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明朝 多爾袞 載灃 中國古代史 歷史風雲天下 歷史風雲天下 2017-09-01

自古時勢造英雄,在紛亂複雜的風雲中,有人成就一番霸業,也有人泯然眾人,在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再加上自身能力的同時,開創一番偉業也是尤未可知之事,就比如那個風起雲湧的明朝末年。

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明末多方勢力角逐,群雄並起,明朝官軍、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以及關外的滿清政權,可謂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黑暗殘酷的時代,更是英豪熱血的時期,一曲曲悲歌,壯懷激烈。

滿清雖然戰力強悍,可謂被山海關阻擋於關外,對於中原局勢可謂是鞭長莫及,誰曾想,1644年,那個沉悶的時節中,北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自縊,闖王李自成成為了紫禁城之主,一切來得是如此的突然,大明一片譁然,連遠在山海關準備進京勤王的吳三桂也一時不知所措,歷史就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偏偏在吳三桂準備投降大順政權時,發生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奇,從此歷史的走向發生了急轉彎,而關外的滿清政權也迎來了一閃即逝的機遇。

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擺在攝政王多爾袞面前的是滿清政權的何去何從,進一步可能是圈套陷阱,陰謀詭計,但也可能是從此開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暢快天地,多爾袞猶豫了,畢竟這是一個族群的生死大事,自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之後,他有興奮,但也有不可抹去的疑慮。

當時這個事件擺在滿清權貴的眼中,竟然是有著不少的目光短淺之輩,他們只注意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滿清政權的長遠考量。多爾袞拍板,決定馳援吳三桂,但卻是先讓得關寧鐵騎和大順軍戰得慘痛之時,適時出手,典型的坐收漁利。奈何吳三桂被逼上絕路,也只能被當槍使,這招陽謀可謂是無懈可擊啊。

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終於一片石之戰,李闖退出北京,而多爾袞乘勢追擊,佔得明朝都城,從此定鼎中原,開啟天下之利的先機。同年,滿清在北京建國,這一舉措可別小看,具有著巨大的政治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滿清權貴不少人只知燒殺搶掠,沒有政治嗅覺,並沒有佔據北京的長久的打算,而這都是多爾袞力排眾議,最終定鼎乾坤,方有了後來的稱霸天下的局面。

作為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為滿清的奠基和建立有著功不可沒的付出,這一點不管歷史如何變,都是不可抹殺的。

攝政王在有清一朝,出現的次數並不多,除了開國多爾袞之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清末的攝政王載灃。1908年,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帝位,而載灃則被任命為攝政王,輔助皇帝管理朝政,可謂是權傾朝野,一時威勢無兩。

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載灃自從成為攝政王開始,他就著手整頓吏治,唯才是舉,想要給腐敗的清政府一個朗朗青天,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載灃所作所為雖見成效,卻也並無大用,在軍事上,他罷黜手握軍權的袁世凱,安插皇族親貴,卻並沒有完全滲透,沒有有效的掌控住軍權。在經濟上,如有籌款事,無論如何,定要以不加抽捐稅為正當辦法,可見他清楚的認識到各種苛捐雜稅只會令得統治基礎崩潰,一切的措施,微有成效,卻難有重大作為。

終於在1911年,載灃迫於內外壓力,將大權移交給了袁世凱,而他自己在革命浪潮中退居幕後,結束了他糾結而煩惱的三年攝政王生涯,直到辛亥革命的爆發,眼看著清帝國的破滅,而他卻只能嘆息感慨而已。

多爾袞和載灃,兩個攝政王在關鍵時刻的做法,一人建國,一人亡國

同是攝政王,多爾袞是靠著自己的能力而強勢崛起,在爾虞我詐中,在爭權奪利中磨礪成了王朝的實權統治者,名義上的攝政,實際上的皇者,定鼎了乾坤,開創了一番霸業,而載灃,是因為幸運而神的將領而有幸在26歲時,成為權傾朝野的攝政王,他口含天憲,炙手可熱,可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末年,他卻是能力平庸,碌碌無為之輩,雖有報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魄力與手腕,結局只不過是看著268年的帝國,在眼前瞬間崩塌而已。

可能在歷史的潮流之下,非人力能夠力挽狂瀾,可是能力強者,卻有可能阻滯事態的發展,延續國祚的傳承時間,這一點在多爾袞和載灃的經歷之中就可見一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