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午飯之後,遛彎的王玉田走到了王平村西口的一處工地。他今年62歲,在煤礦幹了半輩子,如今這裡正在為居民們改善住房條件,興建一處幾十棟二層小樓的社區。“這小別墅還有我的呢,”他說。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灰地社區附近幾年前搬空的村子,現在常有攝影愛好者到來。

京西門頭溝自古產煤,隨著近年來門頭溝大小煤礦紛紛停產,門頭溝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日前的新聞報道,門頭溝最後的煤礦大臺煤礦,預計也將在2020年最終停產。

沒有了煤礦,門頭溝會是什麼樣子?山裡人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大臺、木城澗、王平這三處曾經有著大規模煤炭生產的村鎮,村民們帶著記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玉皇廟的小亭子,後面就是木城澗煤礦的堆煤場。

遺蹟也是一座富礦

木城澗煤礦的礦區,完全看不出曾是一個“煤礦”,裡面非常乾淨,雖然停產已有一年多,裡面的綠化工人仍然維持著灌溉。整潔的廠區裡,柏油路四通八達,各處建築貼著瓷磚。食堂、俱樂部、澡堂子,生活區配套設施相當完善。在廠區裡走了好半天,記者都沒找到產煤的地方;直到捋著沿半山腰繞過來的小火車軌道,才看到了一處入口。

這是一座看上去如同普通平房的建築,外表新淨,玻璃大門則貼著停產時候的封條。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裡面一座如地鐵隧道大小的礦道,下面鋪設鐵軌。日常上工的工人們則站在鐵軌旁的站臺上,等著乘坐小火車深入地下。

在園區裡,一位戴著墨鏡、穿著時髦休閒裝的中年男子,不時舉起手機照相,原來他也曾是這裡的工人。“那是在20多年前啦,北京的礦物部門去我老家招工,我就從四川來到了這裡。”他的哥哥也在大臺煤礦工作,而他本人趁著年輕,做了幾年井下工人後,離開了煤礦。

離開門頭溝後他到北京城裡做生意,現在在西直門一帶居住。不久前,有人在工友微信群發了一組照片,勾起了他無數往事,便決定回來看一看。“開車很快就到了,現在門頭溝路修得好,景色也好,生產條件更好啦。”他趴在礦井口看了好一會兒說:“想當初我們一起坐著小車下井的工友,有些已經落戶北京,我的哥哥也落戶了。無論是在大山裡還是在北京城,都得感謝當年煤礦,讓我從家鄉來到了這裡啊。”

王平村的煤礦則是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停產,但遺蹟至今尚在。廠區與村子之間,就是火車站的站臺。隨著私家車興起和煤礦停工,這裡的火車已經在十多年前停運,鐵道間長滿了雜草。一條架空的甬道跨越山坡連接著廠區,與車站交匯的進站口上面,還有兩顆水泥鑄造的五角星。

這些遺蹟近年來常有網友探訪,甚至寫成了遊記。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位於玉皇廟的木城澗煤礦堆煤場,存貨現在還在一車車往外運。

懷舊景色多已有不少遊客

除了煤礦等工業遺蹟,與之相關的很多其他遺蹟,也在吸引著少數北京人不時前來。大臺火車站的一座小屋頗為古樸,民國時這裡修建鐵路的企業家故事,一直在村民口中和網上傳誦。

王平村煤礦斜對面的一座二層小樓也格外顯眼。用店主先生的話說,這座建設於1980年的老商場,曾是“門頭溝河灘以西最大的商場”,可見當時這裡熱鬧的程度。現在商場改名“宏源商店”,仍然保存著原有格局,數百平方米的寬敞店面,四周是櫃檯,改制之後,店主兩口子在此維持經營。小樓一側是日用品櫃檯,1991年北京制本總廠生產的算術本,90年代末生產的藍白條運動衣,作為多年賣不動的存貨,至今保留在櫃檯上。

“老有來旅遊的城裡人,都給我聊煩啦。”店主先生這樣說,但還是忍不住講起當初王平村熱鬧的樣子,“到了半夜街上還人來人往的呢,大商場在這兒,就是因為這裡是煤礦的主要生活區”。

距離大臺煤礦更近的灰地社區裡,也有兩家老副食店的遺蹟,房頂上有水泥鑄成的“魚肉”、“百貨”字樣。店主王女士當初接班來到副食系統工作,至今她還守著這副食店,接待的除了附近的居民,還有專程來探訪的攝影愛好者。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大臺火車站後面就是大臺煤礦。

老工人仍然難捨老礦區

坐在玉皇廟小亭子裡的倪海波今年55歲,曾在礦井下工作過近三年,又做了很多年的煤場裝卸工人。他納涼的這個小亭子位於橋頭,這座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大橋早已被旁邊更寬更平的公路橋替代,於是一年多前,政府給大橋上修建了連廊變成休憩場所,老人們常常聚集在廊子裡面聊天下棋,讓這裡成為老人們的樂土。

玉皇廟所在的位置,大約是木城澗煤礦和大臺煤礦的中心點,橋頭曾有一座比足球場還大的、圓弧形頂的煤庫,沿山一條小軌道里面跑的小火車,將木城澗的煤運到這裡儲存,再由這裡裝車運走。木城澗煤礦已經於2017年停產,幾個月前,煤庫的頂棚也拆了。

這已是這個“煤礦小鎮”最後的遺蹟了。旁邊的幾處樓房院子裡住的都是煤礦工人,但大家也都到了退休年紀,礦上的醫院就在路邊,如今主要接待常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街拐角處一家小超市,曾是煤礦的食堂。

幾年前倪海波轉到了橋頭的泵站工作,休息的時候,他會到附近的山上走走,撿來一些麻梨疙瘩。他自己就拄著一根手杖,手杖一端麻梨疙瘩的花紋盤得光亮,老工人們大都有些手藝,不僅可以用來消遣,也為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聊到這生活,他覺得比起城市裡的喧鬧,還是少了煤礦的山裡更好。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木城澗煤礦裡面的建築都挺現代。

遺蹟的青春正待開發

隨著煤礦逐漸停產、年輕人外出工作,村子有些落寞。然而近些年,村裡危房改造工程逐漸興起,又讓村子燃起了生機。平房院變成帶院牆的二層小樓,讓村民十分欣喜。

那些吸引著城裡人的老工業遺蹟,未來將如何開發?記者獲悉,門頭溝將保留一部分煤礦的工業遺蹟,加以利用。附近居民都知道,木城澗煤礦有好幾個打算,可能做成養老院、滑雪場或其他公共商業設施;王平村運煤的火車停運後,這兩年又有了重開旅遊火車的說法,這些傳言都是居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他們更期待這裡早日得到開發,這樣早些年離開的年輕人就會回來了。一位住在灰地社區旁邊村子裡的大姐來串親戚,她2014年從這裡搬走,前些日子回來時候發現,老屋竟然有人在拍婚紗。“一打聽,都是城裡來的年輕人。”

雖然年輕人少,但政府已經為老年居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大臺菜市場每週兩天有小規模集市,倪海波常遛彎來買菜;社區老年飯桌,為很多老人提供了午餐晚餐的便利;王平村的文化活動站,定期舉辦老年人的活動,豐富大家的生活。

“等著吧,等咱這兒旅遊開發了,我們都能搞點兒買賣,那時候就更忙了,沒準叫著孩子回來幫忙呢。”王平的一位村民大叔說。

北京門頭溝最後的煤礦也將停產,村鎮礦區遺蹟也成一座“富礦”?

王平村火車站,已經停運十多年。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張碩

攝影:張碩

監製:童曙泉、馬佳

編輯田超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