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歷史有時候真有驚人的巧合。在滿清王朝二百七十多年曆史中,入主中原之後的首尾兩朝,都是由幼小皇帝繼位,也同時都推出了權勢赫赫的攝政王。

在童年順治帝到幼年宣統皇帝中間,還有兩朝也是由小皇帝繼位,因此而產生了幾個在歷史上頗有名氣的輔政大臣。

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死後,他的14弟多爾袞爭位不成,被滿清皇族的王公大臣推出來與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給小皇帝順治輔政,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不諳世事的童年順治帝被人操縱在篤恭殿,拜叔叔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殘明王朝爭奪天下。

如果沒有多爾袞,滿清王朝極不可能在1644年這個時間節點上入主中原,多爾袞這項功勞是毋庸置疑的。

儘管有關多爾袞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功臣還是佞臣的議論,政史野史、官方民間議論了幾百年,但功過是非,歷史事實會給出公允定位。多爾袞為滿清奪得天下的巨大功績是不爭的事實,但他作為輔政的親王的種種越位的妄舉也實在令人不齒。

古代封建王朝的輔政大臣,都是前朝皇帝非常信任的心腹,文武才略出類拔萃。但更關鍵是這些人的品性德行。

在老皇帝的皇威之下,這些臣子自然小心謹慎,不敢絲毫妄為。待老皇帝駕崩小皇帝登基,他們以先帝遺命掌握了實際權力,又很快嚐到了重權在手的甜蜜滋味,多半會野心膨脹起來。尤其把持朝政時間長了,難免專橫跋扈、目中無人,甚至都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

可能這些輔臣都不會想到,小皇帝長大後,他們妄為的結局會如何。

以多爾袞為例,他攝政後的專權是步步緊逼。

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順治帝從盛京到達北京,晉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再被晉為皇叔父攝政王,此後,他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回王府時,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他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於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於午門外下轎。多爾袞已經把自己定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順治三年五月,多爾袞提出,順治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於是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他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開始與皇帝基本等同。

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多爾袞畫像)

順治四年以後,如果官員奏書中將“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多爾袞革職處罰。而且“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就是說,多爾袞已經不向順治皇帝行君臣禮了。

順治五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後他“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就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與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事實上,此刻的多爾袞篡權在手,成了無冕皇帝。

但無論如何,多爾袞以攝政謀權,名不正言不順,王公大臣自然心中不服。而且,多爾袞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犯眾怒的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於自己的王府前等候他的指令行事。

或許,多爾袞命中不該越位專權,老天已不允許他多活幾年。就在他權勢熏天的順治七年十一月,他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不治,十二月初九便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剛39歲。

多爾袞死後不久,遭他排擠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領先彈劾,他的政敵也紛紛出來翻案,揭發其攝政期間的大逆行徑,宣佈多爾袞犯有十四條罪狀。順治帝早已心懷憤懣,順勢追奪了多爾袞一切封典,下令毀墓掘屍。

再來看清末宣統朝的監國攝政王載灃。他與多爾袞不同,不是以什麼功勞上位,而是以溥儀生父身份當上這一要職的。

載灃是道光皇帝的孫子,與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當時正值青壯年的25歲,他很想振興晚清王朝大業。但無奈此時的滿清如同一個氣息奄奄的耄耋老者,無論你吹響多麼嘹亮的衝鋒號,他也跑不起來了。

載灃生於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槍殺,他於光緒二十七年被慈禧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因拒絕德皇讓其跪拜要求而贏得朝野好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灃出任軍機大臣。同年十一月,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同時病

危。慈禧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見載灃、張之洞和世續等人商議立嗣。慈禧決定立3歲的溥儀為帝,由其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溥儀繼位後,載灃開始監國攝政,次年代理清廷陸海軍大元帥。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他是實際的統治者。

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載灃)

載灃監國攝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罷黜袁世凱。一方面,由於之前袁世凱向慈禧曾出賣過光緒帝,令載灃對袁世凱有一種切齒的仇恨;另一方面,由於袁世凱位高權重,嚴重威脅著他3歲兒子溥儀的皇位。基於這兩點,載灃決定除掉袁世凱。

當時全國有戰鬥力的軍隊的軍權幾乎都掌握在漢族將領手中,特別是袁世凱掌管著的北洋新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機警的袁世凱知道載灃等光緒帝勢力對自己的仇恨,急忙以退保身,他令心腹干將段祺瑞以武力威懾朝廷,逼迫載灃取消了誅殺他的打算,僅是解除了其軍機大臣等官職,袁世凱順勢宣稱自己患上“足疾”而回河南老家靜待時局變化。

經過幾年爭奪,載灃為首的少壯親貴集團在朝廷佔了優勢。慶親王奕劻雖仍為首席軍機大臣,但政事全取決於載灃。但是,在地方,特別是在軍隊中,少壯親貴還沒有拔除袁世凱的新軍勢力,以致袁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東山再起,成為滿清王朝的終結者之一。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立即波及全國,清廷陷於岌岌可危境地。載灃在走投無路之際,不得不重新估計形勢,認為:“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宣統三年十月十四日,載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要他率領北洋軍去鎮壓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對此並不滿足,他以“足疾未痊”為由,拒不出山。十月二十七日,清廷再次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命其節制湖北水陸各軍。終於放虎出山。

同年十一月一日,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載灃將軍政大權全部拱手讓給了被他一度罷斥回籍的袁世凱。袁世凱很快掌控中樞,成為左右時局的風雲人物。

不久,卸任的前監國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政壇生涯,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後不久,清廷的一切自衛堡壘,儘自行撤毀,只留下一個孤兒,一個寡婦,再無能力抵禦袁世凱的操縱與欺詐。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被迫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統帝溥儀宣告退位。 大清王朝覆滅。

回過頭來再說說康熙帝被輔政的往事。

順治皇帝在童年繼位後備受攝政的多爾袞欺壓,卻沒汲取教訓,又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重臣輔政的遺患。

順治十八年(1661年) ,受順治帝遺詔所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開始輔佐幼帝玄燁(時6歲),歷時八年零五個月,史稱“四輔政時期”。

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智擒鰲拜劇照)

四大臣執政初期,尚能攜手盡心朝政,基本上遵照順治帝制定的方針,繼續完成統一中國的征戰。

但從康熙五年始,四大臣之間的爭鬥日益激化。其中鰲拜憑其戰功卓著,橫行跋扈,開始專權朝野,後期幾與多爾袞的行徑所差無幾。

鰲拜操持國柄,結黨營私,已經嚴重地威脅到皇權。忍無可忍的少帝玄燁於康熙八年親政後,設計智擒鰲拜。另一輻臣遏必隆也被革職查辦。鰲拜黨羽被剷除,四大臣輔政慘淡落幕。

此後過了整整二百年,又重演了重臣輔政的舊劇,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皇帝駕崩前傳諭:“皇長子御名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贊襄,本意是協助、幫助出謀劃策與具體辦理。史稱“顧命八大臣”或“贊襄八大臣”。

咸豐帝駕崩後,唯一的幼年皇子載淳即位。載垣、肅順等顧命八大臣與野心篡權的皇太后葉赫那拉氏(慈禧)產生嚴重矛盾,慈禧於暗中鼓動咸豐帝中宮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這時的鄭親王載垣名義上是首輔,但真正實力人物是肅順。肅順是咸豐帝時期的朝中寵臣,影響可以替代。他自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咸豐帝更是信用有加,使其煊赫一時。

滿清興衰的兩朝皆有攝政王 多爾袞和載灃誰是真心護主

(肅順畫像)

據傳,若是沒有肅順在朝中說好話,估計就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飛黃騰達。而身為滿人出身的肅順卻非常討厭吃喝玩樂的旗人官員,認為這幫人純屬混飯吃,而“待漢員頗極謙恭”,所以,肅順得罪了諸多滿族人。

咸豐帝剛死,“故名八大臣”還沒有正式履行輔政職能,只是表達了對慈禧想弄權的抑制。肅順等人過於自信,低估了慈禧的能力。萬沒想到慈禧會聯手恭親王奕訢搶先行動,最終“顧命八大臣”在權力鬥爭中輕易落敗,肅順居然落得被公開斬首市曹的悲慘下場。

據載,肅順臨刑前挺立不屈,大罵慈禧是“賤婢”,顯示了烈臣的一定骨氣。

肅順被殺後,郭嵩燾、曾國藩等晚清名臣扼腕嘆息。曾國藩慘然曰:“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

然而,不殺肅順,哪會有慈禧太后幾十年的無限風光?有人認為,如果肅順不死,也許大清王朝不會走向滅亡那麼快。

如此看來,肅順是屬於輔政大臣中的優秀者。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