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擬推5座古厝讓社會“認養”

最近,閩侯文保工作和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又掀起一波新的熱潮。

在白沙鎮新坡村,隨著永奮永襄厝修繕工程的完成,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正深入挖掘、提升古厝歷史價值。在白沙鎮林柄村,作為當地清代木構民居建築和典型實例的古厝李宅,如今也正在打造“書院”空間。


閩侯擬推5座古厝讓社會“認養”

“文物是歷史最好的見證。”閩侯縣有關領導表示,為傳承和強化地域文化元素符號,留住鄉愁,閩侯一直在努力。

古厝有看點更有未解之謎

提起單體古民居建築,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全國最大的古民居——閩清宏琳厝,卻不知在白沙鎮新坡村,也坐落著一座建於乾隆初年的江氏古厝(又稱永奮永襄厝),它佔地一萬多平方米,比宏琳厝還要“年長”59歲。

這座古厝為宋末民族英雄江萬里後裔永奮、永襄兄弟所建。古厝縱向排列計有七座,連成一體,是閩侯典型的民居建築群。古厝廳堂面闊9米多,深逾25米,高10米多,如此寬敞高大的廳堂全國罕見,讓《中國廳堂》的編著者——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路秉傑發出“要看廳堂,就要看新坡廳堂”的感嘆。同時,古厝佈局由南至北一座比一座高,主人取步步高昇之寓意,希望家族生活越來越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厝內,門窗、格扇以及柱礎中雕飾著魚、蝦、蟹、蚌等水生物圖案,以獨特的木雕、石刻語言,透露出地處閩江下游的新坡“海洋文化”的濃郁氣息。院內書院二樓長達數十米的美人靠異常精妙,被視為鎮厝之寶,上面雕刻著108組形態各異的人物、花卉圖案和吉祥文字飾樣。

古厝至今仍存兩大未解謎團:一、江氏兄弟世代為農,興建如此龐大“豪宅”的財資從何而來?二、那些體積巨大的建材是如何運進山的?這有待進一步考證、解讀,也成為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推介和吸引遊客前來參觀的重點內容。

林柄李宅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民居。屏門上方、簷下雀替、軒樑、槅扇等處木構件雕刻技藝精湛,左廂房上牆頭壁畫也很精美。該厝是當地清代木構民居建築的典型實例。如今,這裡被定位為有書香、有顏值、有鄉愁的地方,並結合共享概念開展國學活動,成為讓村民、遊客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教育基地。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活化”

閩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極為豐富,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7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文物點389處。廣為人知的古建古厝,有靈濟宮碑亭、鎮國寶塔、鴻尾溪源寨、大湖和廷坪古廊橋等。

為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閩侯縣成立了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領導小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等機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擔任主任或組長,實現文物保護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精細化長效管理。同時,將文物保護納入城市更新規劃中,把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恢復以及合理利用同城鄉的建設開發過程結合起來,實現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雙贏。

保護文物逐步成為全社會共識。比如,省委黨校建設項目涉及文物點赤塘山遺址,閩侯縣主動將120畝土地作為遺址公園予以保護,並增加200多萬元進行考古發掘、墓壁保護等;閩侯二橋項目涉及的白頭山遺址和春風村九座古民居,也得到了有效保護。企業單位也增強文保意識,如竹岐安置房建設項目涉及文物點蘇洋橋,建設方能夠主動保護,落實蘇洋橋的保護和修復工作,文物保護意識不斷深入人心。正在開展修復工作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在實施保護修復過程中,力求最大限度留存文物歷史風貌。

據統計,2018年以來,閩侯縣共實施文物保護工程11項,總投資近2080萬元。閩侯縣還鼓勵各種非國有資本介入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工作。今年,閩侯縣擬推出5座古厝讓社會“認養”,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成果共享”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機制,並將加強文化與旅遊的融合,推出高品位的文化遺產旅遊、鄉村旅遊,實現文化旅遊業轉型升級。

(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張存金 陳建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