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都說,麵食之都只能在北方誕生。西安作為北方城市的麵食之光首當其衝!自古以來,西安周邊地區就是糧食產地,結合著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優勢,那裡的小麥筋度高,吃起來更帶韌勁。這一點,就註定了西安的麵食大有可為!正如廣東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粥粥水水,西安人找不到任何理由去拒絕一碗麵條,一天三頓的吃都覺得不過分!西安的麵條和澆頭是一個整體,再加上紅油辣子和醋的加持,讓每一個西安人看見之後都會把持不住!臊子面,是西安麵條中的集大成者,勁道細長的麵條,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臊子,臊子拌勻,麵條順滑鮮香,有足夠的魅力讓西安人狼吞虎嚥。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然而在西安,麵條最狂野的一面,被油潑面體現的淋漓盡致。當辣椒、蔥花在熱油的作用下迸發出激烈濃郁的香味,然後不帶一絲遲疑的潑到煮的發白的麵條上,淋上一勺醋,剝開一瓣蒜,那最踏實的落胃感都是它給的。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可是,你要是光誇西安的麵條,山西人未免會有些不樂意。山西人對面條的熱愛,直接體現在量上,山西人一年吃麵的數量,大概超過了山西以外其他地區的總和。不過山西人吃麵,注重的不是澆頭,而是面本身。澆頭好不好是次要的,面一定要勁道有力,那種軟綿綿毫無嚼勁的麵條,是入不了山西人的眼的。山西的麵館並不多,因為山西人在家裡就能自給自足了。隨時隨地用任何工具,都能創造出麵條。擀麵杖、菜刀、剪子、筷子,都是山西人制作麵條的工具。麵條對於山西人來說,就如同米飯的存在。配菜和麵一定要單獨裝碗,邊吃菜邊吃麵才是山西面條正確打開方式。山西人愛麵條不是偶然,黃土高坡處處貧瘠,卻最適合小麥的生長,所以,山西人吃麵,真的是手到擒來太方便了!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那麼,出了北方,南方的麵食就真的提不起個兒了嗎?非也!雖然南方面食沒有北方的麵食雄厚霸氣,但是卻以潤物細無聲之態,慢慢滋潤了每一個南方人的心。

廣東蝦餃,讓人徹底認識到廣東人食不厭精的一面。“倒扇羅帷蟬透衣,嫣紅笑淺半含痴。”用來形容蝦餃最為合適了!晶瑩剔透的外皮,微微泛紅的蝦仁,若隱若現的筍粒,吃到嘴裡,每一口都給予脣齒彈牙的反饋,並留下鮮美,讓人回味無窮。比起北方面食的粗獷,廣東的麵食更為精緻。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其貌不揚的重慶小面,乍一看只有一坨肅靜的白麵和一碗濃郁的紅油,但是在四川人的巧手之下,每一根麵條卻又變的不平凡了。拌勻之後,每一根麵條都被噴香紅豔的作料所包裹,一口下去,混合著麻辣鮮香的各種味型在脣齒間縈繞,相比北方面條的紮實,四川的麵條滋味更濃。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本以為本幫菜都是濃油赤醬,但是沒想到上海小籠包以樸實親切卻又不失精緻的獨特味道圈粉無數。相比北方薄皮大餡賽拳頭的大餡包子,上海小籠包更顯典雅。盤旋而上的褶子不僅是為了樣子好看,實際上是為了包住更多的餡料。吃上海小籠包,用手比用筷子更方便,一手提著小籠包的皮,看著湯汁和餡料在裡面晃晃蕩蕩,順著那股巧勁,趕緊把小籠包提到面前,輕咬一口,然後順勢慢慢吸吮著裡面的湯汁,一股鮮香直衝天靈蓋,然後再把小籠包放到盤子中,慢慢品嚐著裡面的餡料。說實話,比起北方紮實碩大的肉餡包子,上海的小籠包彷彿充滿了更多情趣。

誰說麵食之都只在北方誕生?看看南方這些城市,一樣能身扛重任


​當然,這些只是南方面食中的冰山一角,不去那裡生活個一年半載,都不能瞭解透徹。所以,到底哪裡才是中國的麵食之都,北方很霸氣,但是南方卻一點也不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