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面不改色,但殺此人時,冷血皇帝痛哭不捨

明朝 朱元璋 徐達 中國古代史 縱橫五千年 2017-04-21

人們通常都認為,朱元璋誅功臣、除異己的行為是在明朝統治完全穩固之後,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剷除異己,鞏固權勢。在朱元璋殺死的大將中,有一位比較特殊,論官位,他都遠超徐達,但卻在後世默默無名,而且在處死他的時候,朱元璋竟然痛哭流涕,十分不捨。他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人生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話說在1362年8月,朱元璋在三山門外閱兵,突然掛起一陣怪風,“吹旗觸上衣”,異常警覺的朱元璋“易服從他道還”,之後有人揭發說邵榮、趙繼祖兩位大將“伏兵門內,欲為變”。隨後,朱元璋將這些人帶來,在酒席上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審問。

朱元璋大殺功臣,面不改色,但殺此人時,冷血皇帝痛哭不捨

朱元璋:“我與爾等同起濠梁,望事業成,共享富貴,為一代之君臣。爾如何要謀害我?”

邵榮:“我等同年出外,取討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所以舉此謀。”

邵榮“不飲酒,止是追悔而泣”,朱元璋也留下了眼淚。按照記載,朱元璋是不想殺死邵榮的,只想將其禁錮終身,但遭到常遇春的反對,於是“上不得已,命具酒食飲食之,涕泣與訣,皆就誅”。

這個邵榮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在《明史》中有一句話,“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可見邵榮的能力是不遜於徐達、常遇春的。再舉一例,在與陳友諒的龍灣之戰中,“(徐達)數戰不利,上調邵榮兵沿江西截戰”,“五王僅免,登舟而遁”。五王是陳友諒的親弟,麾下第一驍將,而擊敗他的正是邵榮。

朱元璋大殺功臣,面不改色,但殺此人時,冷血皇帝痛哭不捨

不僅是能力,邵榮的地位也遠超高徐達、常遇春。據史料記載,至正十九年初,“平章邵榮破張士誠兵於餘杭”,而朱元璋當時的官職也是平章,直到這年的“五月,太祖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當時徐達、常遇春不過是樞密院僉院。按照當時的官制,丞相正一品,平章從一品,僉院不過是從二品。由此可見,邵榮的地位是僅次於朱元璋。

論地位、論能力,邵榮都是佼佼者,如果活到明朝建立,第一功臣非他莫屬。那他為啥造反,真的是因為”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實這場所謂的謀反案,不過是朱元璋設的一個局。其實邵榮的另一重身份,是朱元璋一直所擔憂的,因為邵榮原屬郭子興的部下,並非是朱元璋的嫡系。

朱元璋大殺功臣,面不改色,但殺此人時,冷血皇帝痛哭不捨

朱元璋只有清洗掉那些不安定因素,才能將軍權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邵榮的威望、地位、能力太過於高,直接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才是朱元璋殺殺手的原因。朱元璋置酒痛哭,不過是在表演罷了,邵榮太天真,完全沒有看出來,不過一同被捕的趙繼祖卻看出了真相,他當時也說了句話,”若早為之,不見今日獵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

朱元璋大殺功臣,面不改色,但殺此人時,冷血皇帝痛哭不捨

隨著邵榮的死,朱元璋完全將軍隊置於自己的嫡系手中,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徹底消除了內部隱患。隨著明朝的建立,邵榮這個關鍵人物,卻只剩下零星的記載。殺邵榮,是為鞏固統治,之後殺功臣,同樣如此,道理是一樣的。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