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江人趙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的宰輔

明朝 嚴嵩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華西都市報 2017-05-23
明朝內江人趙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的宰輔

趙貞吉 李瀟雪繪圖

明朝內江人趙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的宰輔

內江師範學院校中的趙貞吉辦學舊址。

明朝內江人趙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的宰輔

趙貞吉考中二甲第二名的“檔案”。

讀者推薦

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今內江城區)。明朝名臣、學者,南宋右丞相趙雄後裔,為人“好剛使氣”。隆慶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學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因在內閣任上與高拱不合,辭職歸鄉。他“學博才高”,工詩文,文章雄快,與楊慎、任瀚、熊過並稱“西蜀四大文學家”。

內江城區沱江之濱,有一個西南地區最大的休閒廣場——大洲廣場。建成10多年來,一直是內江市民休閒、娛樂、觀光等的好去處。內江別稱甜城,城市廣場為何取名大洲?熱情的內江人會告訴你,這是為紀念內江歷史名人趙貞吉而取名的。

內江以張大千故鄉而聞名世界。但在內江歷史上,還有很多名人,明朝隆慶時期的內閣宰輔趙貞吉就是其中之一。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今內江城區)。除在政治上的作為外,他的詩文在當時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與楊慎、任瀚、熊過合稱“西蜀四大文學家”。

《明史·趙貞吉傳》說他“學博才高,然好剛使氣”,而在更多人看來,趙貞吉的“好剛使氣”,更多的是體現了讀書人的風骨。明朝著名大臣、學者、詩人、教育家孫應鰲在《趙大洲墓誌》中評價趙貞吉說:“屢進不喜,數罷不憂,任勞怨不詘,觸權勢不懼,真人倫之師表,世儒之筮龜也。”

人稱天童,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

五代時期,趙貞吉的先祖遷到今內江市中區四合鎮土主山下定居。此後,趙氏家族逐漸興盛發達,成為當地望族,延續數百年。

趙貞吉的五世祖趙洪曾任都遊奕使(軍職),鎮守駐紮在資州(今資中縣)的安夷軍城寨。趙洪的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員,管的是騎兵,職責是“維制諸蠻”。

趙貞吉的十世祖趙雄,資州人,一生力主抗金,在南宋宋孝宗時官拜右丞相。

趙貞吉的祖父趙文傑,明朝成化22年(1486)考中舉人,初任武功縣(今陝西武功縣)訓導(相當於今縣教育局副局長),後任雲夢縣(今湖北雲夢縣)知縣,為官廉正。

趙貞吉的父親趙勣,號靜山主人,有4個兒子,趙貞吉是老大,另外3人是趙蒙吉、趙頤吉、趙復吉。趙貞吉位居高官後,趙勣父因子榮,按例被封為翰林院編修,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世稱資政公。

正德3年(1508),趙貞吉出生在這樣一個詩書仕宦家族中。他“生而神穎”,6歲能對句,看一本書,能說出其中三分之一的內容,再讀一遍,就能背誦了。

祖父趙文傑在武功縣任職時,趙貞吉在武功縣的學校讀書,一天能看“數卷”,大家稱他是天童。

15歲那年,趙貞吉讀著名心學大師王守仁的《傳習錄》,驚歎地說:“我本來懷疑萬物的規律是遠離本心的,現在才知道真正的歸向。”就想去找王守仁學習,但父母沒同意。無奈下,趙貞吉只得“遍誦六經自求之”。

嘉靖7年(1528),21歲的趙貞吉在四川鄉試中奪得第四名,考中舉人。

考試前,趙貞吉專門去新都拜謁在嘉靖3年(1524)的禮儀之爭中被削籍為民的大學士、內閣首輔楊廷和。

楊廷和非常欣賞趙貞吉:“是將為社稷器,吾兒慎(楊慎)弗逮也。”趙貞吉這孩子將來是國家社稷的棟樑之才啊,我的兒子楊慎都比不上他。不得不說,老楊先生的識人眼光是很厲害的。

趙貞吉拜在楊廷和門下,並結識了楊慎。從嘉靖7年到嘉靖14年(1535),趙貞吉在楊廷和門下求學,並跟隨楊廷和遊覽了川中不少名山大川,極大地開拓了眼界。

嘉靖14年,27歲的趙貞吉赴京趕考,以第二甲第二名、所有考生第五名的成績,考取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深造學習。畢業考核中,他以優異成績“留館”,任職翰林院編修。

嘉靖帝當時喜歡“修仙”,任用方術之士。趙貞吉看不下去,上疏《乞求真儒疏》,希望任用賢達之士,莫要信奉方士。

嘉靖帝很不高興,趙貞吉趕緊請假回家“休養”避禍。這是趙貞吉仕途中的第一次挫折。

外敵入侵,廷議上力主抗擊蒙兵

趙貞吉的“好剛使氣”在此後的仕途生涯體現得最為突出。這個性格是一把雙刃劍,有時能辦成好事,有時又給自己帶來禍事。

嘉靖29年(1550)八月,蒙古俺答率兵入侵,劫掠通州後進逼北京。一時之間,“京師戒嚴,勢甚危急。”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庚戌兵變。

俺答派人送信,要求明朝開闢通貢貿易。內閣首輔嚴嵩因為正在家裡專心致志地給嘉靖帝寫青詞(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帝叫內閣次輔徐階召集百官商量對策。

此時,趙貞吉已回朝升任中允(掌管司業事務),也參加了這個會議。會上,除趙貞吉外,大家都很清楚嚴嵩是求和派,而皇上是什麼態度還未知。所以,為避免說錯話,保持沉默是最好的辦法。

趙貞吉看到大家半天不說話,心裡憋得慌,主動發招了。《明史》用“奮袖大言”形容趙貞吉當時的動作,“奮袖”即揮動衣袖的意思,“大言”即高聲說話。這兩個詞語很傳神,把趙貞吉當時的言行刻畫得入木三分。

趙貞吉情緒激動地說,在京師城下與敵人締結和約,《春秋》認為是一種恥辱。如果答應通貢貿易,他們就要進城來。到那時,假如他們沒完沒了地又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又該怎麼辦呢?

老於世故的徐階聽出了趙貞吉的畫外音,乘勢追問:“聽你的意思,一定是有好主意咯?”

趙貞吉也不含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請皇上馬上到正殿主持大局,下詔檢討自己的過錯,以凝聚人心;

二是登記並宣揚周尚文的功勞,以激勵邊防將士,並把沈束從監獄裡放出來,廣開言路;

三是不要過於計較將領損兵折將,對戰敗的將領減輕刑罰,加重獎賞有功之臣;

四是派官員向將領們傳達皇上的指示精神,並監督他們奮勇作戰。這樣一來,打退敵人就很容易了。

趙貞吉說這話的背景需要交待一下。周尚文原是大同總兵官,長期在大同、宣化一帶與俺答汗作戰,屢建戰功。嘉靖27年(1548),周尚文去世。

禮科給事中沈束要求給予周尚文以卹典(即給予追封和贈諡),嚴嵩因周尚文曾在6年前彈劾過兒子嚴世蕃而加以阻撓。沈束上疏斥責嚴嵩,惹惱嘉靖帝,被打入詔獄。

趙貞吉說了這麼多,最終廷議還是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但卻被另外一個人聽進去了,這人是嘉靖帝派來旁聽廷議的宦官。

宦官回去如實稟報,本來心裡有些慌亂無主的嘉靖帝,似乎從趙貞吉的話裡找到了些許勇氣,覺得趙貞吉說得有道理,只是不該把周尚文和沈束拿出來趁機說事。

嘉靖帝召見趙貞吉,提拔他為左春坊左諭德兼河南道監察御史,派趙貞吉帶5萬兩白銀去軍營褒獎有功將士,傳達皇上的指示精神,並在前線督戰。末了還帶一句,叫嚴嵩擬旨。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結果還是被搞砸了,趙貞吉摔了一個大跟斗,問題出在他的脾氣上。

忠心孤膽,單騎押送鉅款到前線

話說廷議散會後,趙貞吉見自己的主張並沒得到實質性的肯定,心裡著急啊,就去找嚴嵩,希望自己主戰的想法能得到嚴嵩的支持。

趙貞吉找嚴嵩的情形,《明史》用了“盛氣”一詞。這個詞值得玩味,結合當時的情景,趙貞吉渾身充滿了主戰的情緒,應該是“豪氣”的意思。

嚴嵩是靠給嘉靖帝寫青詞起家的,對皇上交給的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傾注了很大的精力,甚至廢寢忘食。趙貞吉這麼一個小官來找他,嚴嵩憑啥接見?更何況廷議上趙貞吉為周尚文和沈束說話,讓嚴嵩心裡哪能舒服得了?

嚴嵩拒絕接見趙貞吉。按說,嚴府門人只是傳達領導的意見,但趙貞吉卻和門人槓上了,指著鼻子破口大罵門人。

湊巧的是,嚴嵩的乾兒子、通政使趙文華也來拜見嚴嵩。趙文華見狀,多了一句嘴:“公休矣,天下事當徐議之。”老趙啊,你就歇歇吧,天下大事應該慢慢商議才是嘛。

正在氣頭上的趙貞吉,把槍口轉向趙文華:“汝權門犬,何知天下事?”我呸,你這個嚴嵩的走狗,你也配懂什麼是天下事?

這下真壞事了。打狗也得看主人啊,趙貞吉罵趙文華,不是也在罵嚴嵩嗎?嚴嵩好歹也是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裡有的是小鞋,隨時可以搞批發,趙貞吉主動找嚴嵩穿上一雙了。

嘉靖帝提拔趙貞吉並分派任務,不是叫嚴嵩擬旨嗎?嚴嵩在詔書中用起了陰招:一是沒給趙貞吉督戰的權力,二是沒說趙貞吉可以帶衛士前往軍營。

這兩個問題非常致命:沒說明督戰,軍營將士誰願聽趙貞吉的?沒派衛士護送,趙貞吉帶5萬兩銀子去軍營,萬一路上遇到蒙古騎兵,誰來保證安全?

但在趙貞吉看來,這都不是問題。趙貞吉在街上僱傭了幾輛馬車,領取5萬兩銀子後,在三弟趙頤吉(嘉靖25年即1546年考中舉人)的陪同下,在蒙古騎兵隨時可以冒出來的情況下,直奔前線軍營。

趙貞吉運氣真的好,一路飛奔,居然順利地把幾車鉅款送到了軍營。然後,趙貞吉情緒激昂地在軍營中游走,傳達皇上的旨意,發放賞金,“一時將卒感奮”,士氣高漲。

第二天,趙貞吉回城,把頒旨發賞過程、應敵方案和增加督戰權的請求寫成奏疏上報。嚴嵩又使出陰招,把趙貞吉寫的應敵方案和增加督戰權壓下,只把頒旨發賞過程給嘉靖帝看。

嘉靖帝看了奏疏鬼火冒,認為趙貞吉好大喜功,只管吹噓自己如何艱鉅地完成任務,而不彙報前方軍情,甚至連一點應敵措施也沒有。再加上廷議上趙貞吉為周尚文、沈束說好話這個讓人心塞的事情,嘉靖帝認為趙貞吉在誆騙朝廷。

嘉靖帝下旨,叫錦衣衛把趙貞吉抓起來,打入詔獄,廷杖40次(《明世宗實錄》說是50次,《明史竊》說是90次),貶為荔波縣(今貴州荔波縣)典史(掌管緝捕、監獄事務,沒有官階)。

趙貞吉這個跟斗摔得太大了,由此在京外漂泊了11年。直到嘉靖40年(1561),53歲的趙貞吉才在徐階的幫助下,被召回京城,擔任戶部右侍郎。

進入內閣,與高拱爭執卻被排擠

嘉靖帝駕崩後,隆慶帝朱載垕繼位,趙貞吉出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隆慶2年(1568),一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趙貞吉的命運。

那天,隆慶帝去視察國子監(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祭酒(校長)胡杰,因被彈劾罷免,由趙貞吉代理祭酒。

正巧那天是趙貞吉為太學生們上課,講的是《尚書》中的《大禹謨》。趙貞吉按規矩站著講課,儀表威嚴,聲音洪亮,引經據典,侃侃而談。

隆慶帝聽了一會兒,覺得這個老頭很有學問和見地,非常欽佩,特意賜他坐著講課。回宮後,隆慶帝下旨,讓趙貞吉做自己的日講官(給皇帝上課,回答皇帝諮詢兼記錄皇帝言行的官職)。

不久,趙貞吉升任南京禮部尚書。趙貞吉已經出發了,隆慶帝捨不得他走,叫人把他追回來,讓他就職不到任,留在北京給自己繼續講課。

趙貞吉曾在現在的北京東城區購置了一處住宅,“民國”後成為段祺瑞政府的內閣交通總長兼任財政總長曹汝霖的宅第,人稱趙家樓。1919年,因五四運動中火燒趙家樓事件而聞名中外。

隆慶3年(1569)八月,隆慶帝任命趙貞吉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進入內閣,協管詹事府事務。當時內閣班子為李春芳(首輔)、陳以勤(南充人)、趙貞吉和張居正。同年十二月,高拱再次入閣,內閣班子增為5人。

已經62歲的趙貞吉勃發出全新的戰鬥力。他對隆慶帝說,現在朝廷綱紀、邊防事務都廢弛了,他想大膽做一些事情,為國盡忠、死而後已,希望陛下能為他做主。隆慶帝當然高興得很。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趙貞吉的性格仍像年輕時那樣書生意氣,而且在職場中處事仍不“圓滑”,動輒就拿辭職說事。

不久,蒙古軍隊打進大同,總兵官趙岢失職,總督陳其學為掩蓋部下過錯,反而向朝廷報捷,被御史燕如宦揭發。

趙貞吉認為,謊報軍情應重罰,而兵部尚書霍冀只想把陳其學貶官就完事。趙貞吉爭不過,打報告說要辭職。隆慶帝沒同意,給他加官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官銜)。

給事中楊鎔(四川人)彈劾霍冀貪汙,奏請削去霍冀官職,隆慶帝沒采納。霍冀認為是趙貞吉在背後作怪,上疏彈劾趙貞吉,歷數趙貞吉的“罪狀”。趙貞吉非常氣憤,再次請求辭職。隆慶帝挽留了趙貞吉,免去霍冀的官職。

趙貞吉這兩次都贏了。但事不過三,最終還是栽在了高拱手裡。

高拱和趙貞吉都是個性突出、脾氣很大的人,兩人水火不容。當時趙貞吉掌管都察院,高拱掌管吏部,兩人分管的部門在考核官員上有職能交叉。

隆慶4年(1570年)十月,御史葉夢雄上疏惹惱隆慶帝,隆慶帝要求都察院與吏部一起考察言官,降職一批人,再提拔一些優秀言官。

高拱利用這個機會,想把趙貞吉提拔重用的言官打下去。趙貞吉要保護那些正直的部下,就以牙還牙,把高拱提拔的官員列入降職名單。

高拱彈劾趙貞吉有私心,有舞弊行為。趙貞吉上疏辯解,說高拱做事橫行霸道,破壞選拔制度,第三次提出辭職。

沒想到,這次隆慶帝同意了趙貞吉辭職的請求,趙貞吉被高拱排擠掉了。趙貞吉從入閣到退出,只幹了一年又3個月的宰輔。他的政治生命宣告結束。

晚年時光,在內江留下諸多遺蹟

趙貞吉回到了故鄉內江。晚年的幾年時間,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致力於家鄉的文教事業、結交文友、遊歷家鄉山水和著書立說上。

此前他回鄉時,在桐梓壩背後的獅山(今內江師範學院美術系大樓背後)下創辦了趙家子弟的學校獅山山房。晚年回鄉後,又在今內江市區桂湖街北側的玉屏山上創辦了玉屏書院。

今內江市中區史家鎮與四合鎮之間,有一座三堆山。趙貞吉在山下搭了一座草廬,閒來無事時,就與三堆鋪(今史家鎮)著名的高氏家族中的高公韶等人往來,詩文唱和頻繁。

他還和當地名士劉望之等交往密切,經常去劉望之家“蹭飯”,劉望之每次都用鄉里特色小吃招待他。趙貞吉有一句詩寫道:“從吾飽吃黃麻飯,五嶽峰頭好自誇。”

趙貞吉崇信佛教,精通佛理,自號大洲居士。對心學、釋學的研究,在當時是一流水平,後世的歸有光、黃宗羲、李贄等人對他非常崇拜。他曾遍遊內江境內的主要寺廟,留下不少詩文題刻。

萬曆4年(1576),69歲的趙貞吉“端坐而逝”,享年69歲。萬曆帝聞訊後,為他停朝一天,諭祭褒揚,追贈他為少保,諡號文肅。

趙貞吉墓位於內江市中區四合鎮三山村的碑亭灣。內江當地為紀念他,曾為他立了5座牌坊。他的後人把他的詩文彙編成《趙文肅公文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黃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