絲綢古道的開放自守,長城內外黎民百姓的悲歡離合,各民族間腥風血雨的廝殺、爭鬥與融合,無不在這堪稱世界奇蹟的萬里長城上刻下深深的歷史印痕。

古城巍巍,炊煙裊裊,夕陽的餘暉灑在樓宇的瓦礫上,泛著斑斕的金光。長城腳下,一位老人正在給圍坐在身邊的孩子們用心講述著嘉峪關故事傳說。

這位老人就是已經故去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嘉峪關故事傳說代表性傳承人何懷珠,他的童年在嘉峪關關城中度過,後來又守過關帝廟,是一位老守關人。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據何懷珠老人生前回憶,在上世紀中葉,村裡的文化生活單調、貧乏,村民們在田間勞動休息時,大夥兒圍在一起,你講一個故事,他講一個傳說,作為緩解疲勞的一種樂趣。晚上回到家,大夥兒買上二兩酒,圍坐在炕上,在昏黃的煤油燈下,一個個故事傳說在夜色中瀰漫。在離嘉峪關關城不遠的文殊鎮,有一位近70歲的老人,也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嘉峪關故事傳說代表性傳承人,他叫周如明。在祖輩故事聲中長大的他,喜歡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加上記憶力好,善於整理,曾經能給鄉親們講許多嘉峪關故事傳說。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周如明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親們能在他講的嘉峪關故事傳說聲中歡聲笑語地勞作,是他們那一代人美好的記憶。

嘉峪關故事傳說是民間的一種口頭文學,經過眾人的加工整理,流傳下來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它紮根於民間,本土化較強。它講究說得流暢,講得精彩,聲情並茂,才能讓聽眾入神。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歷史淵源

據《肅州新志》記載:“嘉峪關,宋元以前,有關無城,聊備稽查。”“有關無城”說明關與城是各有所指的兩個概念,宋元以前此關早已有之。嘉峪關關城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於嘉峪山上,故名嘉峪關。

由此可見,嘉峪關故事傳說至少流傳了700多年。目前保存下來整理成文的有100餘條。其中大部分帶有濃郁的長城風味,有讚美長城的,有講關城雄偉的,有誇工藝精湛高超的,這些故事傳說,歷史之久遠,內容之豐富,流傳之完善,在全國各地瀕臨失傳的民間故事中,都是罕見的。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保護現狀及未來前景

隨著信息網絡現代化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曾經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熱鬧的村頭、忙碌的田間,傾聽嘉峪關故事傳說的一幕幕情景,已經隨著歷史的風,逐漸消失在了純樸的鄉村。如今,會講嘉峪關故事傳說的人年齡越來越大,人也越來越少,年輕人又不喜歡,傳承問題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講故事傳說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曾是何懷珠老人無奈的感嘆。如今,老人家已將他畢生鍾愛的嘉峪關故事傳說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的愛子何愛國。從小生長在關城腳下的何愛國,憑著自己幼時的記憶和對守關老人及後代的熟知、以及對嘉峪關故事傳說的執著,已經著手對嘉峪關故事傳說進行記錄整理。

周如明也很少再給村民們講故事了。有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漸漸淡忘了。他希望儘快多收幾個能幫他整理相關文字資料的徒弟,使嘉峪關故事傳說能夠在他有生之年繼續傳承下去,但至今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人選。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市一批老文化工作者就蒐集整理印製了《嘉峪關民間故事集成》。近幾年來,市文化館又組織文化工作者,走鎮串村,對嘉峪關故事傳說進行了更深入的挖掘、蒐集、整理,並於2012年出版了《嘉峪關故事傳說》一書。同時,每逢節慶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組織傳承人深入各學校、社區、景點,為大家講故事。

非遺|嘉峪關: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

嘉峪關故事傳說是流淌在民間記憶中的文化血脈,滋潤著雄關深厚而瑰麗的文化大地。隨著嘉峪關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的步伐不斷加快、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不斷深入,嘉峪關故事傳說必將在雄關大地上廣為流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