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民國時期的史學大家孟森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明武宗朱厚照,“武宗之昏狂無道,方古齊東昏、隋煬帝之流,並無遜色。”在傳統史學評價中,明武宗朱厚照是個昏君,也是個暴君。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朱厚照死後的廟號之所以是“武宗”,起碼說明這位皇帝在軍事領域是有建樹的。明朝中期的何喬遠曾寫過一部《名山藏》,其中卷二十一就叫《武宗》,他是這樣說的:“我明傳序於帝九世,英宗而上皆嘗經武遏亂;至於憲祖孝考,文教熙洽,息馬投戈;惟帝留意戎卒,慨然有肅清海宇,鞭笞夷虜之志,郊畿之外復見旌頭虎豹之清塵焉。”

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明武宗

何喬遠對明武宗評價不低,有明一代,從明英宗以後,各位皇帝都就基本上轉向文治了,毫無立國初期太祖、成祖的那種尚武精神。

事實上,武宗即位的時候還不滿十四歲,十足的少年天子。但是,就這樣一位少年天子,對於大明朝的北部邊防是很關注的。武宗剛即位不久,戶部即建議,由於宣府、大同“邊儲告乏”,而臨清商稅每年可折銀三萬兩,建議將此地今明兩年商稅,折銀解邊,預買糧草,“侯邊事稍寧,仍舊兼收錢鈔解山東收貯支用”。對於這個建議,武宗立即就同意了。

明武宗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相較於在紫禁城裡做太平天子,他更願意去邊關打仗,做個統兵將帥。從正德十二年到正德十四年,武宗始終在宣府、大同一帶巡視。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武宗北巡至陽和,恰逢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餘騎從榆林入侵,駐玉樹,掠應州。

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明朝的九邊

面對強敵,武宗沉著應戰,指揮大同總兵王勳等部各分據要地,嚴陣以待。十月,小王子分路南下,正式揭開了戰幕。武宗令宣府遊擊時春、遼東左參將蕭滓率軍支援王勳;令副總兵朱鑾、遊擊周政尾隨蒙軍之後;又調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等軍會集陽和,參將江桓、張昇為後應。

這樣,各路人馬絡繹相繼,互相聲援,從佈局上說已立於不敗之地。此後雙方多次發生遭遇戰,特別是澗子村大戰,王勳、蕭滓、時春、周政諸軍被蒙軍攔腰切斷,分割包圍,形勢非常危急。在這關鍵時刻,武宗發威了,他親率提督太監張永及朱振、左欽各部從陽和來援,殊死戰鬥,蒙軍後退,諸軍得以會合,轉危為安。

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明武宗

第二天,蒙軍再次進攻。武宗督促諸將頑強抵抗,自辰時持續到酉時,大戰百餘合,蒙軍敗走。武宗率諸將且戰且追,直抵平虜、朔州等地邊境。這次戰鬥的戰果雖然並不輝煌,據《明實錄》記載,“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但是,這次勝利卻給予蒙軍巨大的心理衝擊,小王子沒有達到目的即引兵遠遁,“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武宗親自指揮的這場戰鬥使得大明北部邊境免遭蹂躪,確為歷史功績。明亡以後,史學家談遷在其個人著作《國榷》中說,“自宣府至西陲,往返數千裡,上卻輦乘馬,佩弓矢,衝風雪,歷險阻,侍人病備,上不以為勞也。”這樣一個英武天子,莫不是太祖、成祖復生嗎?

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武宗戎裝卡通像

但是,這樣一個極具個性的皇帝並不見容於當時的文官集團。正德時代的大明官僚集團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惰性,很難再有什麼創新精神,只知道墨守成規,對於武宗這樣一個失控的天子,他們是不喜歡的。

武宗也知道自己與文官們不合拍,所以在外朝行政班子之外,設置了一個豹房,作為自己處理政務的獨立機構。在很多史書中,這個“豹房”成了武宗淫亂的逍遙地,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有一點很奇怪,武宗親征似乎與朝臣們毫無關係,甚至他們都不知道。正德十二年,武宗朱厚照大敗韃靼人的時候,北京朝廷甚至傳出武宗被俘,第二次土木堡之變發生的謠言。

皇帝親征,大臣全不知道,打了勝仗還有人說他當了俘虜

蒙古騎兵

正德十二年冬,駐紮北京的朝鮮官員柳庸向本國彙報說:“近聞中原之事至為無統”,“朝鮮廷不知皇帝之所在”,或說“陷沒於賊”。大明自己的官員也不知道天子哪去了,“天子陷於賊中,見拘於達子,達子謂中國人曰,若許銀兩十萬,則可以贖還雲。”

天子是元首,朝臣班子是具體行政事務的承擔者,二者之間的隔閡如此之深,大明朝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可見一斑。大明走向滅亡的潛在原因此時就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