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16位帝王中最像“人”的一位,活的瀟灑,嬉笑怒罵,像個活生生的人一樣有血有肉。同時朱厚照也是被黑的比較慘的皇帝,荒淫、暴戾、無賴等等不好的詞彙都被加到他的身上,就連他最自豪的軍事能力也被人抹殺、嘲笑。那麼朱厚照這個特立獨行、聲名狼藉的帝王水平到底怎麼樣呢?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明武宗朱厚照劇照

在記載朱厚照生平的《武宗實錄》中可以說是問題多多,很多記載前後矛盾,因此想了解朱厚照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的對手水平如何。朱厚照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就是“應州大捷”,此戰朱厚照身臨前線統兵作戰,大敗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緩解了自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越來越嚴重的明朝北方邊患。

先說說韃靼小王子是什麼人。韃靼小王子是《明史》中對他的稱呼,別真的認為他只是個“王子”,其真名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黃金家族的直系後代,被稱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因其功績被後人譽為達延汗。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達延汗一統蒙古各部

自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明朝大將藍玉統兵覆滅北元小朝廷之後,蒙古各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內戰。1487年,16歲的達延汗親政開始就南征北戰,擊潰瓦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使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蒙古高原重新統一。1501年起,達延汗率軍不斷南侵明朝,十數年間大明北疆處處告急,明軍別說殺敵多少,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勝利,可見達延汗的厲害。

1517年朱厚照瞞著朝堂百官,只帶著親信護衛巡視邊關,就是這個時候達延汗率五萬騎兵再次進犯明朝。十幾年來明朝邊軍將士已經被達延汗打怕了,只想著能守住大同等邊防重鎮就行,而初次領兵的朱厚照卻毫無懼色,指揮若定,命令長城一線守軍北上主動迎敵,與蒙古大軍野戰。朱厚照的命令不是胡鬧,而是有一整套的戰略,先是用少量部隊引誘敵軍主力來攻,然後不斷增兵削弱敵軍士氣,最後自己親率主力部隊與敵軍決戰,本來畏敵如虎的明軍一看皇帝和自己一起作戰,士氣大振,最終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捷”。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明武宗朱厚照劇照

應州大捷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明軍和蒙古在兵力幾乎相等的情況下野戰,還能獲得勝利的戰鬥,甚至可以說放在朱元璋、朱棣時期都是一場大勝。初次統兵的朱厚照就能擊敗征戰沙場數十年的達延汗,可見朱厚照的能力是非常強大。

而對於這次應州大捷,明朝的文官們是各種抹殺。在朱厚照得勝回朝後,百官就四處傳“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而等到朱厚照死後,文官編纂《武宗實錄》的時候,這場十萬人蔘與的大戰只留下了寥寥數語“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還是在暗指朱厚照打了敗仗。明朝大臣們為了抹黑朱厚照真是不顧常識了,試問應州大捷要是假的,蒙古軍隊只陣亡十六人,此後幾十年蒙古軍隊又怎麼會“不敢深入明朝”?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明武宗朱厚照劇照

明朝的文臣們為什麼要抹黑明武宗朱厚照呢?首先朱厚照不符合文臣們心中的“明君”形象,只有讓朱厚照名聲臭大街,才能顯示文臣們的正確。明朝文臣心中的“明君”什麼樣?接受儒家“四書五經”的理念、深居紫禁城哪都不去、按照文臣們的主張去做事,說白了就是皇帝應該聽從臣子的擺佈和忽悠。

而明武宗朱厚照喜好武事、愛行伍,對於四書五經不屑一顧;為人很有主見,做事果斷不受臣子左右;最重要的是朱厚照再次抬高了明朝武將的地位,嚴重損害了文官階層的利益。這樣的皇帝自然要大大的打壓,要不然此後的帝王有樣學樣,文官們日子就不好過了。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嘉靖帝劇照

其次朱厚照沒有子嗣,他死後繼位的是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從嘉靖帝繼位後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照生母張太后淒涼而死等事件來看,嘉靖帝對於自己從朱厚照手中接過皇位是一點感激之情都沒有,朱厚照越聲名狼藉,就越顯得嘉靖接掌皇位正當合法。

這樣一來嘉靖自然不會“為尊者諱”,為朱厚照說好話;而朝臣為了討好新君,自然要說朱厚照的壞話,用朱厚照的“荒唐無能”去襯托朱厚熜的“英明神武”。《武宗實錄》中的很多內容是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將很多別人做的壞事全賴到了朱厚照頭上。

擊敗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明武宗朱厚照為何聲名狼藉?

描繪朱厚照玩樂的畫作

文人的筆桿子真的能抹殺一個人的功績,顛覆人的形象。其實回顧明朝歷史就能發現凡是很有主見、好武事的皇帝名聲都不好,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殺人狂魔”,開創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窮兵黷武的武夫等等,而朱厚照比別的皇帝倒黴的地方是沒有後代,不會有人為他揚名。

屁股決定腦袋,編寫史書的人因為立場不同必然會有所偏向,其中多少刪改、多少編造全看編寫者節操。因此想要了解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千萬別把某一本書的說法當成金科玉律,要多看多想,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瞭解,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看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