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臣:楊一清,總制三邊軍務數十載!

楊一清(1454~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又號石淙。其先祖為雲南安寧人,因父喪葬于丹徒(今江蘇鎮江市),遂引為新籍。楊一清12歲時即以奇童被薦為翰林秀才,舉送翰林院讀書,明憲宗朱見深曾命內閣擇師教之。14歲舉鄉試,成化八年(1472年),18歲的楊一清登進士第。曾以副使督學陝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陝西馬政。此後,他曾於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楊一清曾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和內閣首輔(明朝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是明朝一代名臣。史稱其“故相行邊,自一清始。溫詔褒美,比之於郭子儀”。他學貫古今,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邊防事務,先後在西北任職30多年,為加強明代西北邊備作出了貢獻。

一代明臣:楊一清,總制三邊軍務數十載!

1、楊一清與固原馬政

馬政,即“養馬之政也”。固原歷史上的養馬業非常發達,一方面與它的地理環境有關。歷史上的固原六盤山地區,森林茂密,水草豐澤;固原北部地區,土地空闊,宜於放牧,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與固原的歷史發展進程和中原安危有關。因為戰爭,馬匹的需求量大,固原的山地草原便成了歷代官方的軍馬養殖中心。因此,歷代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無不重視固原的馬政,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親自到固原視察馬政。據說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為了發展西北的養馬業,曾重用一位名叫張萬歲的養馬專家主管馬政。張氏先後執掌馬政24年之久,與西北陝甘寧地區的養馬業結下了緣分,至今,這一地域的人們在論及馬齡時,只言“齒”而不稱“歲”,就是為避張氏之諱。明朝在固原設群牧監,主管軍馬放牧,即所謂軍牧。永樂四年(1406年),首設陝西、甘肅二苑馬寺,寺下統監,監下管苑。固原監牧屬陝西苑馬寺,專門負責軍馬的牧養、繁殖、訓練等事務,主要任務是向邊防部隊提供軍馬。明中葉以後,固原地區的馬政日漸衰落,陝西苑馬寺屢裁監苑,軍馬養殖業逐漸萎縮,官馬盜失、牧軍潛逃、草場被佔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致使軍馬供應一度緊張。軍馬的供應不足與邊境不斷髮生的戰爭,迫使明政府不得不著手解決馬政問題。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劉大夏推薦南京太常侍卿楊一清為副都御史,督理陝西馬政。

第二年,楊一清在陝西視察了馬政以後,心情十分沉重。特別是他來到固原後,發現這裡的軍馬放牧十分混亂,馬匹露宿草場,畜群損耗嚴重;牧軍沒有營房,官吏沒有辦公場所,人們整天無所事事。楊一清立即向朝廷上言修舉馬政:一是增加種馬。請朝廷撥庫銀4.2萬兩,購買種馬,繁殖馬匹。二是增加牧軍。他建議將流民編入戶籍,分給草場讓其放牧居住。對於那些暗中侵佔草場的地方豪強,他主張要堅決打擊,繩之以法。三是增修城堡、馬廄,改善牧放條件。兵部復奏,明孝宗準行。於是,楊一清著手增修城堡、擴建馬廄。固原開城苑下轄的各營舊有城堡或狹小,或坍塌,遂在原址或擴建,或另築。頭營向東拓展236丈;二營向南拓展295丈;三營舊有的城堡被清水河衝浸,遂在城堡以西另築新營;五營原無城堡,在廟兒坪創建新城;六營、七營舊有城堡年久坍塌,俱修葺一新;八營向南拓展160丈。黑水苑舊有城堡一座,也在原基礎上向南拓展735丈。

楊一清又在隆德等地新開拓牧場2960多頃,大量招募各地流民擴充牧軍隊伍。為大力發展養馬業,楊一清獲准支取太僕(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的官員)馬價銀4.2萬兩,於平、慶、臨、鞏等地買種馬7000匹,以振興西北馬政。為了多渠道發展軍馬養殖業,楊一清還採取農牧結合、以農養牧的政策,把一些不適宜放牧的土地劃撥給軍屯士兵耕種,每年向他們徵收飼草、谷豆等,為軍馬儲備足夠的飼料。馬市交易在西北已有悠久的歷史。唐朝以前的王朝以絹帛向西北各少數民族易馬,唐以後逐漸形成了以茶易馬,明朝雖沿續了這種交易制度,但不久便廢棄,嚴重影響了明朝邊備的加強。因此,楊一清在督理馬政期間,一方面大力發展當地養馬業,另一方面整頓以茶易馬市場,恢復“茶馬互市”,掃除積弊,以利貿易。據《明史?兵志四》載,楊一清督理馬政4年,“易馬九千餘匹”。在楊一清苦心經營下,陝西苑馬寺中止了江河日下的頹勢,開始好轉。據楊一清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的呈報:(陝西、甘肅)監苑所屬草場,原來的二監六苑由弘治十六年(1503年)視察時的68800多頃,上升為128400多頃,幾乎增加一半;牧馬軍丁由弘治十六年的745人,增加到2343人,增加3倍。此外還修建了馬營、城堡、衙門、倉廒、馬廄、屋宇等,使牧養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養馬數量也隨之上升,到正德三年(1508年),僅“孳(繁殖)牧馬數計一萬三千八百二十六匹”。據此推斷,固原境內的牧馬可達15000匹左右。楊一清督理西北馬政是有功績的。他曾使固原地區的軍馬畜牧業繁榮一時,客觀上推動了寧夏南部地區畜牧經濟的發展。

一代明臣:楊一清,總制三邊軍務數十載!

2、楊一清三次總制陝西三邊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陝西三邊總制秦紘內遷為戶部尚書,離開固原。三邊總制空缺,各鎮總兵、巡官失去統一指揮,一時邊備鬆弛。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月,韃靼小王子部3萬餘騎於花馬池拆開邊牆入境,圍攻靈州,又遣騎兵攻掠韋州、環縣,並攻入清水營(在今鹽池縣境內)。二月,小王子部久圍靈州城不能下,撤圍而去,轉攻寧夏鎮城。三月,又攻掠興武營。十月和十二月,小王子部自花馬池、清水營兩處進入,由下馬關直至固原、隆德、靜寧等地,殺掠20日。由於韃靼大犯固原等地,正德元年(1506年)初,兵部尚書劉大夏請命楊一清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正月,明廷以巡撫陝西都御史楊一清(弘治十八年正月楊一清曾巡撫陝西)總制延綏、寧夏、甘肅等處軍務,兼督馬政。是為楊一清第一次總制陝西三邊。由於楊一清在陝西數年,對西北邊備體察於心,哪些地方防禦欠疏,哪些地方可以憑藉山河阻隔,以及韃靼諸部入邊的特點等均瞭如指掌。早在他擔任陝西馬政御史時,就發現韃靼騎兵東線進入固原的必經之路是豫望城(俗稱豫王城,今同心縣預旺鎮)。該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於是他便在豫望城設立平虜守禦千戶所(為與寧夏平虜守禦千戶所相區別,史書名曰“豫望城平虜守禦千戶所”),調配2000名精兵據守,將這裡建成遏制韃靼東路入侵固原的屏障之一。為加強花馬池防禦力量,他奏請將花馬池守禦千戶所升格為寧夏後衛,調西安、慶陽及寧夏招募的士兵充實其實力。他又立興武營守禦千戶所,改靈州千戶所為靈州守禦千戶所。通過增設衛所的措施來加強邊備。楊一清積極主張在寧夏修築邊牆。他說,國初放棄陰山防線,築東勝城(今內蒙古托克托),已失去一面險要之地;其後又丟掉東勝,退守榆林,遂使河套肥沃之地成為韃靼的巢穴,寧夏形勢一變而為三面臨敵。他認為收復東勝,以河為固,東接大同,西連寧夏,使河套千里之地歸我耕牧,這是上策。如若不能,就要增築邊牆,增強防禦能力。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同意楊一清的建議,批撥國庫銀10萬兩,由楊一清負責修築定邊營至橫城的150公里邊牆。楊一清調發陝西八府各衛丁夫9萬人修築邊牆。在興工修築時,他考慮到民工長期勞作之苦,就把民工分為兩批,每批築牆3個月,到期輪換。為了保證民工的生活,楊一清規定每人每天保證供給口糧若干,他還動用官銀購置藥品和請醫生。楊一清為築長城四處奔走,積勞成疾。但把持朝綱的太監劉瑾,對不願依附自己的楊一清十分惱怒,竟誣陷他浪費邊防費用,羅織莫須有的罪名,將楊一清抓捕入獄。後在大學士李東陽、王鏊等人的大力營救下,才免罪釋放回家。這道150公裡的邊牆僅完成20公里,被迫停止,他的邊防計劃未能得到實施。楊一清第一次總制三邊就此宣告結束。時隔3年,寧夏發生“安化王之亂”,明武宗令致仕在家的楊一清以原官改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第二次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與御用太監張永領兵3萬共同指揮平叛事宜。五月,楊一清還未到達寧夏,其舊部將領寧夏遊擊將軍仇鉞等已將朱寘鐇捕獲,叛亂已經平定。但寧夏社會秩序還相當混亂,有人傳言:京師3萬大軍要血洗寧夏。楊一清為了消除寧夏軍民的恐慌心理,奏請朝廷撤回京營軍隊,自己和張永前往寧夏處理善後事務,恢復寧夏的社會秩序。楊一清到達寧夏後,發現與兵變有關聯的人,個個惶恐不安,大批人員準備逃走,官府的文件命令無法傳達下去,局面十分混亂。安化王之亂的情況比較復雜,涉及到王室成員、各級官吏、將官和大批士兵。楊一清的善後政策是:“只誅首惡,不究脅從,有功者錄用。”五月二十三日,楊一清發布文告,向寧夏軍民講清政策,打消人們的顧慮,初步安定了人心。

因這次兵變而被捕的起事者和連坐者多達1000餘人,寧夏地方官吏準備把大批人犯押解京城請功。楊一清知道,如果這些人都押到京城去,肯定要被處死,因此他阻止了這一做法。決定進一步查證主犯,不要把脅從人員牽涉進去。當時,這1000多人都集中關押在靈武,由外地調來的6000名官兵看守。太監張永認為,寧夏的局面沒有完全安定,要求把起事者斬盡殺絕,以除後患,並堅持把6000名外調官兵留下來以防不測。當時寧夏城鎮人心惶惶,老人、孩子和婦女外出躲藏,青壯年在家裡都拿起刀槍,形勢依然很緊張。楊一清告訴張永,寧夏被迫參加兵變的人何止數千,在主犯已被擒獲或殺死的情況下,再深入追究他人,勢必會引起社會更加混亂。於是,他果斷命令撤走調來的軍隊,縮小打擊範圍。楊一清親自到犯人中間詢問情況,監督審查,詳細記錄口供,調查核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後判定。對犯人的遠親、僱工、人役等先行釋放回家,一律不予追究。由於楊一清處理得當,政策對頭,寧夏的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人們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逃走的人也紛紛回家。

兵變平定後,張永回京覆命,楊一清繼續留駐寧夏,處理邊防事務,做了大量有益於寧夏百姓的事情。經過兵變的動亂,加上寧夏各地嚴重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十分困難,官府收入也不足。楊一清奏請朝廷免除寧夏一年的賦稅,還下令減少民眾20%的徭役,償還以前官府所欠商人的銀兩,大大緩解了民眾的負擔。楊一清還清理了被寧夏鎮守太監、總兵、遊擊將軍等各級官吏私自佔據的湖地草灘和為將官私人勞役的兵丁2000多人。湖地草灘全部收歸官府,收入用於寧夏的邊防事業。在當時朝廷上下政治一片腐朽黑暗的情況下,楊一清敢於打擊地方官吏侵公肥私的行為,切實減輕軍民負擔,實在是非常難得的。其間,楊一清還與張永在叛亂平定後,合謀除掉劉瑾(下文專述)。不久,楊一清還朝,進戶部尚書,又改吏部兼武英殿大學士。後因武官江彬擅權,楊一清辭官而去。15年後,即嘉靖三年(1524年),由於西北邊境不寧,朝廷因楊一清熟悉邊務,又起用他為兵部尚書加左都御史,第三次總制陝西三邊。這時的楊一清已是一位71歲的老人了。從表面上看,他第三次總制三邊,是以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身份出任,確為朝廷重臣,也是很得意的,但其內心卻是淒涼傷感的。往事悠悠,觸景生情,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覺得年事已高,應該功成身退,不再涉足千里沙場;一方面又覺得皇恩浩蕩,君臣之義這個無形的鏈條在牽制著他。楊一清雖然因年老而傷感,但他並未因此而忘記實施自己的強國之策,富民之道。他到鎮後,部署兵力,加強防禦力量;處置糧草,充實儲備;安撫內遷各族人民,保持社會穩定;正確處理與吐魯番的關係,避免激化矛盾。他還向朝廷上疏,請求招徠隴右、關西居民到邊地屯田,以期用商屯與民屯的方式來解決邊軍糧餉的問題。可惜此次在任僅一年時間,後任者雖“爭言屯政”,但收效甚微。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楊一清離開固原回京,改任吏部尚書和內閣首輔。嘉靖八年(1529年),被參落職。嘉靖九年(1530年)四月卒於家,享年77歲。追諡文襄。

楊一清前後為官56年,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正如翰林修撰楊慎所云:“四朝元老,三邊總裁,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楊一清第一、二次督邊時,正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間。楊一清雖然忠於朱明王朝,致力於邊防事業,但朱厚照並不是個好皇帝,他在位16年,始終重用宦官,喜好遊玩作樂,不理朝政,以致正德前期,劉瑾竊權誤國,民不聊生;正德後期,江彬得勢,人心洶洶。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楊一清的宏圖大志雖然不能完全實現,但他還是盡心盡力地為鞏固明朝邊防作出了貢獻,為邊疆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寧夏人民為了緬懷他在寧夏的功業,在靈武城北修建公祠,讓世代祀頌這位致力於邊防事業數十年的一代名臣。

3、借兵變緣起剪除劉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之窮,為歷代皇帝中所少見。他年輕時,父母兄長死後,窮得無錢下葬;他自己貧無所依,只好去當和尚;當和尚也填不飽肚皮,他又外出雲遊乞食,途中患病,幾乎喪命。因此,當元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把他推上皇帝的寶座時,他特別珍惜這個位置。為了鞏固他花費了15年奪得的帝位,並傳之於子孫後代,他實行了嚴刑峻法的治國之策,除屠殺開國功臣外,在歷代帝王喪失江山的覆車之鑑中,他尤其重視解決宦官干預朝政的問題。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在確定內侍官制時,他明確地指示吏部說:“宦官這類內臣,只要人數足夠使用就可以了,不要配備太多。自古以來,這類人就易於擅權,對此要引以為戒。”到了晚年,他對太監應當恪守的準則定得更為嚴厲,如宮中太監不得讀書識字,不得身兼外臣文武職銜,不得使用外臣冠服,官階不能超過四品,每月俸祿米一石。還強調:“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他曾在宮門口豎立了一塊鐵牌,上面刻著一條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違者斬!”朱元璋死後,繼任的建文皇帝倒還記著乃祖的遺訓。隨著時間的流逝,朱氏子孫早把家法拋到九霄雲外了。禍國殃民、臭名昭著的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便出在明朝,其中劉瑾就出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間。

一代名臣楊一清早想剪除劉瑾,可是談何容易啊!劉瑾上有皇帝的信任支持,下有一群狐朋狗黨,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把握不好時機,不僅扳不倒他,怕是連自己的命也保不住。這次寧夏之行,楊一清覺得機會來了。一是張永也是朝中太監“八虎”之一,很得皇帝的信任。二是張永與劉瑾有矛盾,可以充分利用。三是可以將這次寧夏兵變的起因全部推在劉瑾身上,借張永之手剪除劉瑾。他們兩人在西行途中,楊一清就主動接近張永,與他親善友好;張永也知道楊一清在朝臣中的地位與聲望,自然也願意跟他交往,兩人關系甚為融洽。在處理完兵變事宜後,張永準備回京覆命,楊一清找張永進行了一次密談。楊一清對張永說:“這次依靠您的大力協助,順利完成了兵變後的善後工作,主犯一干人由您押回京城處置,這是值得高興的事。”然後,他又嘆了一口氣說:“剷除一個在外作亂的藩王容易,但國家內患卻不那麼容易除掉啊!”張永一時不明白楊一清說的“內患”是指什麼,讓楊一清說明白些。涉及內患,楊一清不敢明言,遂用手指寫了一個“瑾”字。張永明白了楊一清的意思,他面有難色地說:“這個人不好對付啊!他早晚都在皇上身邊,皇上一天見不到他都不高興。再說,他的黨羽極多,耳目極廣,要剷除他不容易啊!”楊一清慨然說:“您也是皇上信任的內臣,這次派您來監軍即是明證。您凱旋迴京後,皇上肯定要問及寧夏的事,您趁機把朱寘鐇傳檄告諭各邊鎮‘同舉義兵,共討劉瑾,以清君側’的話上奏皇上。並將劉瑾亂政、圖謀不軌的罪狀一一奏給皇上聽。皇上英武,一定會聽您的話誅殺劉瑾的。如果此舉成功,您就能因為國除害而名垂青史!”張永擔心地說:“萬一皇上不相信,那後果將是很嚴重的!”

楊一清又出主意說:“如果皇上不信,您就跪在地上叩頭痛哭,請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心以表明自己說的絕不是假話,而是對皇上的一片赤膽忠心。皇上一定會被您的赤誠所打動。不過這件事一定要早動手,千萬不要猶豫,晚了怕洩露機密,讓劉瑾搶了先,那災禍就會馬上到來。”張永本來就對劉瑾不滿,經楊一清一番鼓動,膽子也壯了起來,便充滿豪情地說:“老臣何惜餘生而不報答皇上的聖恩!”遂下定決心剪除劉瑾。二人又歷數了劉瑾的種種罪惡,精心準備了奏章。這年八月,張永回京獻俘。此時,劉瑾也有點心懷鬼胎,他怕張永把寧夏兵變中揭露他的事洩露出去,便安排好了張永進京的時間,誰知張永卻提前進京,甩開劉瑾。

一代明臣:楊一清,總制三邊軍務數十載!

八月十一日,張永獻俘畢,明武宗賜酒酬勞張永。其時,劉瑾及馬永成等都在皇帝身邊侍侯。到了晚上,劉瑾告辭回府,張永遂向武宗密奏“劉瑾激變寧夏,心不自安,陰謀不軌狀”,並從袖中取出奏疏,歷數劉瑾罪行17條。武宗剛喝酒,低頭說:“劉瑾負我。”且有所猶豫。張永見狀,立即又奏說:“此事不可緩,緩則奴輩皆死於非命,陛下亦無所歸!”接著,張永及其身邊的同黨又數說劉瑾平時的種種劣跡。武宗準其奏。

當夜,武宗命禁軍逮捕劉瑾下獄。十二日,武宗以張永奏疏出示內閣,貶劉瑾為“奉御”,閒住鳳陽。十四日,禁軍從劉瑾家中抄出黃金24萬錠又5.78萬兩、元寶500萬錠、銀800萬錠又158.38萬兩、寶石2鬥、金鉤3000個、金銀湯鼎500尊、袞服4件、蟒服470套、牙牌2櫃、金龍甲30副、玉印1方、玉琴1張、獅奕帶1條、玉帶4160條。又得金5.9萬兩、銀10.95萬兩、盔甲1000餘件、弓弩500張。其他寶物不計其數。明武宗原不想殺劉瑾,可是一看抄出來的東西,這位只知遊玩作樂、不理政事的糊塗皇帝也不由大吃一驚:“奴才果然想謀反!”於是下令將劉瑾處死,其黨羽也遭清洗。朝中這一變故,實由寧夏安化王之變而引起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