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點擊標題下方紅河文旅,瞭解更多旅遊資訊。「雲南旅遊新方向,雲上梯田,夢想紅河」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簡介: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在中國,苗族約為894萬人(2000年統計數據),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雲南省河口縣苗族是清乾隆時期遷到河口的,是較典型的山地民族,迄今已有230餘年。河口苗族主要聚居橋頭鄉邊境沿線的半山區,瑤山、蓮花灘、老範寨、南溪、河口等鄉鎮均有分佈。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河口苗族自稱“蒙”或“勐”,意為苗族。河口苗族按服飾和語言分為“蒙豆”(白苗)、“蒙詩”(青苗)、“蒙巴”(黑苗)、“蒙爪”(綠苗)4個分支。其中以“蒙詩”、“蒙爪”居多。雖各支語音、服飾有異,但語言完全相通,服飾、生活習俗等皆大同小異。河口苗族遷徙路線大致為:一路由湖南經四川、貴州至雲南,後經開遠、蒙自、屏邊到河口,另一路由曲靖、開遠、硯山、文山、馬關至河口。到河口後,其中一部分又續遷到越南、緬甸、老撾等國家,亦有部分漂洋過海到歐美等國。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苗族民風、民俗

01

服飾

河口苗族服飾以婦女服飾最具代表性。雖有四個分支,但大同小異。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苗族婦女身著藍(或黑)色斜襟低領長袖外衣。苗族婦女精於刺繡,因此,衣領、託肩、斜襟、臂及肘部至袖口均繡滿各類花紋圖案。下身著過膝蠟染麻布百褶裙,裙身自上而下分別繡各形各色圖案,前後各系一塊圍腰,前圍腰與裙長相同,繡花,後圍腰以黑布縫製,較短,無刺繡。腰間喜系紅色或紅底花腰帶,兩端置於身後,有的年輕女子還特意縫製繡花腰帶,兩端飾以串珠,銀鈴或小銅鈴垂於身後,行走起來叮噹作響,很是悅耳。苗族婦女喜留長髮,盤於頭頂,先以棉布黑帕纏住,再用一條白布點綴,又纏上棉紗黑帕,最後纏綴有串珠小銀鈴等飾物的花邊。婦女都打綁腿(俗稱裹腳),中青年婦女綁腿均繡花,老者一般只用黑布縫製即可。苗族婦女喜戴銀耳環、銀項圈、銀項鍊、銀鎖、銀牌、銀鐲、銀戒指等銀製飾品,偶有戴玉耳墮、玉手鐲的。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苗族男服飾較之女裝簡單許多,很多成年男子喜穿青、藍對襟上衣,老者則穿斜襟上袖上衣,下穿大扭襠黑長褲。現在苗族男子服飾與漢族比已無異,僅存在語言區別。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02

禮儀習俗

河口苗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襟懷寬闊,勤勞善良,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主人家忙得不亦樂乎;生怕怠慢了客人。家裡再窮,也要去借雞、借酒款待好客人,讓客人高興而來,盡興而歸。

河口苗族與其他地區苗族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等沒有大的差別,也與周邊的兄弟民族大體相似。河口苗族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月半等。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春節苗語“挖扎”(音),即過年的意思,是苗族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每年臘月20日之後就開始殺過年豬,糯米粑粑、餌塊粑粑準備過年。大年三十那天,各家各戶,屋裡屋外,房前屋後,畜圈(廄)要全部打掃乾淨方可進晚餐。河口苗族過年一般從年三十到正月初六初七。初一不出門,婦女不做家務,不做針線,全由男子操作家務各家自顧自在家從事獻飯祭祀祖宗的活動。初二以後,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青年男女們便爭先恐後地趕往花山場,參加“踩花山”活動。而不去參加“踩花山”活動的則在村中搞打雞毛毽、打陀螺等活動。男女對打雞毛毽時,輸的一方要讓對方“彈耳朵”或“拍屁股”,或者將自己某件物品作“抵押”,散場時相互開個玩笑便物歸原主。也有打毽子而情投意合締結良緣的。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踩花山”苗語稱“果蹈”(音)。每年農曆正月初二,來自四面八方的苗族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固定的花山場上,歡度傳統節日踩花山。臘月二十六,花山主持人召集人手在花山場正中立1棵近20米高的花杆,杆頂分別插常青樹一枝,掛長約2米紅布1塊,米酒1壺,蘆笙1把。是日,參加踩花山的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相聚於花山場上,對歌的,跳蘆笙的,表演武術的紛紛閃亮登場。花山場剎那間變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花的海洋。未婚姑娘小夥子趁此機會,進行“傘下對歌”,尋覓知音,結下美好姻緣。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03

婚俗

苗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也有四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苗族同姓同宗不通婚,舊時多為姑表舅親。現已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當雙方感情發展到蒂結終生時,小夥子要抓住姑娘的手拉一把接回家中,即“搶婚”。意為姑娘不是自己跑上門來,而是小夥愛慕她硬搶來的,以後不得歧視她,隨便解除婚約。當晚姑娘由男方親表姐妹陪寢。次日清晨,派人到女方家報信,3日後,男方派出“正媒”到女方家求親,如女方父母無異議,即商定禮金、嫁裝等事宜,擇吉日迎親。定親後姑娘由小夥子親表姐妹護送回孃家等待新郎迎親隊伍的到來。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娶親時,男方要將彩禮逐一呈上,讓女方父母過目,並在女方家請客吃飯。新郎要向岳父母及長輩敬酒認親。叩拜完畢,女方媒人就把陪嫁品(木櫃、服裝、首飾等)交給男方媒人。雙方媒人領新娘新郎向父母告別,步行出門。臨行,新娘在室內放聲啼哭,甚至母女抱頭痛哭,難捨難分(即哭婚),此時迎親嬸孃要往新娘母親手中塞點錢(即釋手錢),禮節到了,新娘母親依依不捨將女兒送出家,千叮萬囑,新娘終於與迎親隊伍上路了。苗族娶親歸途中一定要在半路上稍事休息“吃晌午”,即使在本村娶親也要按路線轉悠一圈,吃晌午後才能接新娘回家。迎親隊伍人數多少不限,但只要單數,即去時單,回時雙,以示好事成雙之意。婚後第3天新娘由父母和伯叔帶到孃家“回門”住一夜即返回。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苗族也有招贅習俗,但其程序、手續要比娶媳婦簡單。招贅均為無子家庭。上門女婿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和財產繼承權。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04

喪葬

苗族喪葬習俗與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死人時,要鳴槍3響向村中報喪。聞訊後,族中親友紛紛前來幫忙,喪事由族中懂得喪葬禮儀之男子(苗語稱“孜儀”)負責主持,人死後於次日晨入棺,一般停靈3天,其間“孜儀”召集人不分晝夜吹蘆笙,打喪鼓,以吊哀情。中間要有人為吹打者(亦稱吹打師傅)不停敬酒,邊飲酒邊吹打。如果嫁出門的姑娘回來守靈哭喪,家中要有婦女陪哭或勸慰。孝子要在門口跪迎前來悼唁之客。河口的苗族不戴孝,只是婦女不得包頭,男子不能戴帽。出殯前,所有孝子要焚香跪於棺前,聽吹打師“侃理”接受孝道教育。出殯時所有孝子要燒香躬身循環跪地3次。即頭朝送殯方向兩次,回朝出殯方向1次,讓棺木從上抬過(稱為“孝子橋”),長媳抬一火把送至村口放在路邊即返回。出村後長子要背朝棺木,反手抬棺底為老人送殯,直至“孜儀”叫放手時方能離開。下葬前一般不開棺“清棺”(也有“清棺”的),下葬時,先由長子跪於棺蓋,左右各挖3鋤,挖3鋤後,其餘孝子依次挖土掩埋。喪事完畢,酬謝管事“孜儀”1塊(2斤~3斤)豬肉。此後3天,長媳每天清早都要送火把,一日一程,第3日到墓前,意以為死者照路、送糧。死者下葬之後的第12天,要召集親戚好友為死者招魂買(燒靈),苗族稱之為“挖施”、“挖彎施”或“挖比施”。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05

飲食

苗族以玉米、大米為主食,苗族做玉米飯:先將玉米磨細,篩去麩皮,加清水搓揉,先蒸一道,取出再加適量溫水搓揉拌勻再蒸熟即可食用。摻拌大米時,將煮至半熟的大米濾去湯汁,與蒸過一道的玉米飯一起蒸熟後拌勻即可食用,此蒸做法,食口軟和,久不回硬。居住在高山的苗族還常用玉米、蕎子、小紅米等做成各種食品(粑粑)食用。苗族做菜較簡單。殺年豬時,多數人家只做煮(炒)肥肉、炒豬肝、炒肉片、“涼旺”(也稱“白旺”,即生豬血)等幾道菜。剩餘豬肉醃製成臘肉常年備用。平時多以青菜、白菜、瓜豆之類為主菜。苗族喜食素菜,辦法也簡便,即將菜洗淨放入蒸子下煮熟,輔以糊辣子面蘸水食用。苗族菜譜中,“連渣撈”和“水豆豉”是兩道風味獨特的菜。“連渣撈”,即:將黃豆磨成漿,不濾豆渣,拌青菜或南瓜葉相煮而食,味鮮美、甘甜。“水豆豉”製作:將黃豆炒至焦黃,放水煮軟,濾幹,發酵後拌入辣子面、生薑、八角面加適量清水,放入罐中密封7至10日可食用,其味辣而香,很是開胃,是做涼拌菜不可缺的輔料。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來源:觸摸河口

聲明

本文為轉載內容,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人文】解密河口民族——苗族

各位小夥伴,紅河文旅的投稿郵箱已經開通,歡迎各位帥哥美女積極來稿哦!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往期精選:

藍紫色浪漫席捲開遠!再不來,就要等明年啦~~

送你一份彌勒人關於米線的獨家記憶

請收下這名遊客的石屏遊記安利

紅河奕車人的“仰阿娜”盛宴有約,你來麼

紅河哈尼歷史文化博物館開館 展現千年農耕文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